“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教育家》报道过的老师们获得一个个殊荣,我们为他们点赞。。
祝贺这些老师!在此也将《教育家》杂志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的他们的故事呈现给大家。相信你能从他们的成长故事中获得启示。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根据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共和国勋章”。
授予劳尔·卡斯特罗·鲁斯(古巴)、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女,泰国)、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坦桑尼亚)、加林娜·维尼阿米诺夫娜·库利科娃(女,俄罗斯)、让-皮埃尔·拉法兰(法国)、伊莎白·柯鲁克(女,加拿大)“友谊勋章”。
授予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满族)、顾方舟、程开甲“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授予于漪(女)、卫兴华、高铭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授予王蒙、秦怡(女)、郭兰英(女)“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授予艾热提·马木提(维吾尔族)、申亮亮、麦贤得、张超“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授予王文教、王有德(回族)、王启民、王继才、布茹玛汗·毛勒朵(女,柯尔克孜族)、朱彦夫、李保国、都贵玛(女,蒙古族)、高德荣(独龙族)“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授予热地(藏族)“民族团结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授予董建华“‘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授予李道豫“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授予樊锦诗(女)“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以上获得国家荣誉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人员中,屠呦呦、于漪的事迹曾被《教育家》杂志报道。
此外,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等9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近日公示了“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教育领域有不少先进模范入选,其中黄大年、曲建武、张玉滚等人也曾被《教育家》杂志报道。
(点击了解教育领域的“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
2019年9月17日,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曾经,她的头上没有太多的光环,不是院士、不是博士,甚至没有发表过很多论文,但她却一鸣惊人地夺得了诺贝尔大奖。
屠呦呦生于1930年,浙江宁波人,药学家。她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她1997年任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78 年,屠呦呦领导的中医研究院中药所“523”研究组受到全 国科学大会表彰。1979年,“ 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这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刊
“人民教育家"于漪
2019年9月17日,全国首届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于漪老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获奖,是100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
从“改革先锋”称号到“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我们应该向于漪老师学什么?一起看“人民教育家”的成长之路。
于漪有句名言:“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作为中国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一辈子都执著于专业的提升,虚怀若谷,始终保持着一颗谦卑、反思的心。
六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于漪留下了无数经典教案和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有着难以计数的各种荣誉,但在心底,她最喜欢的还是被学生亲切地叫上一声“于老师”。她说,讲台是她这辈子最舍不得、最牵挂的地方,让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在闪光。
在于漪眼中,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育之有爱,犹如池塘之有潋滟,山岳之有巍峨,江海之下百川。因为有爱,所以桃李满天下,因为有爱,所以栋梁立乾坤。
——《教育家》杂志2018年3月刊
“最美奋斗者”黄大年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吃救心丸进评审验收现场,完成国家大型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办公室晕倒,醒来后不顾身体继续布置作业、赶火车;在北京到成都的飞机上痉挛昏迷,第二日仍坚持出现在会场;被查出胆管癌的当天还在病床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布置学习任务与工作计划,惦记着“争取两周内重返岗位,治疗期间不会对工作有影响”;拖着手术后时好时坏的身体为学生、同事录制圣诞祝福语音,惦记着未完成的工作……
作为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吉林大学早就催促黄大年申报院士,得到的回复是“真的没时间”“名头不重要”。让他填报荣誉材料,半页纸都找不到;让他进行学术会议或讲座,十几页的材料却信手拈来。
黄大年科研工作与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切有利于国家科技发展的事情在他眼里都是义不容辞的工作,是重于一切的责任。这份责任感与紧迫感让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慷慨地投入到科研与教学中去,他顾不上自己的身体,更没顾上自己的亲人。
七年前雪花飞舞的冬天,黄大年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与教育事业。七年中,他就像一枚永远不知疲惫的超速运动的转子,夙兴夜寐,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黄大年把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与人民。
——《教育家》杂志2017年9月刊
“最美奋斗者”曲建武
当他还在上大学时,就立志要做一名辅导员。30多年时间,他从一名普通的辅导员做到了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正厅级巡视员。就在此时,他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不解的选择:辞去领导职务,回到大学当一名普通的辅导员,他的名字叫曲建武。
“为什么会如此选择?”面对记者的疑问,曲建武谈到最多的一个字是“爱”,爱教育、爱学生、爱事业。在他看来,爱是教育的灵魂。多少年来,他就像一团火,在热爱的教育岗位上,燃烧自己,温暖别人,帮助许许多多的大学生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您这又是何必呢?许多人穷其一生,追求厅局长光环,享受厅局级待遇,您为何要主动放弃?”当时,对于曲建武的选择,很多人难以理解。“对我来说,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学生在一起。”曲建武表示,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人生选择,也是他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
他说:“那一年我56岁,正好可以再带一届学生,如果再迟就来不及了!”
——《教育家》杂志2018年6月刊
“最美奋斗者”张玉滚
巍巍八百里伏牛山东麓,有一位“80后”小学校长,他叫张玉滚。2001年师范院校毕业后,张玉滚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的黑虎庙小学,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 一干就是18年。
在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1个大学生,现在已经有22个大学生。张玉滚继承了老校长的心愿,他也希望有人继承他的心愿:“我的心愿就是希望更多的老师走入山里,为咱山区孩子传授知识。”
——《教育家》杂志2019年4月刊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