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间能不能借款,借款应不应该收利息,利息应该收多少

2019-10-22   银行研究僧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亲戚来借钱,该如何处理。

如果不借给亲戚,怕影响与亲戚的这层关系。

如果借给他们,一方面担心亲戚不还,另一方面不知道该不该收利息,如果收利息,该收多少。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向亲戚借钱这样的场景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覆盖不完整

为什么人们有贷款需求第一时间不考虑银行?因为银行在人们的印象中借款门槛比较高。

现实情况也是如此:没有抵押,没有优质客户来担保,自己也不是优质单位工作的人想要从银行贷款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过去,个人想要贷款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银行只会接受公司的贷款申请。

为什么人们不考虑小贷公司呢?因为他们的利率比较高,还常常有暴力催收的新闻传出来。

小贷公司的利率大部分都是接近年化24%左右。当然它很方便,据说提供一个身份证就可以贷款出来。

二、中国人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生产力低下,人们一般喜欢生活在大家庭里。

有的地方整个村子都有亲戚关系,这些地方没有村长。族长这个德高望重的宗族长辈就来代替村长维持整个村子的秩序。

群居让人们更加重视血缘关系以及情感联系。如果有困难,人们更加习惯于找自己的亲人来帮忙。

与金融机构的本职工作就是对外借钱不同,亲戚肯对外借钱完全是基于亲戚这层血缘关系和情感联系。

他们相信,借钱的人总不至于连亲戚都不做了,钱肯定会还的。即使真的不还钱,家里的长辈也会出面帮忙讨要的。

现在的社会已经与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借钱习惯。

一、分家导致情感联系弱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群居的大家族越来越少。在农村,成年人开始在老宅子以外的地方重新盖房子。在城市,成年人在家长的帮助下,首付买房。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家庭成员一多,收入一提高,“分家”就成了必然行为。

一旦分家,血缘关系虽然没有断,但情感联系开始慢慢变淡。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亲人之间的借钱行为变少了。

二、银行贷款门槛的降低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高冷的银行也在追求供给侧改革。

只针对大客户,公司客户提供贷款服务的银行纷纷进行零售转型,开始面对个人客户提供服务。银行的客户群体也开始逐渐下沉,之前不具备贷款资格的客户也能够在银行进行申请。

人们的借钱习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亲戚间的借钱行为减少了,一方面是银行的借贷门槛降低了。

以情感关系为背书的互助行为逐渐转变成了以契约精神为主导的商业行为。

民间借贷便是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半生不熟的人,通过签订借条等方式来借钱。在高利率面前,帮助的因素显得微不足道,牟利被认为是唯一的目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资金是有成本的。

亲人间出借资金,也开始向民间借贷上面靠拢。用借条来体现契约,用利率来明码标价。他们认为亲戚之间不还钱的情况也非常多,高收益的目的是为了覆盖高风险。万一对方不还钱,多收的利息可以来弥补损失。

出借资金的人似乎有理有据,借入资金的人则无法理解。

毕竟亲戚一场,亲戚有难,血浓于水,理应出资相助。按这些人的价值观,不借给他们钱不能理解,借给他们钱还要收很高的利息,更是不能理解。

亲人间少有的借钱,如果走到法庭之上也会被归到民间借贷的范畴,同样要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亲戚间能不能借款,借款应不应该收利息,利息应该收多少,都可以从这则规定中找到答案。

《规定》通篇对民间借贷所遇到的相关纠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与规定。不仅包括保护债权人权利的相关条款,也包括了维护债务人相关权益的条款。

亲戚之间是可以发生借贷关系的,法律不会出于亲缘关系来做出裁定。如何公正的践行契约精神是法律最看重的。亲戚之间的借款,没有情感来做背书,但还有法律来做保障。

规定第29条有约定:既未约定借期内的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亲戚之间的借钱行为没有约定利率,法律认可;没有约定利率,后续还要主张利率的,法律也认可,但要保证利率在6%以内。这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约定了民间借贷的合理利率,也可以作为亲戚间进行借贷的参考利率。

写在后面的话:

亲戚之间的借款行为自古就有,刚开始“帮扶”的成分大一些,这体现出了人类群居的优势。再后来群居的生活慢慢弱化,亲戚间的关系淡漠,借钱行为中“牟利”的成分大一些。

当然,还有很多大家族中存在没有利息的借款,但这似乎已经成为了稀有物种。甚至有些借款人不付一些利息,自己都觉得对不住出借人。

亲戚间的借款还是应该有利息的,但是利息不能太高。

若利息太高,在那一刻,亲戚便不再是亲戚。毕竟找小贷公司也可以借到钱;若利息太低,出借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毕竟出借人在拿出钱的那一刻,机会成本就已经开始产生了。

建议按照《规定》中约定的6%为借款利息。

这个利息不算高,甚至低于银行贷款,不会让借款人觉得压力太大。

也不算低,至少跑赢了银行所有的存款和理财,甚至也跑赢了通货膨胀。这样不会让出借人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