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最近火了,毕竟还有什么能比孩子的高考更牵动中国家长的心呢,更何况伴随着孩子成长的,还有千疮百孔的中年人的生活。
《小别离》和《陪读妈妈》讲的是出国留学的孩子们和家长们的煎熬,《小欢喜》和《少年派》则是聚焦于国内高考,孩子和家长们所面对的压力和危机。
只要提到孩子的教育,好象就没有不焦虑的家长。
养育00后的,一般是70后,养育10后的,大多是80后。
而70和80后这一批人,大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多人正是当年凭借着不错的高考分数 ,从而考进211和985,留在了大城市,赶上了一线城市发展的红利,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找到了同样优秀和出色的伴侣。这样的父母,因为自身命运的改变就得益于高考,自然而然的更加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
从出生前的胎教,到出生后几个月的早教,然后一路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高中,一路都是各种推娃、鸡娃的父母。
所以海淀父母的鸡娃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而顺义妈妈则是稳稳处于推娃歧视链的顶端,让众人仰望。
而放眼看看亚洲的邻居们,好象也没好到哪里去,韩国江南区的妈妈们,为了能让孩子考上SKY(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更是拼尽一切。在韩剧《天空之城》中,天价的补习班,优中选优的名师,甚至连银行也会专为VIP客户们分忧,定期举行隐密的名师推荐会,这些天价的补习老师们,因为可以保证百分之百的将孩子送入SKY,所以非常抢手,还会对孩子和家长非常挑剔,是老师选孩子和家长,被选上的人都会感到非常幸运,因为相当于孩子一只脚已经迈入SKY。
因为这三所韩国顶级大学仍然是通往最好的工作机会,最好的人际圈子、最好的婚姻门票。
因为韩国最大企业的CEO们70%来自这三所大学,而80%的司法机构人员来自这三所大学。
在韩剧《天空之城》中,这些孩子从早上六点之前就起床,一整天的时间都在学习,直至学到凌晨。
在韩国,江南区的妈妈们是一个特定的称谓,是那些为了孩子升入好的大学而尽心竭力的妈妈们代称。就象我们称那些海淀黄庄的家长们和顺义妈妈们一样。
顶级名牌大学的学位,意味着你将来不可限量的前景,优厚的收入,优质而人脉广泛的校友交际圈,未来的赚钱能力,甚至是上流社会的敲门砖,优质婚姻的进阶门槛。
没有实现阶层跨越的人,拼命的鸡娃也要将孩子送进SKY大学,而那些本身父母已经是精英阶层,拥有名校光环的人,更不愿自己的孩子跌落至下一阶层,他们的孩子从小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压力也会更大,因为父母都是名校毕业,而自己的孩子却考不上,那会是一种耻辱。
而在《我是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一书中,则向我们展示了纽约上东区的妈妈们在推娃、鸡娃的过程中一样焦虑,她们不过是北京顺义妈妈、韩国江南区妈妈的国际加强版而已。
说白了,全世界的父母都在担心同一个问题,担心自己的娃跌落至下一阶层。
不说有钱人,就说普通人吧,你可不要小看一个外貌普通的中年妇女,虽然她可能全身上下没有一件奢侈品和名牌包,但给娃报起几万块的兴趣班和补习课时,刷卡时眼都不会眨一下的。
普通中年妇女是买不起包吗?不,她们是把一个个香奈尔、古奇还有铂金包送到了补习班老板那里。
奥数、英语、大语文,乐器、编程加乐高,这还没算上运动、美术、舞蹈的钱,每个当妈的都是娃的经纪人,负责约课和安排上课时间,还负责吃喝、接送和陪练。
但是,这样推娃和鸡娃的结果,父母们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时间和金钱,劳累不堪,到底效果如何?孩子们满意吗?
在韩剧《天空之城》中,在父母高压之下考上SKY的孩子,有的因患上严重心理疾病而不得不退学,而有的则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便和父母反目,离家出走,断绝和父母往来。
而《小欢喜》中,丁一以高分考上了清华,但却因为父母逼他选择了更好就业的金融系,而不是他喜欢的地质系。那么帅的儿子,又是学霸,考上清华后却因为情绪极度的不稳定而无法上学,在最新的一集中,还跳楼自杀。孩子是得活得多痛苦啊,才会在最好的年华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最新的剧情中乔英子也要跳海,她不是非要上南京大学,她只是想逃离妈妈。
这是电视剧中的剧情,而聚焦到现实,在不少大城市里,也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全是高知,这些孩子之前也很多都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自我要求极高,而现在他们是一群因为抑郁症而不得不休学在家的孩子,在突如其来的心理疾病面前,父母所有的期望和家庭秩序全都被打碎了。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作为一名普通的妈妈,我都在想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才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算是完成了教育?
我们之所以焦虑,不过是因为担心未来,没人敢拿孩子的未来赌。只好认为最贵的应该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就应该是最适合孩子的。就算不成功,没关系,我尽力了,我给了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我没有对不住孩子。
正是由于未来的种种不确定,看不透未来社会的潮水方向,所以将自己的焦虑和不安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那么怎样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是为了培养完全的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教育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很容易去走向过分专业化和功利化的弊端。
孩子们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有序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而不是散乱的、庞杂的、零碎的知识。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即使工作很多年之后,我的知识体系仍然是散乱而不是统一的,这种知识体系和评判能力的缺失很容易在重大事件的判断和选择上,非常容易盲从和不安。这也正是因为在从小到大的教育经历中,存在太多的分数导向和专业向的内容,而对于人文、哲学、社会学、艺术、哲学则非常匮乏。
单纯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具体的技能和才干,并不具备维持文明社会所必须的思想基础。
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具备以上能力。
其实就是表达和思辨的能力。
并且书中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持续的向学生提供进行价值判断的机会。
我深深的认同这句话。
现在的10后小朋友,他们长大后所面临的世界,会更加的动荡和风起云涌。我们这代人现在所隐约感受到的风险,在他们成人后的二三十年里,必将加剧呈现。
如果只是单一、片面的去强调分数和技能,而无法站在历史的纬度上,去看待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当一个人面对世界的纷乱,而无法做出有价值和清晰的判断,很难确定自己应有的态度时,他必定是迷失的,只能被动的被风浪席卷,而无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所以,当父母被焦虑所挟裹时,不妨去想想,我们最终想要收获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那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