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爆红背后:也许,我们需要更多马云那样的老师

2019-10-31   私家视角

曾经有个老师说过,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最大的责任就在于两件事,一个是教他们如何做人,一个是教他们如何赚钱。

我觉得这真是良心之言。

看看现在社会上的事,很多人的问题其实在学校里就已经产生端倪了,一个好老师往往可以改变一群孩子的一生。

这样的例子可以看看于谦的那个《老师·好》,学生能够遇到苗宛秋那样的老师,是他们一生的幸运。

很遗憾,《少年的你》中的陈念、魏莱和胡小蝶都没有这种幸运。

《少年的你》之所以火爆,让电影院的观众眼泪涟涟,是因为它表现了青春的残酷和学校霸凌的一个真实侧面。

胡小蝶被欺负到不堪忍受后,飞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陈念被孤立、被踢倒、被侮辱拍照,她被迫找了小混混小北来保护她。多说一句,小北这样的混混是不存在的,在现实当中,如果陈念这么做,很大可能就是堕落深渊的下场。

这是很极端的例子,在现实当中,很多被霸凌的学生都是“沉默的大多数”,70后、80后的朋友可能在上中学时候都遭遇或见闻过这样的例子。

我记得当年班里有个小混混,经常欺负同学,有一次他抢了同学的钱,我陪同学去他家里要,看到他被老妈打,还有一次一个同学忍不过去,放学路上带了一根木棒,一棍子把他的胳膊给打折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找这个同学的麻烦。

而有个文静懦弱的女同学则被欺负很惨,后来听说,她好多年都摆脱不了上学时候的噩梦。这样的情况应该有很多,那时候也没有网络,都沉寂了。看现在的网上新闻和视频,似乎现在的熊孩子更可怕。

成年人往往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对心智非黑即白的孩子来说,遇到这样的欺凌是很严重的事,而且更重要的是,霸凌的人是没有对错观念的,他们也没有轻重,比如电影中的魏莱,她就是情绪发泄,靠欺负同学取乐而已,她没想到胡小蝶会跳楼,当然跳楼她也不在乎,还是我行我素,她丝毫没有内疚和恐惧。

魏莱最担心的不过是父母的惩罚而已,这种心理让人细思极恐。另外,霸凌者魏莱和帮手,还有围观霸凌的人,霸凌和冷漠,其实是一样的罪恶。(希望教育行业的朋友多关注“欺软怕硬、弱肉强食”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

多年之后,我见到当年的混混同学,我问他过去的女同学怎么样了,他轻飘飘地毫不在意,说小时候的事早就忘了,我知道他在说谎,因为喝酒多了以后他开始吹嘘过去的“丰功伟绩”,说他欺负了多少同学,怎么欺负的——那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对了,他现在过得很落魄。

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坏人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真的是这样,比如我见到那个混混同学想要看到他的忏悔、悔过,可想想是自己傻帽了:坏人从不忏悔、悔过的,甚至以我所见,有些坏人就是到老死也不会忏悔,从这点来说,对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惩罚。

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就像《少年的你》当中,警方找到魏莱的妈妈,她却说胡小蝶跳楼是家教不好,心理素质太差,有这样的妈妈,也难怪魏莱会说出“我都是为她好,她妈要是来学校闹,还能获得几十万的赔偿”这样的话。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魏莱说父亲因为她复读一年没有跟她说话,可见父母冷暴力对孩子心理成长的负面作用。

另外,我们似乎也没法怪老师,看电影中陈念的班主任,应该是挺负责的,但面对那么多学生,特别是高三的学生,他的工作重点只能是放在学习上。

从某种意义上,校园霸凌好像就是父母和学校、老师的共谋,他们因为自己偷懒,所以只告诉孩子乖乖听话、好好学习就好。

周冬雨扮演的陈念曾痛苦呐喊:根本没有一堂课告诉他们,该如何一夜变成大人。

这才是家长和老师需要反思的地方。

也许,我们需要更多马云那样的老师。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学校里面的教育很少让孩子们懂得在冲突中解决问题,我们经常要孩子们听话,不要跟别人吵架”,可是,孩子长大能不吵架吗?会没有麻烦吗?

“这个世界充满了麻烦”,马云说,但我们要学会的是在麻烦和冲突过程中理性的解决这些麻烦,而不是非理性的抱怨。

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怕麻烦,家长怕麻烦,老师怕麻烦,社会怕麻烦——最好麻烦都推给孩子。有网友说,要是早遇到马云这样的老师,他也不会做错事,一辈子后悔。

在没有创业之前,马云是老师,就非常注重教学的方法和对学生的教育,他所之所以创业,也是为了自己实践过之后把真正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而不是只是纸上谈兵。而在当老师之前,马云就是一个热心的人,包括路见不平阻止偷井盖的事,还有在学校里经常无私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和麻烦的事,马云后来能做学生会主席是有原因,他的性格是非常愿意主动付出,承担责任的,所以“18罗汉”都服气他做老大。你看他后来做支付宝、改变银行,说你们不作为、不改变,他就改变你们,这种情怀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所以,校园霸凌的解决,一个靠父母关怀,一个靠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担当,还有就是法律和社会的帮助——这才是孩子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