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世俗之情,富者常畏其贫贪,故贤贫之不受者,己必富而吝者;贪者常畏富吝,故贤富之乐施者,己必贫而贪者也。刘熙载:《刘熙载论艺六种·封难》
152、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一《荀子·大略》
153、 ⊙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修;贤者之所不足,不若众人之有余。释义:聪明之人的短处,不如愚笨之人的长处;贤能之人的不足之处,不如众人的擅长之处。——(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154、 ⊙天下事,坏于懒与私。——(宋)朱熹《朱子语录》
155、 ⊙若非道义可得者,则不可轻易受此。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处下手,能令鬼服神钦,则自然识日进气田轻而易举刚。否则,不觉坠人卑污一流,必有被人看不起之日,不可不慎!诸弟现处极好之时,家事有我一人担当,正当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著,随便答言,无事不成,不必爱此小便宜也。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156、 ⊙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管仲:《管子一心术上第三十六》
157、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释义:为别人排除忧患,解决疑难,排解纠纷,而不要任何报酬;如果要报酬,那是做生意的人。一《战国·赵策三》
158、 ⊙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孟子·尽心上》
159、 ⊙胸中无事,胸中有事,孰是孰非,骤难辨异。最上当如,壶公玉壶:日月则有,晦昧全无。刘熙载:《刘熙载论艺六种·胸中赞》
160、 ⊙忧可无乎?无谁以宁!子如不忧,忧日以生。忧不可常,常则谁怿?子常其忧,乃小人戚。敢问忧方,吾将告子:有闻不行,有过不徙;宣言不言,不宜而烦;宜退而勇,不宜而恐。中之诚恳,过又不及。忧之大方,唯是焉急!内不自得,甚泰为忧。省而不疚,虽死优游。所忧在道,不在乎祸。吉之先见,乃可无过,告子如斯,守之勿堕!柳宗元:《柳宗元集》
161、 ⊙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释义:治理国家的人,方圆不能脱离标准,当政不能脱离道义,这样就万事可成。一(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162、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一《墨子·辞过》
163、 ⊙峰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枯霜月。斫为绿绮,微声粲发,秋风人松,万古奇绝。李白:‘《李太白全集》
164、 ⊙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吕氏春秋·劝学》
165、 ⊙夫成才之本在学。君子诚务于学,则其息愈深,其出愈溥,虽川之方至,不足喻也。不然,挟微末以自足,袭近似以为能,往者不虑其宗,来者不思其继,非独无以充之日盛,且纵而消耗淤塞之,可不为大惧乎?刘熙载:《刘熙载论艺六种·答问海子池》
166、 ⊙或日:“善恶皆性也,则法教何施?”日:“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唯上智下愚不移,其次善恶交争,于是教扶其善法抑其恶。得施之九品,从教者半,畏刑者四分之三。其不移大数,力分之一也。一分之中,又有微移者矣。然则法教之于化民也,几尽之矣,及法教之失也。其为乱亦如之。荀悦:《申鉴·杂言下第五》
167、 ⊙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168、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离娄下》
169、 ⊙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释义:明智的君主不对没有功劳的人委以重任,不对没有战功的人给予奖赏。一(三国·魏)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170、 ⊙则玩神,是以圣人知其必然,故立之以宗,列之以次,先成诸己,然后备诸物;先济乎近,然后形乎远……”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
171、 ⊙人生于财,死于财,荣辱于财。无钱对菊,彭泽令亦当败兴;倘孔氏绝粮而死,还称大圣人否?无怪乎世俗之营营之矣。究竟人寿几何,一生吃着,亦自有限;到散场时,毫厘将不去,只落得子孙争嚷多,眼泪少。死而无知,真是枉却;如其有知,懊悔又不知如何也?冯梦龙:《冯梦龙诗文·序·贪秽部》
172、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173、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
174、 ⊙豪杰交游满天下,逢凶化吉天生成。一(明)施耐庵《水浒传》
175、 ⊙人量随时长,亦有人识高而量不长者,是识实未至也。大凡别事人都强得,惟识量不可强。今人有斗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钟鼎之量,有江河之量。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时而满,惟天地之量则无满。故圣人者,天地之量也。圣人之量,道也。常人之有量者,天资也。天资有量者,须有限。大抵六尺之躯,力量只如此,虽欲不满,不可得。且如人有得一荐而满者,有得一官而满者,有入两府而满者,满虽有先后,然卒不免。譬如器盛物,初满时尚可以蔽护,更满则必出。此天资之量,非知道者也。程颐、程颢:《二程集·遗书卷十八》
176、 ⊙人之性有本恶者,荀子之论,特一偏耳,未可尽非也。小人于事之可以为善者,亦必不肯为;于可以从厚者,亦必出于薄。
177、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孟子·尽心上》
178、 ⊙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释义:凡是施行政事,一定要先考察民众的心理状况,然后才能去做。——《吕氏春秋·顺民》
179、 ⊙道不同,不相为谋。释义:信仰观点不同的人,没有共同语言,不能互相商量共事。一《论语·卫灵公》
180、 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谓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181、 ⊙学者固当勉强,然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自然业循理。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须理事,本亦不难,但为人不知,旋安排着,便道难也。知有多少般数,煞有深浅。向亲见一人,曾为虎所伤,因言及虎,神色便变。旁有数人,见佗说虎,虽不知虎之猛可畏,然不如佗说了有畏惧之色,盖真知虎者也。学者深知亦如此。程颐、程颢:《二程集·遗书》
182、 ⊙乌集之交,初虽相欢,后必相咄。释义:人与人之间以利聚集交往,不以诚相待,开始虽然兴高采烈,但要不了多久必然互相吵闹。一《管子·形势》
183、 ⊙人必有终身之忧,而后能有不改之乐。君子所忧乐如之何?日:所忧生于所苦。不苦行险,不知居易之乐也;不苦嗜欲,不知淡泊之乐也;不苦驰骛,不知收敛之乐也;不苦争竞,不知恬退之乐也;不苦憧扰,不知宁静之乐也;苦生忧,忧生嗜,嗜生乐。岂惟君子之分性然哉?即世俗亦有终身之忧乐焉,忧利欲之不遂其身也,忧利禄之不及其子孙也,忧谀闻之不哗于一世也。庸讵知吾所谓苦,非彼所谓甘,吾所谓忧,非彼所谓乐乎?《诗》
184、 ⊙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遗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周:《庄子·达生》
185、 ⊙仁无术而不行。尧、舜之政,周、孔之教,神农之药,皆术也,皆所以行其仁也。使尧、舜、周、孔、神农虽仁其民如婴儿,而无术以及之,其奚能为?虽然,后之人为政教医药,其历民加倍焉。岂古人之术不仁与?日:仁者见之谓之仁也。见何在?志是已。孔子称志于道,孟子称尚志,又日:“夫志,气之帅也。”志之所在,不特慧力与俱,而精诚之至,天亦相之。今之为政教医药者,推其志果可以见周公、孔子、神农乎?然则其术之不工也,乃其志之不仁也。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送医者韩生序》
186、 ⊙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释义: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别人是可以的,但要别人服从自己的欲望,是很少成功的。一《左传·僖公二十年》
187、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引公引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韩非:《韩非子·饰邪》
188、 ⊙受知固不易,知士诚尤难。释义:被人了解固然不容易,了解别人实在更困难。——(宋)欧阳修《送荥阳魏主簿》
189、 ⊙夫邪曲之相衔,枉桡之相错,正直故不得容其间。诌佞之相扶,谗口之相誉,无高而不可上,无深而不可往者何,以党辈众多而辞语谐合,夫众口之毁誉,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为曲。视之不察,以白为黑。夫曲直之异形,白黑之殊色,乃天下之易见也。然而目缪心惑者,众邪误之矣。陆贾:《新语·辨惑第五》
190、 ⊙男儿七尺之躯,顶天立地,如何开口道个“求”字。一《格言联璧·学问类》
191、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尽数》
192、 ⊙雪魄冰姿俗不侵。释义:雪魄冰姿不受恶俗之气的侵扰。一(唐)罗隐《玉簪花》
193、 ⊙人的生活像是蠕动于奋斗力极弱,抵抗力极微的生活线上,并由此而生出一种静态的心理,庶使人难以容忍侮辱而与宇宙相调和。它也能够发展一种抵抗的机谋,它的性质或许比较侵略更为可怕。林语堂:《吾国吾民》
194、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释义: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怎么能只顾自己享受?——(唐)白居易《新制布裘》
195、 ⊙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需要他。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见又何验?张载:《张栽集·张子语录》
196、 ⊙倘我们赏识美的事物,而以伦理学的眼光来论动机,必求其“无所为”,则第一先得与生物离绝。柳阴下听黄鹂鸣;我们感得天地间春气横溢,见流萤明天于丛草里,使人顿怀秋心。然而鹂歌萤照是“为”什么呢?毫不客气,那都是所谓“不道德”的,都在大“出风头”,希图觅得配偶。至于一切花,则简直是植物的生殖机关了。虽然有许多披着美丽的外衣,而且的则专在受精,比人们的讲神圣恋爱尤其露骨。鲁迅:《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
197、 ⊙事不在小,苟其反复数四,养成习惯,则其影响至大,其于善否之间,乌可以不慎乎?第使平日注意于善否之界,而养成其去彼就此之习惯,则将不待勉强,而自进于道德。道德之本,固不在高远而在卑近也。自洒扫应对进退,以及其他一事一物一动一静之间,无非道德之所在。彼夫道德之标目,日正义,日勇往,日勤勉,日忍耐,要皆不外乎习惯耳。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集》
19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释义: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够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一《论语·为政》
199、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200、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