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蒋晓婷
11月25日上午,针对裁员事件,网易公司连发两封公开信回应。先是道歉,称相关人员确实存在简单粗暴、不近人情等不妥行为,并提出要为这位生病前同事提供12个月等同于月基本工资的关怀金。
然后再发声明,梳理裁员事件的前因后果,亮出清晰时间线,试图摘清因员工重病选择裁员的舆论指控。
被裁员患病员工的最新回应则是在25日上午8点,网易公开道歉的前一个小时:针对网易某位程序总监所述,公司内部统一口径是我“谎称心脏病”一事,请公司给出证明。
而与网易回应裁员公开信同步出现的,是网易周一股价一开盘就绿油油的画面:市值跌去3.57%,14亿蒸发。
这起裁员事件从23日开始在朋友圈流传,一篇《网易裁员,让保安把身患绝症的我赶出公司。我在网易亲身经历的噩梦!》文章中,作者自称是网易一名游戏策划,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亲身经历逼迫、监视、陷害、威胁,最后被保安赶出公司。
在这篇刷屏文章之前,这名网易员工在一个月时间里,通过在脉脉、知乎上搜集网易同事被裁员的爆料,以及自己的裁员经历,曝光部门总管、HR和自己的聊天记录,在微信公众号“你的游戏我的心”上连发5篇文章。
这个事件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后,网易及其HR因为过于不近人情的举动,受到广泛批评,官方媒体“侠客岛”也下场点评:居网易,大不易。
11月25日,刘强东在京东集团早会上说:未来京东员工只要是在任职期间遭遇任何不幸,京东都将负责其所有孩子一直到22岁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当晚,一向爱蹭热点的孙宇晨也没放过这次慈善机会,继百万年薪聘请罗永浩,考虑帮王思聪还债后,在微博上声称要为网易离职员工出钱看病。
A
华为也做出过辞退患病员工的选择。
被裁的魏延政是癌症病人,学习履历和工作履历足够光鲜:北大才子,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拿到过计算机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华为工作后,担任华为无线营销部总裁助理,年薪不下百万。
然而,2011年年初,魏延政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后,就彻底失去了议价权。2016年魏延政在去世前一个月,曾公开指责华为,在自己病情恶化最无助的时候,与他终止了合同。
然而,站在律师的角度,华为的做法无可指摘。上海广盛律师事务所律师邱晨鹤认为,华为是在魏延政患病两年后与他终止劳动合同,已经满足劳动法上规定的医疗期限。而法律上规定的医疗期最长是12个月,病情严重情况下,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可延长到24个月。
换言之,即便有法律保护生病员工的权益,生病员工和企业的联系最长只有两年。
从事心理研究的北京304医院心身医学门诊主任彭国球告诉字母榜,社会整体上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社会,企业,政府和个人权责分明,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责任转嫁才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员工千万不要对企业抱有高期待”。
以至于从公关层面上来讲,网易在25日先后给出的两则回应称得上滴水不漏:先提到一笔时间长达12个月的关怀金,又明确回应9月19日已经按劳动法支付“N+1”的赔偿。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互联网公司HR告诉字母榜记者,正常流程的裁员,提前一个月由HR通知,约定俗称的赔偿都是N+1。互联网公司的绩效有暗箱操作的空间,领导想要你走又不想赔钱,会提早从KPI指标上入手,通过绩效不达标的借口赶人,所以员工一旦收到裁员的消息,都会主要谈及N+1,和公司好聚好散。
但这次网易的情况不一样。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律师,专职解决劳动纠纷的代安博律师认为,这次网易的裁员属于非法辞退,被非法辞退的员工可获取2N的经济赔偿,如果没有提前一个月通知,就是2N+1。事情发酵后,网易提出来的12个月等同工资的“关怀金”,也可以理解为公司对非法裁员行为本应支付的赔偿。
与此同时,网易的两则回应也消解了网易方和被裁员工在生病的关键时间点上的分歧。
网易方给出的时间线是,3月因为业绩不达标通知裁员,5月13日HR发送接触劳动合同的协议文件后,才收到被裁员员工出具的患病证明。但在网易员工的控诉文章中明确提及,今年1月份就和代理主管说了心脏出了问题,此后由代理主管和部门主管在3月底的绩效评级中给出D的成绩。
网易侧面摘清了HR的违法问题,只为其不近人情的做法道歉。彭国球告诉字母榜,员工生病期间,受劳动法保护,公司不能裁员。但合理裁员过程中任何不人性,不友好的操作方式,只要不违法,都是正常现象,公众无可指摘。
北京市众天律师事务所伏栋律师告诉字母榜,即便有法律保护,员工一生病,不单拖垮家庭,企业责任过重,也负担不了。
B
目前被裁的网易员工已经提起劳动仲裁申请,要求网易支付61.69万的赔偿。案件将在12月11日审理。
资深职业规划师王虹告诉字母榜,这名网易被裁员工发文维权更多希望程序公平,并不是单纯为了钱。她认为,职场不公平普遍存在,程序公平不仅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保证,还要职场人强烈的权益意识。
但目前的国内职场大环境下,还达不到程序公平。
代安博律师告诉字母榜,虽然裁员是法律允许的经济行为,但打擦边球的企业并不少。一般来说,公司经营不善导致经济性裁员,需要走法定程序,经过工会同意,还需要报劳动部门备案审批。但是这两年大环境不好,正经走报批程序的公司很少。即使是正经裁员,员工在生病的情况下被公司裁掉的案件也不少。目前能维护员工权益的方式只有劳动仲裁。
近年来,屡见不鲜的职场吐槽是:熬夜工作导致脱发、过劳肥,以及心理压力大出现抑郁。这些因素在劳动仲裁面前都是灰色空间。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法律从业者告诉字母榜:公司没义务承担员工的身体、心理健康问题,劳动仲裁只能按官方说法上的工伤鉴定标准,只有得到过医生的鉴定结果判断,才有法律效益。
企业HR们也跟字母榜坦承,只要职员拿出相应病症证明,就能维权。与此同时,她们也认为,即便是身处互联网大厂,很多职员并没有充分的维权意识,“业绩KPI指标猫腻很多,特别是针对试用期、实习生,非常好解决。对正式员工,领导一直打很低的绩效,员工拿不到钱也会主动选择走人。”
为此,代安博律师建议,有异议的劳动者在收到裁员通知的时候,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提供的证据材料也很简单,公司的书面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以及人事谈话记录录音即可。
然而站在公司的角度上讲,如今大环境不好,在HR们看来,公司裁员也很被动,网易的裁员只是个例。据字母榜咨询多家互联网公司HR获悉,大型互联网公司Hr分工明确,从招聘到裁员都有规范流程。且互联网公司都有HRBP,裁员前会和业务部门充分了解工作情况和身体情况,沟通优化裁员流程。
彭国球也明确表态:互联网竞争激烈,企业时刻面临生存危机,生存周期大多在十几、二十年,公司需要保留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根本担负不下人性关怀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