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山的复名、开发,使我心潮起伏,兴奋极至,从而引起我对其原貌的追忆。
碣石山,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名山,地处马颊河畔,远远望去活像一方菩萨,后面是陡壁,前面是山坡,有两条崎岖的小路,可通上山顶。
山顶庙宇
山顶有城楼式庙宇建筑群,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庙门朝南,由台阶登上,门廊耳屋各立一门神。廊内一跺脚,嗡嗡作响。
进门后,向两边分,各有2米宽的楼梯,可直上天齐庙。庙门上方的横匾上标有“玉皇阁”三个大字,门两旁镶有玲珑剔透的红木窗壁,庙内是神态各异的塑像。正面是玉皇大帝的坐像,两旁是天兵天将的站像,有手拿方天化戟的杨二郎,有托塔的李天王,有高举乾坤圈的哪吒,还有身长六臂的风、雨、雷、电四神……
“玉皇阁”门前四米外是一米多高的透花围墙,站在墙内,可眺望远方的自然美景,可俯视山下的妙景奇观—山下房屋像鸡窝,山下人群像蚂蚁,一切景物都缩小若干倍,妙极了。
楼下是一庞大的四合院。院中央矗立着两座4米高的大石碑,一个是大山奶奶碑,乾隆年间立的,过去念私塾的学生们常到此影印碑文,以作习字法帖之用。另一个是晚清重修庙宇捐资者的人名碑。记得有城里的吴梅先,有大庄子的高景南、吴恩亭……
院正北面是大山奶奶庙。门上标有“碧霞祠”三个字,迎门案台上是盘膝而坐温柔慈祥的奶奶塑像,童男女分立两旁。神案下设有一个簸箩,供庙会时烧香还愿者赐舍之用,以表他们祈祷虔诚之心。
院内东西两廊房是十殿阎罗之塑像,其中三阎王的塑像最凶恶,使人见了望而生畏,不寒而栗,小孩子们都不敢看。房内墙壁上画的净是些善恶报应的图画。什么在阳间做好事者,死后到阴间可以走金桥、成佛;在阳间做坏事者,死后到阴间,可遭下地狱、下油锅、上磨碾之惩罚。
院东西两侧各留一小便门,供庙会时分流人群之用。东门外的墙壁上有“马谷朝云”四个大字;西小门外是一块较平坦的山顶。
说也奇怪,就在北墙半腰,留有一个半米见方的小小木门。敞开门,晴天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山(在河北海兴县),这大概是为大小姐妹设置的联系窗口吧。
相传,古代从西北方向来了三姐妹,大姐定居碣石山,故又名“大山”。小妹定居在北部小山丘,故名“小山”,二姐南迁定居泰山。三姐妹东移时曾在河北省的高湾停留过,后来高湾人逢每年的小会时,送鸾驾一台,此风俗一直延续到1945年。据说有一年没送驾,被冰雹砸了个土平。
寺院
山口井的南边,有一和尚寺院,是一所四合院,门朝东,正房有大山奶奶的塑像。庙会时,有不能上山的老弱病残者,可在此烧香还愿祷告。南房是观音堂,菩萨坐一莲花盆,盆下压有十二个小妖。人世间有十二属相,象征所有做坏事者,一律给予惩罚。东西偏房是和尚的生活区,最后一位和尚主持是潘静安,法名叫“心怡”。此人精通佛门经典礼乐,医道很好。
寺院和尚们的生活来源,一不靠募捐,二不靠募化,而是靠本院的土地。地是那里来的呢?据说是前道口村芦化阳送给的。在旧社会土地是人们的命根子,他怎么会把地献给寺院?
芦化阳是当地的财主,但是家庭常被盗,于是就到五台山去求佛问缘,他看到了一些鸟正在啄山后的冰片。随即问:这鸟啄冰片干什么?僧人答:去到山东北部下冰雹的。芦肯求:有救没有?僧人道:预先在地头烧香,即可免灾。
听后,芦化阳立即赶回家乡,谁也没说就在自已的地头烧香燎纸。
乌云滚滚,暴风雨来了,大雨倾盆,冰雹从天而降。说也奇怪,别人的地里下雨,他的地里下冰雹。当时的流言是:“左一行,右一行,行行砸的芦花阳”。为什么呢?别人都不理解,只有芦花阳自己领悟到:这是老天对自己心不正的惩罚,是不为广大人民着想的报应。防雹的措施,为什么不广告群众呢?悔之,晚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名言在他的脑海里闪过。于是他慷慨解囊,将自己一部分土地献给寺院,故有此积德行善之举。
药王庙
药王庙是碣石山庙会(四月二十七)的中心,位于大山街的西南角,南北40米,东西30米,大门朝西。院内中央是一座宏伟的庙堂,门上方的横匾上有“药王庙”三个大字,庙内塑有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扁鹊、张仲景、华佗、黄莆谧、孙思邈、钱乙、朱震亭、李时珍、叶天士)之神像,神态各异,端庄慈祥,孙思邈居中央,其他神像分坐两旁。
庙会期间,前来讨药的最多。他们虔诚的跪在神前,烧香、燎纸、祈求、祷告、讨药、许愿。每来一人僧侣就击一下罄,手敲木鱼,口诵几句经文,最后小心翼翼地将纸灰包好递给讨者,这就是治病的妙药。他们如获至宝,连会都不赶,就连忙回家给病人服用。
说来神奇,前来挂袍还愿的还络绎不绝,是灵验所致呢,还是求神升温?神像上黄袍加身数层,每身袍上标有两行字,上款是挂袍者的姓名、住址,下款是挂袍的日期。
龙马洞
半山腰的西南侧,有一山洞,深不可测,至今还没有人敢进去探个究竟。传说,这里有龙马驹经常出没,名曰“龙马洞”。洞口塑有达摩爷的坐像。据说达摩是印度僧人,后由广东入中国传教,有降妖救世之能。无棣县地处沿海,经常遭受海水浸袭之灾,塑此像于此,是镇海之缘故吧。故世代传言:“达摩爷抬抬腚,无棣县里没了命。”
洞口外的西南侧30米处,建有一座2米见方的亭阁,高约15米,十层。这大概是定海神针的象征吧。
钓鱼台
山的东北面是钓鱼台,悬崖陡壁。相传姜太公在此钓过鱼,故名“钓鱼台”。当年曹操曾在此举槊东望,并写下《观沧海》之名作,流传至今,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至于姜太公是否来钓过鱼?我脑海里原有问号。姜太公是西周人,路途遥远怎么会到这里呢?由于好奇心所驱使,2002年秋,我特地到了原齐国的首都临淄,参观了“齐都博物馆”,这才解开了我心底之疑。从资料上看,姜太公确实来过碣石山。
山口井
山脚下的南面,有一山口井,深20多米,内大口小,上有“田”字型井梁木,因多年提水,磨有很深的绳眼。
此井水质很好,纯净甘甜,不含任何杂质。冬暖夏凉,喝凉水也不闹肚子;烧开水喝,水壶不积水垢。炎热的夏天,喝一口,真是解渴带凉。所以千百年来,到此提水的人络绎不绝。至今,在有自来水的今天,有些机关、群众还买山口井水,烧水喝呢。
此井不仅水质好,而且安全系数最高。千百年来,到此打水的人不断,但从没淹死一个人。据说有人头向下扎去,到井半腰,身体会自动旋转过来,头朝上。井水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水深没不了人,真乃“宝井”也。
庙会
碣石山庙会系大小两个,日期不同,地点各异,内容不同。
大会是农历四月二十七,地点在大山街的西南角,以药王庙为中心,时令正值麦收前,故以物资交流为主。
小会是在农历四月十八,以烧香、焚驾、演驾为主。就其香火盛况来看,小会倒比大会热闹、有趣。届时,大庄子和河北的高湾,两地各送奶奶圣驾一台,巡山一周,最后在山顶焚烧。
小会
山前大庄子村有一尼姑庵,每年四月十五请来奶奶圣驾一台,二米高,楼轿式,上下两层,奶奶盘膝而坐上层。这天可真热闹,门外锣鼓喧天,前来烧香的络绎不绝。每来一个烧香磕头的,尼姑就敲一下罄。外地尼姑们也前来口诵经卷,笙笛伴奏,一直到深夜。
第二天(四月十六)是演驾。人们抬着奶奶的圣驾,擎着龙旗,尼姑乐队跟随,绕大庄子、冯楼、梁家、馆里巡游一遭。每到一处,群众都是盛情锣鼓迎送,路上祭桌一个接一个,满街香烟缭绕,鞭炮齐鸣。
十七蹲缸一天,十八是送奶奶圣驾赶小会。
清早,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抬着奶奶的圣驾锣鼓喧天奔赴碣石山。寺院“心怡”和尚带领僧侣乐队,村头盛迎。先是绕大山街巡游,沿途鞭炮齐鸣,锣鼓震耳欲聋。擂鼓的累的满头大汗,鼓锤挥舞,钹铙飞天,活像一次赛鼓会。其中有一黑脸大汉,身高一米八,他的鼓锤用力一击,压盖其他鼓声。他就是大庄子的敲鼓能手,名万玉山。解放后又是他擂起战鼓向封建势力进军,当了农会主任,成了大庄子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山脚下,寺院前人群云集,卖欢喜团的林立,各个叫卖声不止。这是一次慈善事业的盛会,吸引了一些残疾人前来募化、乞讨。拐腿的、瞎眼的、叫街的、拉头的,分布各个景点要道。过往乡贤义士慷慨解囊,多数群众也俱献慈心。
人们抬着奶奶的圣驾,沿上山的崎岖小路奔上山顶。人潮簇拥跟随。山顶庙两侧有一块较平坦地段,圣驾停放中央,高湾的圣驾也早到了。大家跪在周围,由僧尼口诵经卷,祷告一番,共同叩拜,立即散开,焚烧圣驾,火光冲天。山上下人群如蚂,各个景点全面开花,山上龙旗漫卷,山下锣鼓铮鸣。
游感
碣石山,原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景点特异、一峰独秀的名山。南山坡,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脚下,东面杏树园,北面是桃花园。百花盛开的春天,山景却有一番异常的风味,到处姹紫嫣红,不是花果山,胜似花果山,不是香山胜似香山。
北京的香山,八大处我都游过数次,连香山的顶峰“鬼见愁”我都登上过。游览的人虽络绎不绝,但能登上“鬼见愁”的人,却寥寥无几。像苏杭二州、无锡太湖、南京等诸游区的景点我都看过。但游后,我总觉得,这些游区的景点只不过是多、大而已。就其景色秀丽、历史价值而言,碣石山与其相比,有胜之,而无不及。(老退休教师盖汝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