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故里甘肃天水,有座规模宏大的太昊宫

2019-12-31   行者老张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华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其中三皇为炎帝、黄帝和伏羲,伏羲更是被尊为三皇之首。据传伏羲出生于成纪,成纪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天水是伏羲故里,这里有一座伏羲庙,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古建筑群,原名叫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因为伏羲被后世尊称为“太昊伏羲氏”。

伏羲庙坐北朝南,院落重重相套,共有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十座。新建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六座。整个建筑群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递进,庄严雄伟。

穿过大门牌坊,就入正门,正门为五间门面,宽十八米,进深两间。正中门楣,原挂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巨匾一方,现悬挂"太昊宫"匾额,含义同"与天地准"相似,都是颂扬伏羲造福人类的恩德广大无边。

伏羲庙正门,经清代局部修缮,主体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至今,屋顶完整无损,正脊两端施龙吻,尾向内,背兽齐全,中央置宝瓶。脊身饰缠技牡丹,这套质朴典雅、玲斑剔透的饰品构件,工艺、艺术价值相当高。步入前院,可见院东有棵古槐,传为唐代栽植,岁月流逝,虽然屡经兵燹天灾,阅尽人间春色,至今依旧昂然挺拔。

文祖殿,为一座碧瓦覆项、结构宏伟的大型古建筑。重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穿过仪门,来到中院,这里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为一月台,殿、阁、亭、榭,高下相间,与院内星罗棋布的株株参天古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妙趣横生。前后院内原来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个方位栽植的,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机盎然。

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是伏羲庙的主体建筑,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创建的太吴宫是其前身。嘉靖二年(1523年)扩建,时榜书“先天”。嘉靖十年、清朝顺治、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屡经重修,形成今天的规模。殿宇雄踞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

殿内伏羲圣像高三米多,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之中,灵气逼人。像右原有龙马雕像、左置河图洛书石盘,民国时期被十三临时教养院生产合作社拆除,现已依原样恢复。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装饰,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

太极殿,又称退殿、寝殿、寝宫,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明清两朝数次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计。单檐歇山顶。正面装饰不及先天殿华丽,但尽间龙凤呈祥雕刻,鲜明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内设神龛,供伏羲圣像,比先天殿像略小而形体相似。不设顶棚,较先天殿简陋。

钟鼓楼,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两侧,钟鼓楼是宫观寺院的常设建筑,中国古建筑中都能见到,所谓暮鼓晨钟。清嘉庆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民国时因失火被焚毁,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现存的钟亭是1988年复建的。民间祭祀伏羲的组织“上元会”补铸铁钟一口,悬置其中,鼓楼依旧,但是鼓早已失踪。

碑亭,原来在先天殿西侧,始建年代不详,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提及庙内有“碑亭”,据此推测应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重建,当时建碑亭六座。光绪年间改建为碑廊一列,共五间。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天水师范学院占用碑廊,九十年代在仪门内侧东西新建碑廊两列,共十间。

后院,也是后陵,又称第四院,位于太极殿和伏羲城北城墙之间。明嘉靖二年(1523年),院内设置见易亭、水池、桥亭等,并植有花木,经嘉靖十年(1531年)整修,成为风景优美的园林,类北京故宫的御花园。为体现建筑群的完整,明代创庙时,仿河南淮阳伏羲陵形制,天靖山麓半山设有象征性的伏羲陵标志。庙前又置大片庙地,有“负山带河”之说,山即指天靖山,河即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