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涵与我儿子是同班同学,学习成绩一般,涵涵的妈妈很着急,也很后悔,当初不应该让女儿上公立幼儿园,什么都不学,到了小学就跟不上了。
有了老大的教训,涵涵妈妈在教育老二时早早就做了准备,老二才3岁,上幼儿园小班,就送去培训机构学拼音了。“大公鸡喔喔喔”,涵涵妈妈看到孩子随着儿歌学拼音字母,学得这么好,很欣慰。
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后,开始接触拼读,可孩子怎么都学不会,单独两个字母都认识,放到一起就傻眼,涵涵妈妈又开始着急上火了,怀疑这个培训机构不会叫孩子,准备再换一个培训机构试一试。
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才是最好的教育
像涵涵妈妈这样的家长不再少数,孩子的学习是家庭中的头等大事,不少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被家长送去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生怕上了小学之后,孩子跟不上。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点,孩子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不是我们提早让孩子学习,孩子就能先人一步,很有可能是揠苗助长。
就以让三岁孩子学拼音来说吧,此时孩子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还停留在表象思维阶段,他能跟着儿歌学习认识拼音字母,却无法学会拼读,因为拼读需要借助抽象思维学习,所以,孩子是很难学会拼读的,我们强迫他去学习,只会让他感到压力,讨厌学习,从小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才是最麻烦的事情。
刚出生的孩子,让他学习叫爸爸妈妈,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但是三岁孩子不宜学习拼音,却不是大多数父母都了解的事情,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过程。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本篇文章我们先讲认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幼儿是通过动作来探索世界的,智能就是在此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说,活泼好动、一天到晚像个永动机的孩子更聪明,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再进行探索,不再进行学习。
感知运动也分为六个阶段,孩子每走过一个阶段,都将变得更聪明,父母要做的事情不是拨快孩子成长的时间,而是懂得静待花开,陪伴孩子度过每一个成长的阶段,才能让孩子一步步地超越别人,变得更聪明。
1.反射练习期(出生—个月)
刚出生的宝宝,当我们把手指放在宝宝的嘴边,轻轻地触碰他的嘴唇时,他立马会做出吸吮动作,这是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刚出生的宝宝有30多种先天无条件反射,比如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哭等等。
不少宝妈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有人突然走到孩子身边,或者发出声响时,孩子会出现身体向后仰,四肢张开,身体微微颤抖的表现,这就是拥抱反射,有些宝妈因为不了解,以为是孩子生病了,当然,这种症状一般三四个月就消失了,如果孩子到了半岁,依然有这种情况,就有可能是疾病导致的。
别以为新生儿什么都不懂,其实这个时候的孩子也是很聪明的。现在都提倡母乳喂养,有些医院是坚决不允许宝妈给刚出生的宝宝使用奶瓶喂奶的,如果需要喂,也只能拿勺子喂,因为先让宝宝使用了奶瓶,以后就不会吃乳头了,两者的吮吸方式是不一样的,使用奶瓶比吃母乳要省力得多,由此可见,宝宝是多么的聪明啊!
2.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个月)
到了这个阶段,宝宝已经不满足于先天反射动作了,开始发展自己的动作了,比如,他会把拳头放进嘴巴里,吃得津津有味,也会将你塞到他手里的拨浪鼓,握在手里,停留一小会儿,虽然他还不能完全熟练地掌握抓握的动作,但他已经喜欢上了探索。
此时,我们可以把着他的手来摇晃拨浪鼓,让他听到好听的声音,让目光追随拨浪鼓的运动轨迹。如果孩子吃手,我们只需要给他把手洗干净,让他尽情地去享受吧,最初孩子是将整个拳头放进嘴巴里的,然后逐渐变成一根手指,这是精细化动作发展的结果。
3.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9个月)
我家二宝五六个月的时候,我给他买一个用手一拍就能发出声响的琴,刚开始他是不会用手去拍的,我拉着他的手做拍打的动作后,琴就会发出悦耳的音乐,他就高兴地笑了,重复几次之后,他就学会了自己动手去拍打。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不再局限于吃手的动作,他们开始主动去探索他身边接触到的东西,当然此时他们还是喜欢把什么东西都放进嘴巴里去“品尝”,嘴巴是他们探索世界一个主要的“工具”。
另外,7个月左右的宝宝开始形成物体永久性的意识,之前,你把玩具用一块布盖上后,孩子就不再寻找了,他以为玩具就不存在了,但现在孩子已经知道把布掀开就能找到玩具了。也就是说,孩子已经意识到不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所以,妈妈离开他们一会儿,他也不会哭闹,他知道妈妈还是存在的。
大多数宝宝在这个年龄段都非常喜欢躲猫猫的游戏,他会用被子将头盖起来,虽然屁股还露在外面,但他很“自信”地认为别人好不到他了。
4.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岁)
这个月龄的宝宝学会了“指挥”人,比如,他想拿桌子上的水杯,可他够不到,他会拉着你的手,示意你去帮他拿水杯;他想出去玩,他会伸手向门外够,告诉你想出去,如果你对他说:“你想出去玩是吗?”他立马会高兴地手舞足蹈。
孩子以上的这些表现,说明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了,表面他更聪明了。
5.感知动作智慧时期(12—18个月)
床上放着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他伸手去拿,却没有拿到,此时如果父母不再身边,他就开始自己想办法了,他会不断地尝试,在无意中抓到床单,在拽床单的过程中,发现玩具发生了移动,他就会继续拽床单,直到拿到玩具。
有的妈妈看到宝宝有这样的行为,会认为宝宝太聪明了,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其实不然,这种行为并不是他经过思考得来的,而是无意之间学到了本领。这是真正的体验式学习,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体验机会,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进步与成长,千万不要束缚他的手脚,不让他摸这个碰那个。
6.智慧综合时期(18—24月)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已经非常聪明了,他们开始学会“想”办法了,即在头脑中有“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比如,孩子想去拿放在桌子上的零食,孩子够不到,他会搬来一把小凳子,踩着小凳子去够零食,而踩着凳子的这个行为是模仿他人的动作,比如看到父母曾踩着凳子够高处的东西。
我家二宝两岁的时候,每次把球掉到床底下,都会跑到阳台拿晾衣杆,用晾衣杆来捅床底下的球,而这一行为就是模仿爸爸学来的,孩子通过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儿童智力已从感知运动阶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孩子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伸,其先后顺序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要在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智力,切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