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高考,奋斗了12年,如果说有一门学科,越到临考之前越没有底儿,那肯定是语文。
为啥会这样?不是学的少,而是太杂,太浅。就好比我们吃惯了外卖,尽管家里也有食材,却因为食材普通不足的缘故,再加上厨艺也不太精,明知道客人会如期而至,却因此烧不出不出好的饭菜。
以至于有客自远方来这样的好事情,最终变成了我们的焦虑。
这个比喻,是百家号人生底色看语文的老师在饭局上想起的。
所以考完试之后,经常有同学非常遗憾的说那个知识点,我本来会,可是不知怎地,竟然没想起来。
屡屡发生的失误,起码证明了学习中是存在问题的。
多年来的语文学习,大多由最开始的清晰,走向了后来的混沌。由简单变得复杂,这是自然事物进化的规律,同样也是我们我们学习进程中的自然现象。但复杂到无法把握,无法控制,很可能是学习的问题。
以分数而论,孩子们在小学的时候,经常兴高采烈的报告家长,数学100,语文99或98。而到了初中阶段之后,数理化依然可以冲进满分,但很多同学的语文成绩,就变得飘忽不定。
这里面自然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难度比较大的原因,但更多的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认识和学习方法上。
为什么语文变得不好学?绝对不是语文课上的少了。而是阅读少了,而且这少量的阅读很多时候是低效和无效的。
教语文多年,上过一些公开课,也听过许多所谓好的语文课,却发现这样的课,对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升甚少。因为这样的课表演的成分多,实操的成分很少。就好比是宴会的大餐和家常便饭的对比。
宴会的大餐,虽然色香味俱全,但是真正能养育我们的还应当是家常便饭。
如何把语文教成家常便饭?
对于老师来说,家常便饭式的语文课,就是实事求是,抓最重要的知识点,教授最管用的学习方法,但并不仅仅是围绕目标,而是把学习周边处理的好一点,可以旁征博引,但是不能漫无边际。
以提升分数为目的,这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要求,连分数都没有方法提上去,还怎么指望能提升大家的语文素养?
如果不顾语文的分数,只是空谈什么语文核心素养,难听点说,其实就是在耍流氓。
语文课讲求的是朴素,讲求的是实效。教授最基本的拿分数的方法是第一步,在拿到分数的过程中体会到因为思考有深度,以及表达很顺畅的快乐。
接着呢,再由这份小小的快乐,延伸到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索和系统化,让能力的增长和分数的提升比翼齐飞,二者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把语文学成家常便饭?
作为学生,首先也不能厌恶语文,把语文当成家常便饭,不能用看待零食的眼光来看。首先也是要解决提升分数的问题,面临问题有先后,首先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才是生活。
所谓生存问题,就是一个合理的分数,充满对分数的渴望,过得去的学习状态,就好比人饿了要吃东西一样,色香味是第2位的,首先考虑的是解决饿的问题。
成绩达到了基本的分数,若想再进步的话,得到一个更体面的分数,就好比追求有点质量的家常便饭,这时候就要欣赏文章的美,探究课文背后的深层一点的逻辑,琢磨着更好的表达,在思考当中体会到这一学科所带来的快乐,而后一点点提升自己。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学高分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