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警玉罗正在准备晚饭。雷泽宇摄
我们来到执勤点的时候,21岁的布朗族姑娘玉罗正准备晚饭:给烫好的一只鸡拔毛。鸡是一个种香蕉的老板送来的,这阵子,隔三岔五有村民来执勤点慰问:丢下一袋米、一箩菜、一箱水转身就走。曼伞村党总支书记沙二估计,从村里设防疫卡点执勤以来,村民捐赠的钱物折合六万多元了。
玉罗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曼伞村人,3月底刚被录用当辅警。4月9日,她跟着民警师傅寸泽兴来布卡便道执勤点,参与巡逻防控,就在执勤点住了一夜。条件有限,执勤点的人就睡帐篷和折叠床,村民的被卧都是自带来的。我们从新曼伞村小组上来,一路都是香蕉地,山路不远但坑坑洼洼,一辆SUV差点爬不上来。布卡执勤点卡住条便道,离中缅边境239号界碑只有十多分钟脚程。所谓便道,是条联通两国的方便通行的土路。
景洪市的勐龙、景哈两个边境乡镇共有抵边村9个,边境线长112公里多,对面是缅甸第四特区的南板地区。边境疫情防控形势趋紧以来,尤其是云南省指挥部15号通告下发后,景洪在沿边乡镇、农场设立45个防控点,在涉边的274个村小组也建立防控点。市委政法委书记曾云形容,沿边一线已进入另一种“战时状态”。
在执勤点守卡。雷泽宇摄
执勤点除了守卡,还有巡线工作,一天两次。从布卡执勤点出发,分别向两边的其他执勤点进发,一个单边差不多一小时。正说话间,一个小伙子骑着摩托车呼呼向卡点驶过来。守卡队员小明赶紧冲上去拦下他,很专业的拔掉了摩托车钥匙。原来小伙子是缅甸人,或许是有点紧张,问他什么都听不懂。玉罗分别用布朗话和傣族话和他交流,才弄明白他是想过来串亲戚。经检查,他没带违禁品,就给劝返了。
曼伞和缅甸国土连着,山挨着山林挨着林,一片香蕉地都可能跨越两国,边民往来频繁,新曼伞村小组就有8对跨国婚姻。新曼伞疫情防控能有今天的凝聚力、战斗力,让曾云很是欣慰。去年,曾云曾在曼伞村驻扎一周,为的是打击边境违法犯罪专项整治。新曼伞小组146户人家688人,前任小组长参与走私,15个村民也因此主动自首。岩捧说,有的村民法制意识太淡了,这几年橡胶价格又低,经不住诱惑铤而走险,干的都是开车带路等“马仔活”。
岩捧是新曼伞现任小组长,之前是会计。他从2000年开始就在村组工作,对“组上那点事”门清。他介绍,村里产业以前主要靠茶叶和橡胶,橡胶价格从最高时30多元一公斤,到如今八九块一公斤,并且这两年天旱,橡胶芽都难发,胶也割不了,收入减少容易动歪心。“事情出后这一年,我们村变化太大了”,岩捧话题一转,说起变化:“去年会都开不起来,如今村民主动去守边防控,送菜送肉的不少。”
一年时间,这么大变化怎么发生的?勐龙镇镇长罕继超梳理几条。他说,从抓党建调干部入手,村里把妇女老人孩子都组织起来了,小组的妇女宣传队水平在镇上数得着。产业发展上,村里的六百亩闲置土地流转出来种百香果,还探索橡胶林里套种魔芋,鼓励村民到镇上的边贸一条街卖山货。去年一年,曼伞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两成多。市里实施“万吨水泥进农村”美化人居环境,新曼伞争取到80多吨。曾云补充,新曼伞在景洪的“千名干部访万户”中,听取群众意见疏通了排水沟,雨水冲不到农户家了。岩捧笑言:总之各级领导见多了,村里有问题及时解决。
在曼伞村,党员、综治队员和村民一起轮班值守。雷泽宇摄
1月底抗击疫情以来,曼伞村干部就和综治小分队一起值守卡点。从3月27日开始,曼伞村村民轮流排班值守,每个卡点4个村民加一个党员和一名综治队员,防止境外疫情输入。沙二说,全村至今抓到12个非法越境的人,获得了镇上1.2万元奖励。
我记下了布卡执勤点工作队员的名字,除了玉罗和白族的寸泽兴,还有哈尼族的综治队员小明与何侠,布朗族的综治队长星林。“小明同学”今年32岁,平时不太爱干劳动,但队友们觉得疫情防控让他变成熟了。小明不善言辞,只是说:“国家的难事,大家担着些。”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