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位,是每个钓鱼人都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哪怕你调漂的技术不好,开饵的技术不好,但是选对钓位了也能有不错的收获,所以很多钓友调侃说“屁股决定渔获”。
不管是野钓还是黑坑,想要钓得多,钓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钓友一到水边就懵圈了,面对一大片水域根本不知道怎么选钓位。有些钓友在选钓位的时候记住了一些经典地形,比如铧尖什么的。到了实际作钓时却还是钓不到鱼,所以比较疑惑,明明按照你们说的地形选了个“经典钓位”为啥还是钓不到鱼呢?
其实很多钓友在找钓位时都注重了“地形”而忽略的其他一些关键细节。而且那些看起来不错的地形往往是24小时都有人在哪了钓,也很难抢位置。其实只要你的钓位符合鱼儿的生存习性和觅食习性就是好钓位,哪怕有些地方看起来不显眼,也照样能连杆上鱼。
今天小编就来给钓友们分享一些选钓位的关键参数,希望能对新手钓友们选钓位有所帮助。
一,溶氧量充足
鱼有三大趋向“趋温,趋氧,趋食”,很多时候鱼不开口,都是因为气压和水温的问题,但是有时候温度和气压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鱼口却不好,这多半就是溶氧量的问题了。溶氧量高,鱼的活跃度就高,觅食的积极性就高,鱼口就好。溶氧量低,鱼就无精打采的,鱼口自然不好。
在一般情况下,水中的溶氧量是比较固定的,气压低的时候水中溶氧量会明显降低。但是遇到刮风,下雨,流水时,水中的溶氧量会明显增加。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一些溶氧量比较高的地方,比如说下风口,近岸相对较浅的区域,流水区域,或者选择在下雨时候钓也可以。
举例来说,一些小河沟汇入主河道的区域,水库湖泊的入水口,这些地方的水是流动的,溶氧量一直都会比其他地方高。一些水草区,溶氧量也比较高,因为水草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也会不停的释放氧气,尤其是水下的暗草区,溶氧量会比其他地方高很多。
二,水温适合
都知道温度是非常影响鱼口的,但是很多钓友却不知不觉的用气温来判断鱼口。但是鱼是生活在水里的,水温才是决定鱼口的关键。气温并不等于水温,水温传递温度的速度可比气温慢多了。
鱼的身体和人不一样,它们自己没办法产生热量,身体温度是根据水温而变化的。调节温度的过程中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脂肪才能实现的。
如果水温升高太快或降低太快,鱼儿都会感到非常不舒服,是没啥觅食欲望的。可以说,一年四季,鱼儿都只会待在它感觉舒适的水温区,有时候深,有时候浅,有时候需要阳光,有时候会躲在阴凉区。
所以,在选择钓位时,不仅需要看地形,而且还要结合当前季节将阳光,水草,风力和风向考虑进去。从而判断出哪里的水温会比较高一些,哪里是阴凉区。有时候就算是同一段河道,也会因为南北岸的光照不同,受到的风力不同导致水温出现差异。
三,食物丰富
鱼儿的消化系统比较简单,吃的食物很快就会消耗干净,所以它们总是在不停的觅食和游动,很少固定在某个位置。它们巡游的路线被钓鱼人称作“鱼道”,如果仔细观察,鱼儿总是会选择在一些食物比较多的地方停留,食物多,停留的时间就长一点,食物少,停留的时间就短一点。
那么哪些地方的食物比较多呢?除了水草区和水底障碍区,这些食物比较固定以外,其他的地方想要堆积大量的食物,肯定是跟水流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水里大量的食物都是不固定的,总是随着水流前进,水流到哪里它们就跟着到哪里,到了一些水流比较缓慢的区域,它们就慢慢沉积。
这些食物聚集的地方就是鱼群觅食路线上的必经之地。比如说喜欢看地形选钓位的钓友,一些桦尖,洄水湾等等都是符合食物聚集地的标准的。
最后:不管是在陌生水域还是比较熟悉的水域,都可以用以上3个参数来选择钓位。一般来说符合的条件越多就越藏鱼,有时候符合一两个的也是不错的钓位。有了这3个参数,在选钓位的时候就不需要总是纠结地形,担心找不到钓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