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亿万富豪,投资美国差点血本无归,一年狂亏$4000万

2019-09-01   澳洲知多少

最近,一部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投资的纪录片《美国工厂》突然火了。

不仅在美国,连同中国的观众看了,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平台上的争论数不胜数。

抛开这部纪录片本身不说,其内容引起的争议,其骂战已经点燃了海内外的各类网站。

从IMBd到豆瓣,从知乎到Quora,骂声连绵不绝。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聊一聊,这部争议颇大的电影

《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

我想多年前,许多人跟小编一样,都听过曹德旺接受采访时说的这样一席话,

税务上,美国没有增值税,只有所得税,因此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务比美国高35%;

能源方面,电价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价格是中国的五分之一;

运输成本上,美国的运输成本换算成人民币每公里不到1元。

而且在美国许多中部城市投资达到一定数额,不仅政府会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甚至连土地都几乎是免费的。

这看似比中国要好很多的条件,自然能吸引人去试一试。

于是,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大手一挥,

投资数十亿,在美国建了一个厂。

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2008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后,随着通用汽车在当地工厂的关闭,

俄亥俄州代顿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

当然,这只是美国铁锈带的一个缩影,产业空心化,大量制造业外移,导致当地蓝领大量失业,许多人在家待业数年,靠救济金度日。

福耀的到来,对当地人来说,可以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拉动当地经济。

对于曹德旺来说,美国拥有众多天然优势,如果运作得当,极具潜力。

然而,就是一样一个看似双赢的决定,却险些翻了车。

美国工人工资高,效率低,工厂连损数千万...



来到美国投资设厂,不外乎是利益驱使,抱着赚钱来的。

结果让曹德旺没想到的是,这里的工人工资成本高,效率又低,诉求又多。

美国工人因为无法承受中国企业的低薪、高压、危险的工作环境,怨声载道。

这里产的玻璃

质量不合格,新玻璃做出来,一碰就炸...

员工动不动就抱怨,为什么食堂会变成生产区域。

宁愿不干,也决不让叉车超载的女工。

上班时间出来倒腾垃圾箱玩

对工作区域安全要求严苛(当然,这肯定是好事)

跟中国员工无法沟通,一点点小问题都会爆发冲突

像在通用公司15年的大叔从未受过工伤

然而在福耀上班后...

因为工作不熟练,受伤了...

这些看似七零八碎的问题,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厂持续亏损,10个月亏损4千万美金

这些是不是问题,是问题,也不是问题。

对工作安全的高要求,以及美国工人一直以来的习惯,没有人会认为是错的把。

但对于曹德旺来说,这么亏下去,也不是办法啊。

于是这些福耀美国工厂的人,来到了中国总部考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到中国工人行云流水的工作效率,他们脸上满是大写的吃惊。

这些中国工人的效率,比美国工人高了整整一倍不止。

不仅是工作效率极高,而且中国工人几乎把加班作为常态、工作时间再长也毫无怨言。

中国女工,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孩子放在老家,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能回去。

因为工作太忙,许多人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而工厂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家。

即便是家人在本地的工人,因为时常加班,也几乎很少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

考察人员看到工人在一地碎玻璃上用手分拣不同的玻璃,没戴护目镜和防割手套,发出了“fucking crazy”的惊叹。

相比之下,美国工人一个月放八天假,一天上八个小时,在中国工人眼中,那简直是神仙日子了。

反观中国工人,每个月休息一两天,一天工作12个小时,工资还不到美国工人的20%。

就连美国人自己都吐槽

美国员工太烂了,上班就知道嘻嘻哈哈开玩笑。

然而,美国工厂低效率和持续亏损

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这些美国工人想要工会...

要工会,不要工会,这是个问题...





从新厂落成那天开始,关于建工会的声浪就没有停息。

而不断有工人上街游行,举着标语抗议

甚至在工厂内大肆宣传工会的好处

其实,这些美国工会的诉求也是合理的

提高工资,更短的工作时间,安全防护、权益保障

但是,工会本来是为工人争取合理权利的,但往往却因高福利要求,导致工厂不堪重负而关闭,工人最终失业。

可以说,自上世纪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倒闭潮,工会的壮大不是主因,但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因素。

就连美国工人内部,对于工会的评价,也是十分两极。

对于曹德旺来说,那更是拦路虎,绝对不能让工会进厂。

“我是很明确态度,工会来了,我关门不做了!”

而面对美国工厂建工会的声浪不断升高

曹德旺也果断出击,换成一个华人管理者,专心对抗工会

为了抵挡工会进入,新任管理者第一件事就是稳住军心,加薪!


建工会积极分子?统统开除


花上百万美金,找来专门对抗工会的咨询公司

当曹德旺再次来到美国时,看到了效果

最后,是否建工会投票结果出炉

868反对,444支持

最终,工会还是没能进来,

因为这场是否要建工会的战争,也改变了许多工人的命运

女工人吉尔,此前在通用工作。

工厂倒闭后,她没了收入,房子也被银行收走。

几年来,她一直没有工作,只能领救济金,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

身处狭窄、杂乱的空间,她显得有些局促。

中国亿万富豪,投资美国差点血本无归,一年狂亏$4000万

福耀的到来,给了她一个转机。

她可以自己赚钱了,租得起一件属于自己的公寓,也有心情好好收拾房间。

好景不长,福耀和工会对抗时,她毫不犹豫加入支持工会一方。

她坚信工会能胜,自己的生活水平也能进一步提高。

但事与愿违,她再一次,失去了工作...


在电影的结尾,出现了更为讽刺的一幕

大量的自动化机械入驻工厂,开始逐渐取代人力


对于管理者来说,既然机械更高效,那我就把人“取消”掉

那些还在为了一点点工资怨声载道的劳工,下一秒,就成为了被取消的对象

经过一轮又一轮地淘汰和更多采用自动化机械运作

经历了许多风波之后,这个工厂终于艰难地扭亏为盈...


该说什么呢,这片子什么都说了。

美国工人的低效率,却希冀高福利。

中国工人的高付出、权益少,却愿意和工厂同心同德。

其实,这不电影除了展示中美文化、制度、习惯的冲突以外,更多地展示了一种无奈,资方、劳方、成本、市场、当经济不能蓬勃发展时,一切都回不到过去,没有一个最佳平衡点。

其实说来说去,就两个字,无奈,有中国工人的无奈,也有美国工人的无奈



其实看完这部片子,小编也是感慨颇多

中国曾经非常穷,为了改变生活,这里的人真的是拼命,只要能赚钱怎样都行,别说996,中国的工人付出的远比996更多。

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能够以堪称奇迹的“中国速度”腾飞,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就是那些拿比美国工人低80%的工资,忍受着残酷的环境的工人们创造的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其实中国的工厂也需要在未来做出变革,而管理者也需要思考

如果给予工人更多权益的保障,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更高的待遇

当然,这一切应该符合实际,毕竟有美国的前车之鉴,如果一味只提福利而不考虑企业效益,最后企业撑不住,倒霉的还是工人。

美国广大的蓝领,其实早已深刻感受到了这一切。


《金融时报》认为,《美国工厂》的导演们虽然本身对工会运动报以同情态度,但大体上不失公允:

“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基层工人还是管理人员,该纪录片对他们既有品德高尚的描述,也有人性弱点的披露。”



但其实到电影的最后,让所有的争论都失去了意义。

自动化将越来越多地淘汰人工,无论是懒惰的美国工人,还是勤劳的中国工人,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在时代的浪潮中,成为一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