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你能看到最好的电影,应该是这部

2019-07-28   电影通缉令

对于不断遭遇撤档的影迷而言,能这么快就看到《痛苦与荣耀》无疑是这个七月为数不多的好消息。



阿莫多瓦的这部自传式新作,在戛纳首映时便已收获满堂喝彩。在一个月前上影节的几场展映,虽然都被排在了午夜十分,但也是场场爆满。

我和烂总看的天山电影院那场,深夜十一点的场次,几乎无人迟到,每个观众都在灯光暗下来时屏息凝神,然后在放映结束后报以不停的掌声,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哥们儿,甚至激动地用西班牙腔大喊了好几声“bravo”。如此礼遇,大概也只能属于阿莫多瓦这样的大师。




《痛苦与荣耀》当然是一部“很阿莫多瓦”的电影。

片头字幕里那些绚丽斑斓的色彩,从一开始便直白地提醒我们这一点。片中不断出现的浓烈的红色,就像是阿莫多瓦随手在影片里留下的签名。




那些他毕生痴迷其中的各种元素——女人、母亲、神父、裸体、同性恋——则像那些醒目的色块一样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如果你足够熟悉阿莫多瓦过去的作品,你一眼就能认出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的母亲,就是典型的从阿莫多瓦电影里走出来的女人,一个悲惨但却坚忍的母亲,一个把所有的爱献给了孩子的女性。你会想起《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回归》和《胡丽叶塔》。




你也应该很容易就能感觉到主人公萨尔瓦多(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与旧情人重逢时那浓浓的爱意,那种全凭眼神和肢体语言就能够传递的爱情火焰,在阿莫多瓦的世界里,这是爱情必须具备的深情与炽烈。你会想起《欲望法则》、《不良教育》和《破碎的拥抱》。




但《痛苦与荣耀》却又是一部“很不阿莫多瓦”的电影。

如果你是从2000年以后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开始接触和了解这位下辈子想当女人的同性恋导演,那么你一定会发现这部新作远不像他前些年的作品那么高度戏剧化,故事没有那么离奇,情绪也没有那么剧烈的起伏。

那些性别的错置、执着的追寻、狂野的性爱、畸恋乃至于虐恋,都没有出现。所有人都会感觉到,这一次的阿莫多瓦,温柔细腻得多。




因为《痛苦与荣耀》是关于阿莫多瓦的回忆,关于他自己。

主人公萨尔瓦多显然就是他自己,一个每天都在面对着自己的衰竭的年迈导演。这种衰竭,一方面来自于他的身体,另一方面来自于他的创作灵感。

阿莫多瓦从一开始就高度坦诚地把他面对衰竭的焦虑与恐惧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他机械式地诵读自己身患的一系列病症:失眠、慢性咽炎、耳炎、胃食管反流、消化道溃疡......

长时间地独自陷在沙发里或是泡在泳池里,沉思、冥想、发呆,试图在对往事的回忆与随想里,去重新寻获那些逝去的激情,再度点燃创作的火花。



在电影里,萨尔瓦多用三段自成一体的线索,描写了他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人分别是他处女作的男主角、他年轻时的爱人、以及他的母亲,很显然,这三个人分别意味着艺术、爱情与家庭。

从这三个人物出发,阿莫多瓦带领我们一点点深入他真实而隐秘的内心世界。他对于电影的执着与懊悔,对于爱情的羞涩与渴望,对于母爱的需要与沉溺,一点点随着他与这三个人物之间的牵连与对话,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三个人面前,他是强硬的导演,也是茫然的瘾君子,他是大胆的示爱者,也是怯懦的逃避者,他是需要呵护和关爱的孩子,也是回馈这些呵护和关爱的赡养者。

他的骄傲和遗憾都无处遁形,他一生的痛苦与荣耀都紧紧缠绕在一起。

但最后,我们却发现,萨尔瓦多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却不是他们三个人,而是一个短暂地在他家工作过的泥瓦匠。




如果说处女作的男主角、爱人和母亲三人在他生命中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很容易被他人理解与认同,那么这个一度目不识丁的泥瓦匠对于萨尔瓦多(当然也是对于阿莫多瓦)那刻骨铭心的影响,才算真正潜入了他的内心。

在那个炽热的午后,当年幼的萨尔瓦多亲眼见到泥瓦匠那裸露的健美身体,那股源自心底的冲动迅速令其感觉眩晕。多年后萨尔瓦多回忆起那个下午,伴随着猛烈而至的性觉醒的,还有他的艺术启蒙。而正是泥瓦匠用笨拙的手笔绘出的小萨尔瓦多的素描,催生了他对于艺术最初的认知。




当这幅画在多年后辗转回到萨尔瓦多手里时,它依旧没有落款和署名,它很可能是泥瓦匠唯一的绘画作品,而作者本人也很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的一员。

但这幅画却传递了一个最简单却往往容易被疏忽的道理——画你想画的任何东西。作为导演,那么就是去拍你想拍的任何东西。




《痛苦与荣耀》就是这样一部导演想拍然后追随本心拍出来的电影。在最后的最后,阿莫多瓦还是没有忍住藏在摄影机背后,而是选择拆穿自己这个戏中戏的“谎言”。他想用这样一个机巧的方式强调,戏里戏外,他都是电影的导演。

这是70岁的阿莫多瓦的坦然,也是他的倔强。我相信,灵感的火花,已经重新在他的脑海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