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和“疯子”之间到底距离多远?看看他们就知道了!

2019-05-14     西门君不吐槽

大家好我是西门君,每天几分钟,为你解密生活中的传播学。

这两天我在看顾城的传记,一想到作为“朦胧派诗人”代表人物的他,最后的结局居然是杀妻自缢,便无限唏嘘。

顾城是天才吗?能写出《一代人》《黑眼睛》《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等脍炙人口诗作的他,当然是天才。那他算是疯子吗?我觉得也算,毕竟他生命临终前的行为,也太疯狂了。

前几年国内有本叫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书籍非常流行,据说作者多年来保持跟精神病人的接触,因此算是相当了解这一群体。他笔下的精神病人有着异于常人的想象力,经常做出令人匪夷所思却又惊叹不已的举动。

我无法那些故事的真或假,但是绝对符合我们平常对精神病患者印象——思路清奇,行为举止难以捉摸,极易出“天才”。

那么问题来了,“疯子”和“天才”之间,到底相隔多远?对此,心理学家西蒙顿的看法是,“疯子”和“天才”之间,说近也近,说远也远,但是无论如何,两个群体确实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认知抑制解除”

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认知抑制”。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数以万计的信息,而大脑的注意力能够处理的信息,据说也就是每秒50个比特。你可能没有概念,我这么说吧,一部高清电影,一秒产生的信息就有几百万个比特。这就意味着,为了避免大脑的超负荷工作,我们必须大量地忽略信息。

比如,你出席一个宴会,可能会重点看每个嘉宾的脸和装扮,而不会注意每个人的衣服上有几颗组扣。或者你的同学剃了一个短发,你会注意他的发型的变化,而忽略他几乎不变的口头禅。这种自动忽略和筛选信息的本能,就叫做“认知抑制”。

“认知抑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护我们普通人的大脑得以正常运转,一方面却也束缚了我们创造力思维的迸发。

而“天才”和“疯子”之所以鹤立鸡群,就是因为他们能做到“认知抑制解除”。比如牛顿,别人被苹果砸到了脑袋,第一反应是骂娘,可是他却会沉思苹果落下的原理,从而推导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再比如,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无论再怎么细微的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显微镜般的眼睛。

天才可以从微不足道的线索中寻觅到灵感,而疯子也会关注极易被忽略的细节,那么,两者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西蒙顿给出的回答是,“智能”。如果一个人的智能高,他就能在“认知抑制解除”之后,二次筛选成为自己的灵感来源。而那些智能低,认知抑制解除水平又特别高的人,他的大脑会被大量不重要的信息和幻觉轰炸,无法正常控制自己的想法,就这么沦为了一个疯子。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疯子”和“天才”之间,到底相隔多远?答案是,一线之隔。就看他是否能够完全驾驭“认知抑制解除”的能力。

今天的宣讲的内容,对我们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可以重新审视“疯子”和“天才”的差别。“天才”往往具有不疯魔不成活的特点,但是“疯子”却不一定都能成为人中龙凤。

其次,我们应该培育自己对于生活细节的敏感度,解放自己的“认知抑制”。不用害怕大脑负荷不了,因为它的机能比我们想象的强大的多。我们使用的越频繁,它的信息消化阙值也会越高。

当然,老祖宗也说了,“过犹不及”,希望你不会因为强求自己成为天才,逼迫自己吸收大量的信息,结果因此失了智,哈哈哈。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关注我,学习最接地气的传播学知识。商务合作请私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N5mPmwB8g2yegNDj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