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市高庄乡大史村有一处大坑,由于位居村旁南侧,被当地村民称为“大南坑”。“大南坑”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村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说,他小时候就是这么大的坑,那时候就叫“大南坑”。
多少年来,这个大南坑承载着大史村的污水和生活废水排放。上世纪七十年代,农资化肥奇缺,大南坑便是全村的“化肥厂”,这里有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污泥。每年汛期过后,生产队长便安排青壮劳力在坑底挖污泥运到农田充当“化肥”来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化肥足量供应,再不见挖污泥的身影。
星移斗转,坑还是那个坑,污水依旧不断,异味更加浓烈。过去,人们的居住环境意识淡薄,虽说坑的周围异味浓重、臭气熏天,村民们却是忍气吞声,房屋虽有前后窗户也不敢通风换气,长年关门闭户。恶劣的人居环境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熏害”着村民的正常生活。近两年,群众的居住环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纷纷要求整治环境卫生。
大史村拥有2700口人,4300多亩耕地,无集体经济产业,历来发展滞后,赶不上时代的步伐。眼看着周边村庄治理了污染、改善了环境、建成了美丽乡村,而大史村依然守着古老的污泥大坑,吮吸它散发的恶臭,害得村民怨天尤人、叫苦不迭。无奈时,村民总会念叨那句苦恼的歌谣:大史村名难听,还有一个大南坑,跑到村外空气清,回到村里臭气生。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大史村村支书温建国想起这句名言很受启发,过去整日把“大南坑”当作包袱背,此刻感到如获至宝。在两委班子会上,温建国谈了治理大南坑、改善人居环境三步走的想法:第一步,填平大南坑,修一条污水管道;第二步,建一座文化舞台、广场和游园;第三步,配置体育健身器材、建一座亭台,完善配套设施。有村干部说,环境整治需要经济实力,八亩大的坑,深处四五米,咱家底薄,有心也无力。温建国给大家算了一笔帐,大坑面积八亩大,如果花钱征地,八亩地至少需要五十万元,可咱不需要征地,等于节省了五十万元。用这五十万元建游园广场活动中心,足够了!咱当干部不去克服困难想办法,群众要咱干啥?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尽管温建国算帐的方式与众不同,却给干部们鼓足了劲头。在支部大会上,改善人居环境的思路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去年6月,大史村污染治理环境创建工作正式启动。村干部分头行动,各尽所能,还找来了帮忙的钩机铲车和运输车辆。机械轰鸣,昼夜不停。两天后,机械车辆有了“能挣钱”的生意纷纷调头而去。温建国安慰大家说,歇歇脚,咱们继续找,找不到“白干的”,咱就找便宜的,合适咱就干,不合适咱就停。就这么反反复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填土13000多方,终将大坑填平,结束了“大南坑”多年来散发臭气的历史。
往日的大南坑变成了开阔大广场,在广场上踏着细土、散步玩耍的人群还是接连不断。看到村民开心的笑容,更加激发了村干部环境创建的信心。随后又大水漫灌、下踏、整平压实。去年10月,硬化了广场,相继建成了戏曲舞台、排水沟、标准篮球场。今年2月下旬,大史村“两委”干部在做好“防控新冠战疫”的同时,积极着手游园建设,他们跑了几个花卉园,精选了桂花、女贞、红叶石楠、楠天竹、冬青、金边针等一万多棵(株)苗木,“嫁植”到了本村游园。
温建国说,我们修广场、建游园未毁一分田,利用废弃坑建造娱乐活动中心,乡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多次给予指导。目前亭台已在量身定制,五一过后,相关单位将支助我们两套健身器材。
大史村村民张喜成说,过去住在臭坑沿儿,心情就没有好过一天,几次想转让房屋都找不到下家,游园才建好几天,就有人找上门来换房子,迟了。说着说着,张喜成嘿嘿嘿地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