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里的奥秘,80岁的老宁波也不一定全知道1

2019-10-06     留住最美瞬间

秋天到来的时候,甬城总是少不了桂花香。而宁波人说起赏桂花的好去处,大抵是会谈到保国寺的。



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千年古刹和寺内三千余株阵阵飘香的桂花,静静地定格在甬城的秋天。






“虫不蛀,鸟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不积尘。”


在宁波江北洪塘镇的灵山之麓,有一座神奇的保国寺。


保国寺历史悠久,创于东汉,建于唐代,兴于北宋,现存大殿即为北宋祥符六年(1013年)所重建。


是江南古老、保存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江南一绝的古建筑瑰宝。



保国寺内殿宇古老素朴,园林绿树繁花,是一个罕见的文化、生态完美交融的旅游园区。


它坐落在宁波市江北区灵山山腰,自南向北分布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和藏经楼。两侧有钟楼和鼓楼连接其他建筑,错落有致,大殿前有水池,池水清澈,四季不涸。


寺内大殿为北宋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来到灵山脚下,穿过石门,拾级而上。


大片的绿色一下子就撞入眼帘,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和绿叶的气息,感觉身心都被净化了。



抬头看见阳光下的绿树郁郁葱葱,树叶掩映下的屋檐高高翘起。



沿路的台阶旁设置了很多石凳,走累了就可以停下来坐一坐。看看灌木丛里的小壁虎和零星的各色小花。



阳光穿过枝叶间的缝隙,洒在石板路上。两侧的流水声和鸟叫声,柔柔地传到耳朵里。





仙人桥位于山腰,传说中是仙人在此过桥,引灵龙喷水。



年代久远的石桥,长满了斑斑驳驳的青苔。但桥两侧雕刻的图案却依旧清晰可见,桥柱上的神兽也依旧保持了当年的风采。



从桥洞往深处望去,是一汪碧绿的潭水。山壁上斜斜地伸出许多树枝来,高处留下的泉水到了谭中渐渐趋于平静。



仙人桥的两侧又是巨大的陡坡,形成的落差让高处落下来的泉水不断碰撞。绿树包围着的仙人桥,伴随着灵龙泉,隐隐地透出些神秘的气息。





位于山腰的灵龙泉的潭水澄澈,倒映蓝天。谭沿有舞爪巨龙的造型,常年流水,跌落溪谷,龙尾隐于临潭山涧。



龙潭泉水飞喷而下,氤氲水汽难以分辨,唯有声震远近,摄人心脾。



回到主路的石阶上,转眼看见左边的聚龙隐溪亭。从山上下来的祖孙三代坐在里头休息,聊着今天的所见所感。



石阶两侧的绿植郁郁葱葱的,长满了整条步道。听老人家讲,这里头可有不少珍稀植物,感兴趣的人不妨停下脚步找一找。



顺着石阶再往上,就到了叠锦堂。作为上山之后的第一个平台和休闲宴饮的场所,这里有着不少的人气。





叠锦台,建于清康熙年间。三面峰环,一面开奇,取“天地自然之锦,叠然献于亭前”之意而得名。



廊下都挂着或黄或红的灯笼,绘着梅兰竹菊的图案,写着千年木构保国寺的字样。微风轻拂,竹制的灯笼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遥远的故事。



凭台远眺,可见山间浮现翠霭虚亭叠锦,也览山下阡陌纵横,慈水东流。



坐在台边的竹椅上,低头望着山间石阶上来来往往的人们,总有种闲看浮世的错觉。



从叠锦堂出来,遇上从保国寺大殿们游览下山的游客们。听他们热烈地讨论着保国寺的建筑奇迹,夸奖着周围的环境。



继续往高处转过两个弯之后,终于来到保国寺的门口。



“天下名山僧占尽”,在灵山的山腰幽谷中隐藏着一座千年古刹——保国寺,又名灵山寺。



推开历史的木门,走进保国寺。广场上的小孩子嘻嘻哈哈地奔跑着,穿梭在大树之间。爷爷好脾气地跟在后面,嘱咐他慢点跑慢点跑。





在广场靠近天王殿的一侧,立着两座唐代经幢。



东侧这幢建于开成四年,由幢座、幢身、幢顶组成,八边形平面。幢座采用须弥座式,束腰部分每面做一壸门,内雕一佛像,座顶刻仰莲及卧龙,幢身刻陀罗尼经,幢顶于飞檐上覆一带云纹的顶盖,其上应有宝顶,已经缺失。





天王殿为宣统三年(1911年)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仍留有宋代建筑布局的遗痕。



五架梁及下檐与上檐顶部蜀柱间的双步梁、下檐穿插方皆用月梁,上下各层梁间施带有雕刻成花篮形大斗式驼墩,富有装饰性。



七架梁与随梁方之间施隔架科,隔架科的木雕尤为考究。另外在下檐柱外部还有向前挑出的牛腿,上承挑檐檩,以托屋檐。牛腿本身也作了浮雕人物故事加透雕花卉,这种做法常见于清代江南建筑。


此殿前下檐和上檐四周皆施斗栱,柱头科自大斗中挑出带有雕刻的异形构件,直至挑檐檩下,与牛腿上的花篮形斗栱相交后继续挑出,至檐椽头。





净土池是寺院中唯一的南宋时期建筑遗物。


据寺志载池长四丈八尺,宽二丈二尺,深丈许。


净土池出现在大殿前的院落中,居于中轴线的重要位置。



在南宋时期寺内还曾出现过“十六观堂”建筑。据嘉庆十年寺志载,仲卿“立净土观堂、凿池种莲,欲招社客,继东林远公之风。”


后来十六观堂被废弃,仅留下了净土池,它成为信众们所认同的佛国净土概念的象征。



到了清初,前明御使颜鲸为它题名为“一碧涵空”,人们更加对它情有独钟,特别是池中种有四色莲花,尤其受到人们的钟爱。





汉代骠骑井尚存,位于大殿石阶前,名骠骑井,以附会汉骠骑将军舍宅为寺之说。



旧时曾为寺院僧众生活用水主要来源,据传当年水质清冽甘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TsAnm0BMH2_cNUgbUw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