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中国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这种思想在许多家长心中是根深蒂固的,生儿育女虽说是不求回报的,但是,有了这个默认的理念,每位家长心中难免总是留存着需要在年迈时被儿女全权负责的心理,有时候教育的方向可能也会因此有所偏。
大部分父母会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提出含有回报性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等爸爸妈妈老了你要怎么孝顺我啊?",而且,像频繁说出这类话的父母,他们是认为这跟"对孩子不计回报"是没有冲突的。
听闺蜜聊起他们幼儿园的一个孩子的童言童语事件,小新的爸爸带他去公园玩耍,在放风筝的时候,因为风特别大,试了很多次才成功,把小新的爸爸累得够呛的。这期间,小新爸爸借由语重心长地问小新"小新,等爸爸老了你要怎么孝顺爸爸啊?"
小新回答他:"爸爸老了不是有我妈妈吗,让她管你。"
小新爸爸一听一下子生气了,一时间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童言无忌,把风筝收了回来,惹哭了孩子。但还是坚持要告诉小新,"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父母,孝顺老人是每个孩子必须懂得的道理。
小新却只顾着玩不了风筝而哭闹,结果父子俩的公园亲子时间气氛也降到冰点,那天的"教育"也碰了壁。
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家庭之间的每个人对彼此都是有既定义务的,大多数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被捆绑得很紧。
并且,在户口制度的影响下,从古代开始中国的许多地区人民终其一生都是在一片土地上,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也就比较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族制度也就形成了。
所以,老年人就开始把儿女看待成投资工具,并且每个家族都会有一套强大的精神灌输,许多儿女便在这样的文化压力下悄然长大,于是世世代代相传,就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养儿防老"思想局面。
1、父母要尝试放低心态
像许多外国家长,他们在年迈的时候都不愿跟自己的儿孙住在一起,更不愿意经常接受他们的接济,大部分父母早在还未退休之前就已经计划好了自己老年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儿女和自己的生活应该都有彼此更大的空间。
中国虽然自古以来以"孝"闻名,但在教育孩子孝顺这方面,中国家长还是需要借鉴一下外国父母的心态,尝试放下"养儿只为防老"的执念。
2、日常交流是搭建信赖感的关键
人跟人如果有了深厚的信赖感,其实就很少会对彼此产生疑惑。
父母不该把时间花在"担心孩子长大之后疏忽自己、不管自己",不仅影响自己教育的水平,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要从孩子有意识开始,懂得跟孩子交流,这种交流不是浅面上的"讲道理"或是"溺爱",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把自己想象成他们,进行有培养方向的交流。
让每位子女无时无刻都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建立起家庭成员之间的信赖感,这样有助于孩子从潜意识懂得自己是有责任于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而不是被父母"天天教导"才"履行义务"的,是充满爱的回报。
事实上,对"养儿防老"有歧义的子女大部分并不是在表达不想要养育父母的心意,而是希望这种充满绝对性色彩的单向观念应该得到某种改善。
每位父母应该尽量减少旧观念的提及,要懂得用最纯粹的方式和子女相处,让子女无形之中明白关于"尽孝"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