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城市群,经常看到有人说城市群没什么用,都是噱头而已,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起不到什么作用!事实真的如此吗?
第一梯队: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
第二梯队: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
第三梯队:关中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滇中城市群,海西城市群,淮海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2016年获批,由5省30市组成,以郑州为核心,覆盖河南、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地区,人口有1.6亿人。
当然不是!20年前是城市的个性时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0年后的今天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是大势!
中国有五大公认的城市群,即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预计到2020年,这五大城市群将占全国21.3%的城镇建设用地空间,集中全国38%左右的城镇人口。
如果不信,我们就来看看广东和山,广东的珠三角城市群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国家的各项政策红利往往都会优先获得;
再看看山东,山东是全国第三大经济省份,其实力自然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城市群的一体化非常低,区域合作和协调能力弱,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很低,向国家中心城市、自贸区等重大政策红利山东至于今都没有拿到。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单打独斗、犹如散沙,另一个抱成团组成珠三角城市群,两者的结果高下立判!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共16个城市群,土地面积10.0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5%,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9%,以国家中心城市上海市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南京市为核心城市.
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牵头制订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初稿已完成,目前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规划发布时间渐近。
据介绍,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目标是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已具备部分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区域的条件。
上海在长三角的功能定位将不再是“中心”、“领导”角色,其出路更在于利用全世界人流、资金流、商流、物流集聚的比较优势,发展平台经济,打造超级枢纽。
种种迹象显示,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
发展平台经济,打造超级枢纽,意味着上海将成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场所,各种资源要素全球性流动,必然打破国家的界限,上海通过与国外城市的相互连接而进入全球网络,成为节点城市,从而便具有了全球性城市的轮廓。
上海几个可以和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一体化的地区,大约就是下面几个,如图所示。
上海几个可以和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一体化
上海对接长三角城市群的第一个区域:安亭-花桥
上海对接长三角城市群的第一个区域:枫泾-嘉善
上海对接长三角城市群的第三个区域:青浦淀山湖地区
上海郊区的一体化
此外,长三角的一体化,上海跟长三角的对接,在具体可操作的层面中,是更应该体现在上海郊区之间的有效对接,像这种对接,一体化,同城化,才是更有意义的政策,它也是实现更广义的长三角一体化的现实基础。脱离了上海郊区之间的有效对接和一体化,那长三角的一体化,必然像沙上建塔,政策只会流于形式,显得空洞,缺乏内容和可操作性。因此,上海应当推进郊区的一体化,打造出嘉宝、松浦、浦南三大新区,配合安亭-花桥和枫泾-嘉善两个组团,一同推进,这才能真正有效推进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
以上是一些关于上海主动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一体化的计划。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海也正在放下龙头的架子,这也是非常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发展的。
所以说,城市群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万万不可轻视!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建设19个城市群,这19个城市群即东部地区的珠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中部地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山西晋中城市群,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东北地区的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共计19个城市群。
而这19个城市群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一体化程度,可以分为成熟期、发展期和培育期三种类型,下面我们来看看这19个城市群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城市群?
首先,我们来看看哪些城市群属于成熟期城市城。
成熟期城市群一般经济比较发达,城市群内部一体化程度比较高,区域合作和协调能力都比较强!
而我国属于成熟期城市群的有珠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这其中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人才、社会保障体系都开始融合发展了。
这三个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是全国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京津冀城市群则相对要弱一些;
第一,京津两市规模巨大,但国际影响力并不大。
(1)有人提出质疑,首都北京难道还不大吗?作为政治中心,其影响力很大,但是作为经济的能量,我认为还是不大的。
(2)河北各市与京津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差距很大。北京、天津人口都超过一千万,河北连一个超过三百万人口的城市都没有,你想想多大的差距。通过合并把周边的县城合并起来,这就好办。但是实际上作为一个城市,一定是连续的,不能离得很远。
第二,我介绍一个事实,在京津冀范围内,北京、天津规模很大,而河北规模并不大,都很小。一百万人的城市还是较多的。
第三,结构,尤其是河北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且产业结构的调整压力大。
我们知道,重化工业是高排放、高耗水、高耗能的产业,这样的产业在首都周围,对首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
第四,一个都市圈周边的地区应该是发达地区,但是我们发现河北的贫困县多、贫困人口多、公共服务水平低。
当然原因很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行政的分割。这个问题就很大了,一个大都市的周围怎么能存在这么多的贫困人口?
第五,生态环境问题。
雾霾、水资源这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把经济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我想首都经济圈就会扩大。
我设计了一个城市群的理想场景。作为城市群,首都圈当然要对外辐射,结果会形成一个影响比较大的城市群。我提了一些对策:
1. 高标准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也就是要通过增长极战略,让河北产生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雄安新区大家讲得比较多了,雄安原来是两点成一线,现在三角就是一个面,都市圈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2. 提升京津双引擎对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在于辐射带动,过去是自身规模很大,但是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 要扩大河北的城市规模,优化城镇体系。河北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产业是没有增加多少就业的,所以城市都是处于一个城市功能不是很健全的阶段。
4. 河北是沿海省份。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都比较发达,河北既是沿海省份,那么海岸线要作为重点,要提升沿海经济带的开放发展水平,要发挥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新区、北戴河新区、渤海新区产业聚集的作用,推动港口合作与港产城一体化的发展。
5. 强化城市功能分工。我们都知道北京有明确的分工,天津有明确的分工,那么河北各个城市也要有明确的分工。当然,分工往往是主观的,但是通过大家有这个意向,再采取一些措施,这个城市群的分工体系就能实现。其中,城市功能分工是城市群的一个本质属性,如果说城市群的城市不能实现分工,还是各顾各,那这个城市群就有问题,就不能说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城市群。我们现在是打包,一看地图上几个城市离得比较近,画个圈,这就是一个城市群,然后起一个名字。我觉得我们要避免在地图上画圈来起名字、搞一个口袋的现象,往往一个口袋装了很多土豆,一旦口袋破了,土豆就漏出来了,这种不能叫城市群。
6.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市场一体化。交通体系是政府可以建设的,无论是在城市群也好,都市圈也好,政府的活动范围不是很大,但是交通体系建设要靠政府,没有政府,铁路也好,高铁也好,都很难形成体系。我们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里,交通这一块占了很大的篇幅,而且在近几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讲得最多的、我们干得最多的,就是城市之间的交通。所以,我觉得大家通过交通体系的完善,一体化程度会加快、加强。
不过随着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必将加快,河北将迎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机!
城市群的第二种类型是发展期城市群。
发展期的城市群一般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增速都比较快;但是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程度并不高,正处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城市一体化的形成中,未来的发展潜力一般都是非常大的。
我国目前处于发展期的城市群共有8个(下图展示),它们是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这其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因此被国家定位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成渝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由5省30市组成,以郑州为核心,覆盖河南、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地区,人口有1.6亿人。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其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山东半岛城市群到2020年,半岛城市群总人口达到1.03亿以上,城镇人口6700万。济南、青岛迈入特大城市行列,临沂、烟台、淄博、济宁、潍坊进一步壮大规模,枣庄、威海、德州等8个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极化县城发展,形成15个左右城区人口超过50万的中等城市,35个左右城区人口20万-50万的城市,30个左右城区人口20万以下的城市。培育10个左右新生小城市,创建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到2030年,城市群总人口达到1.06亿左右,城镇人口8000万左右。
海峡西岸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
哈长城市群
由此可见,区域一体化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群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在争取国家政策红利方面,也具有更多的优势!
“哈长城市群”优势是人口和重工业基础;“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崛起中的几个省份,优势是成熟的制造业和江海运输的便利条件;“北部湾城市群”则是第二梯队中唯一有出海口的地方;“中原城市群”则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另外几个省份,人口有绝对优势。
再来看看培育期的城市群有哪些?
培育期城市群,一般都是处于城市群的规划建设阶段或者起步阶段,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区域合作水平低,一体化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中。我国属于培育型的城市群有8个,它们分别是北部湾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
北部湾城市群
天山北坡城市群截至2018年底,新疆常住人口为2486.76万人。其中,北坡城市群人口规模只有四分之一,但经济总量占一半以上。
呼包鄂榆城市群 呼包鄂榆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国土面积 17.5 万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 1138.4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14230.2 亿元,分别约占全国的 1.8%、0.8%和 1.9%。
滇中城市群将由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个州市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蒙自、个旧、建水、开远、弥勒、泸西、石屏七个县市组成。国土面积为11460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人口占全省44.02%。
黔中城市群
黔中城市群城镇人口突破1000万
经过持续发展,我省城镇化布局逐渐优化,黔中城市群城镇人口突破1000万,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城镇化主体形态的作用有所增强。
兰西城市群
在这8个培育型的城市群中,北部湾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地理位置独特,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在我国这19个城市群,其中有14个位于胡焕庸线以东的人口密集区域,胡焕庸线以西的人口稀少区域只有天山北坡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兰西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可以看出城市群的分布和人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国3个成熟期的城市群均位于东部地区,它们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发展期的城市群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各有2个,这一类城市群是目前的中坚力量,经济基础都比较好,而且人口密集,未来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而培育期的城市群有7个位于西部地区,这一类城市群均处于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是国家扶持的重点地区!
从我国这19个城市群可以看出,一体化程度越高的地方,经济越发达;因此,加快城市群建设,加强区域协调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是未来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人才人口是中国城市乃至城市群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关乎城市群的兴衰,而城市群人口的增长,表现为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增长。
如2018年:
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杭州常住人口增加33.8万,达到980.6万。
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常住人口增加28.5万,达到1633万。
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郑州常住人口增加超过10万,成功突破千万。
珠三角的表现更为凶猛!2018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万亿元,增长7.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9万元。按此测算,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约增加了20万。
在人口增长方面,广州可谓是得心应手,四年间常住人口增额高达180万,仅2018年一年里,广州常住人口就增加了40万人以上。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490.44万人,城镇化率为86.38%。
选择常住城市,人们往往会选择用脚投票。哪个地方经济搞得好,就业机会多,人才政策好,哪个地方对人口的吸引力就大。
人口向新的城市和城市群集结,反映了这些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活力,这种对人才的吸引力,将形成持续的聚集效应,带动整个城市群或城市圈发展。
广州新增人口超过了杭州郑州成都,而以广州领衔,珠三角城市群成员的佛山东莞珠海,2018年的人口增长也很可观(如佛山2018年光新增户籍人口就达到了17.39万人,常住人口,比2017年增长了26.15万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珠三角的发展潜力是最大的。
预计到2030年,中国2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其中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