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拍纪录片的精神,拍出了一部二战史诗

2019-11-10   E神电影

美国电影《决战中途岛》在十月底默默定档,偷偷在本周这个贺岁档前哨档期登陆内地院线。我其实在提前点映时就看了,但由于对二战历史和军事知识不甚了解,一直不敢随意撰文向大家推荐这部电影。

《决战中途岛》海报

如今《决战中途岛》上映三天,收获一亿票房和一路上涨至7.6的评分,虽然算不上一个可喜的成绩,但也足以说明这部电影的成色了。

对于《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我个人的看法是有点奇怪的:我很喜欢,但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关于中途岛海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地位,我在此无需赘述,更加专业的解读文章一大把,但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这早已不是美国人第一次把中途岛海战搬上大银幕了,最著名的一次莫过于1976年的那部《中途岛之役》。

他用拍纪录片的精神,拍出了一部二战史诗

《中途岛之役》海报

当时的那部电影可谓是真正的“神仙阵容”,还都是“上古大神”:查尔顿·赫斯顿(《宾虚》)、格伦·福特(《决斗尤玛镇》)、亨利·方达(《十二怒汉》)、詹姆斯·柯本(《革命往事》)等,甚至还有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的御用演员三船敏郎。

该版本呈现了相当具有张力的故事,但限于当时电影工业的水平,本应该恢宏壮烈的海上激战,在电影中表现得非常粗糙,甚至很多地方直接引用了战争时期的影像资料,最终的效果也难以让人满意。

他用拍纪录片的精神,拍出了一部二战史诗

《中途岛之役》剧照

这可能也算美国电影人心中的一个遗憾吧,毕竟中途岛海战在美国人看来,是自己国家在二战中的高光时刻,是值得铭记的历史勋章。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这次在《决战中途岛》中,可谓是完全弥补了这个遗憾,甚至可以说是——过分弥补了。

罗兰·艾默里奇

虽然片名叫《决战中途岛》,但事实上本片几乎把二战中的太平洋战争讲了大半,从措手不及的珍珠港事件,到报复性的东京轰炸,从珊瑚海战役后的不利处境,到中途岛海战的一举翻盘,艾默里奇对几乎对每一场战役都毫不吝惜篇幅地给予了正面描写。

而影片的战争场面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绝对是让人满意的,不得不说曾经用《独立日》和《后天》震惊世界的艾默里奇是一位天生的“大场面先生”,《决战中途岛》中的战争场面的调度和剪辑非常出色,点面俱现,既有诸如俯冲投弹的极限细节,也有漫天硝烟的战斗机群大战。

《决战中途岛》剧照

事实上战争片在今日的好莱坞早已经不是热门的类型片了,毕竟人间炮火的视觉冲击力比起科幻魔幻世界中的“神仙打架”,显然后者更受现代观众的青睐。

近年来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战争片也就是《血战钢锯岭》和《敦刻尔克》这种,但前者着重于表现伟大的个人信仰,后者则对营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和玩转非线性叙事更有兴趣。

相比之下,《决战中途岛》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它并没有那么多的人文视角,而是用非常硬核的方式诚意满满地在表现战争本身,艾默里奇几乎是用纪录片的拍法,拍了一部战争史诗。

正像我们前面谈到的,或者是因为1976的老版相对简陋,以至于在《决战中途岛》中的战争戏份细致得犹如刻意炫技一般,无论是开头哀鸿遍野的珍珠港,还是片尾汹涌惨烈的中途岛,无论是气势惊人的航空母舰,还是极速穿梭的战斗机群。

举个例子,一般人拍个航母作战,可能拍一下飞机起飞、战斗、回航,也就差不多了,但《决战中途岛》中却连一个飞机起飞失败的细节就要特写出来——不是说没必要,但这一段对于电影的整体叙事实际上是没有直接作用的。

《决战中途岛》剧照

这样“好看却没用”的细节,在《决战中途岛》中还有很多,事实上这里就凸显出了这部电影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这不是纪录片,全面地陈述始末和巨细无遗地情景再现并不应该是《决战中途岛》的主要任务

一方面,影片将故事线拉得太长,几乎讲完了太平洋战争,又试图去刻画尽可能多的历史人物群像,以至于整体叙事难以避免地失焦。像老版中那样美日双方尔虞我诈的信息战,那些误导和反误导的精彩桥段,《决战中途岛》几乎全部都放弃了。

《决战中途岛》剧照

另一方面,太过大量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虽然好看,但也会使得少部分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影片故事本应该有的紧张节奏,更显涣散。

这也是我在前面说“我很喜欢,但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的原因,《决战中途岛》绝对是一部视听层面上足够震撼的战争片,相信很多观众还是乐于享受这种热血而硬核的激情戏份的。

《决战中途岛》剧照

但从电影的角度来看,这虽然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但不是一个曲折抓人的故事,甚至不具备一定历史知识的人,可能看完全片还不能分辨出影片中的各位将领到底是谁。

最后提一点,别看这片子貌似是美国人的“抗日神片”,浑身一股“虽远必诛”的气质,但其实是中美联合出品的哟!果然中美两国还是合则两利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