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灵丛台,荷池梦千年!“和平影像”

2019-10-26     金峰之约品读欣赏

丛台又称武灵丛台是邯郸市的象征,中国百家名园之一。位于邯郸市丛台公园内,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

"丛台"名称的来历,是因为当时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 丛台始见于《汉书·高后纪》,高后元年(前187年)"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唐颜师古注曰:"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盖本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在邯郸城中。"相传它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故称武灵丛台。

武灵丛台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生地。赵武灵王建筑丛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战国前期,赵国在七雄中国力不强,武灵王即位后,决心使国家强盛起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胡人",他们身穿窄衣,以能征善战著称,武灵王遂让赵国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练兵马,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争衡天下的军事强国。史载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缀美妙,名扬列国。

但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丛台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的破坏,多次改修重建,已改变了原来的规模和布局,失去了原有的建筑风格。据地方志载,自明朝中叶(公元1500年前后)以来,就修复了十多次。如台的顶部原是平台,名曰"武灵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亭于台上,名曰"据胜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宫于台上,后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连台毁坏。现在所见的丛台,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修建的,以后又进行过重修。解放后,以武灵丛台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园(丛台公园)。[1]

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

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成为古城邯郸的象征。

丛台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100家名园、国家重点公园等称号。 2002年10月12日,中国国家邮政局与斯洛伐克联合发行《亭台与城堡》特种邮票一套二枚,其中一枚为中国"邯郸丛台"。这套邮票的发行,将大大提升邯郸在世界的知名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vvVBm4BMH2_cNUgmz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