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縠行、远景楼、宝华寺
......
见证着东坡的发展
记录了一段段历史
平时穿梭在东坡大街小巷的你们
看遍了东坡美景
尝遍了东坡美食
但东坡老话里的地名故事
你却不一定都知道
今天小编就带你
了解那些东坡地名背后的故事
“
纱縠是精细、轻薄丝织品的通称
纱縠行则是缫丝之处和蚕桑行市
”
据民间传说
眉山城内纱縠行之名的由来
与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有关
北宋年间,眉山遭遇特大灾荒,苏轼的祖父苏序不惜变卖田产来救济乡邻,共同度过了饥荒,但苏家也变为了贫穷人家。一天,一位衣衫破烂的大爷闯进了苏家,向程夫人讨饭,乐善好施的程夫人给予了他许多的帮助,而这位大爷本是川滇贩卖丝绸的客商,因为入川遭抢劫才会沦落如此。
为了答谢程夫人,他决定帮助苏家发家致富,他向程夫人建议:眉山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如果开设作坊、商铺、生产蚕丝,生意一定会好。这正合程夫人想法,于是她变卖了全部嫁妆,按照老大爷的建议,开设作坊商铺,形成了蚕丝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附近的住户们纷纷效仿,一时间,昔日的小巷远近闻名,引来了各路客商。
之后,眉州太守董储去苏宅拜访苏洵时,程夫人邀请他为小巷命名,董储随即提笔写下“纱縠行”三个大字,从此,东坡城内的这条小巷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纱縠行。
远景楼坐落在东坡湖边
共十三层,高八十四米
据说是中国最高的仿古塔楼
可谁曾想
早年间的远景楼既不在东坡湖边
也没有那么高
还与苏东坡有一段渊源
北宋年间,眉山有位太守叫黎錞
为更好地造福百姓
他拿出自己积蓄,号召官民士绅捐助
在环湖边上修建了一座
二楼三层挑檐的精致木楼
又请苏轼为此楼取名题记
第二年春天
苏轼把亲笔书写的楼名
和《眉州远景楼记》
派专人送回眉山
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在文章的结尾,苏东坡还感叹道:
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従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这篇散文是苏东坡写给家乡的
唯一一篇散文
充满了浓浓的怀乡之情
后来远景楼几经兴废
直至2000年眉山市成立以后
才在位于白虎滩的东坡湖边
重修了此楼
如今的远景楼已经成了地标性建筑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远景楼晶莹剔透
像是在给人们讲述着那如烟的往事
宝华寺在东坡人的心里
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很多人会有疑惑
为什么会叫宝华寺
寺又在哪里呢?
听小编娓娓道来
传说唐朝有位诗僧觉明云游到眉山时,觉得这里风光秀丽,便募捐善款修建了一座寺庙,并根据好友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之意,将庙取名为“宝华寺”。
1991年眉山宝华寺巷
那时前来供奉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寺内铜制的弥勒佛,是香客们的必拜之处。后来,经过了几次火灾和兵灾,宝华寺也随之衰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末期,眉山掀起了大炼钢铁的浪潮,宝华寺被改成了粮食仓库,那尊铜制弥勒佛被人们送进了炼钢炉,宝华寺最后一件宝物也灭迹了。
关于宝华寺的传说,民间有很多版本,但有几点都是可以考证的:
01
关于宝华寺的取名源于王勃“物华天宝”,临寺的天华街可以引证。
02
寺中所供铜质弥勒佛像,一直到1950年末才走完最后一程。
03
宝华寺最后毁于火灾,东坡本地俗名“火烧坝”可以作证。
如今宝华寺是家喻户晓的农贸市场
货品齐全、物美价廉
自1997年投入使用以来
它在见证这座城市发展的同时
也成为了东坡人难以割舍的部分
承载着东坡人的记忆
时光荏苒 岁月如梭
一条条老街,一段段历史
蕴藏了代代东坡人的乡愁记忆
这些地方犹如城市的长者
它们经历了岁月的沧桑
目睹了历史的浮尘
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
80年代眉山老街
小编也是想用文字记录下
这些不为大家熟知的宝贵记忆
如果你有想知道的地名故事
就请留言告诉小编哟
小编将在下一期为您呈现
来源:豆玲惠 部分资料来自《东坡故里地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