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村温州泰顺 | 溪东古村,仕水矴步书义,青溪琴桥奏乐

2020-01-04     古村记

浙江温州泰顺县仕阳镇,溪东村。

村落位仕阳镇政府驻地村,后依石龙尖,前对虎尖山,龙虎相会之地,深隐忠勇尚武之气,仕阳历史上的两位武举人出自溪东。

村边仕水氤氲,云水洋洋,朝看“晴雾如海”,夜观“纬潭映月”。还有古朴的人文景观,四房底古建筑群的民居各自独立、高低不齐、朝向各异,却错落有致、紧密相连、户户相通。


仕阳古名是洋,相传古时有一位异人晨行高山,南望仕阳一带,见云雾茫茫无涯,叹道“是片海洋啊!”云雾在秋冬之时尤盛,写过《仕阳地名说》的胡封在一首《晴雾》诗中写道:“此间非海孰名洋?朝雾铺晴渺渺茫。人在水晶宫里住,客来绵絮被中望。”也描写云雾间的仕阳宛若置身于水晶宫中。


仕水宽阔湍急,在泰顺溪流中算得上是“巨川”,雨季之时波涛汹涌。《复仕水义渡记》中有言:“仕洋者,时水洋洋也。”云也洋洋、水也洋洋,在云水之间的仕阳溪东村,如诗似画,吸引了朝隐之士的目光。后唐天成二年(927),曾任归州牧的林注(林建之兄),由福建建阳后山迁到仕洋筠竹笼(今仕阳溪东傍竹林),在此拓荒开基。其后,饶氏、钱氏、胡氏、季氏、陈氏、齐氏、温氏、朱氏、李氏等姓氏相继入迁,人文愈兴。“是洋”之名变成“仕阳”,寄予乡民登科入仕的期愿。


清末民初,溪东村民好植杏树,阳春之时,屋前屋后杏花繁盛如云。民国周溥在一篇寿文中写道:“去吾乡四十里,有大村曰仕阳……乡人多种杏花,每当春日,香云纷披,尤别饶风趣。”他在贺寿诗中又写道:“杏花村里初阳天,酒晋龙山几席前。”诗中直接以“杏花村”来代指溪东村。

在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古村中,却有洋洋的尚武之风。清代的溪东村建有武馆、跑马场,并由此产生与练武有关的地名。仕阳车站后面的一座老房子曾是教习功夫的武馆,那片地方俗称“武馆”。武馆东面有个地方当地人叫做“马路”,是当年村民骑马射箭的地方。因此,清乾嘉年间,溪东村出了一大批武术人才。


其实,溪东村的忠义尚武之风由来已久。在村落水尾有一座“忠烈圣王庙”,祭祀明灵王林文涧。据传,林文涧是南宋初期仕阳溪东人,英勇过人,率领乡兵抗金有功,死后,百姓为其塑造神像。宋淳熙年间,封为明灵王,元至正二十三年敕封助国王。



另据《分疆录》记载,元末仕阳有一位保境安民的乡兵首领,也叫林文涧。林文涧是南宋人还是元末人有待考证,但有一点应该可以确定的是,他是当时仕阳百姓所拥护的乡兵首领。清代溪东人练武强身也与先祖的经历有些关系,如村中另一派林氏的始迁祖林启应的祖父林辉七武力绝伦,在明末动乱之时以材武保家,曾以一人之力震慑群寇。其父林熙远为避冯生舜、刘中藻之乱,流徙多地。林启应小时候经历诸多磨难,养成自强自立的性格。他迁居溪东后,听说一块吉地有野豹负隅为害,没人敢在那建屋。他胆略过人,在筑屋当日就除去豹害。这股尚武之风,从起初的保家,进而立志保境安民。


在“忠烈圣王庙”前方有一座“石龙桥”,桥下为“石龙潭”,为五龙相会之地。潭水清澈,中有一白石露出水面,状若龙之头角,其脉从溪东村后面的石龙尖延伸下来,直贯对岸,石龙尖与石龙潭由此得名。


又说石龙尖之名的由来,是因山峰上有一石人。传说古时山上有一仙人常在仕水中撒网捕鱼,后来仙人化为石头人,他撒下的渔网化为现在溪东村圆弧状的地形,渔网的顶部则幻化成峰尖。俯观溪东之境,可以想象成是“仙人撒网,年年有鱼”的格局。


人们叫这座山为“石侬尖”,在仕阳方言里“侬”与“龙”谐音,叫来叫去就成“石龙尖”。石龙尖为仕阳八景之一。

从石龙潭沿溪而上到达溪东村排心,在没有仕水碇步之前,村民设立义渡,由船夫撑着木排、竹筏接送路人,竹排主要停泊在仕水北岸,此地就有了一个“排心”的名称。那场特大洪水在冲毁夏宅港的同时,一些泥沙也堆积到北岸,溪东村的宜居面积变宽。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温太友、温太元由坑源底迁居仕阳溪东排心。温氏看到竹排每天来来往往,费时费力且不安全,溪水干涸之时,又不便摆渡,心生建造矴步之念。乾隆甲寅年(1794),温太元的孙子温开炳带头募捐,选用坚固平整的的条石作矴步,这样既耐久又易于辨认,在月夜中也能行走自如。


工程在第二年竣工,耗资千缗,首事人还有胡朝干、胡期贤、林槐芳、林桂芳、饶庆明、饶薰、柳士昌。温开炳等人还在矴步南端建立义桥、义亭,陈楚在《惺斋公传》中把仕水矴步称为“义步”。每一个名称都带有一个“义”字,每一个矴步都凝结着仁义之气。



碇步总共有223齿,一高一低、青白相间的二级石蹬,便于行人让路。这条泰顺最长的矴步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依然坚固如初。即便是在光绪四年“鱼王”再现石龙潭,洪涛再起,矴步也经受住了考验。2006年仕水碇步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浅涧援琴蹬作键,青溪奏乐水为声。村民常忘关窗月,夜枕和音入梦清”,这座横架于溪上天然“钢琴”,日日夜夜为溪东人弹奏一曲曲悦耳的自然之音。春雨绵绵之季节,一蓑翁、一老牛同过矴步,又是怎样一幅唯美的乡村画卷!



在没有公路、大桥的年代里,矴步是附近村落的重要交通要道,村民走过对岸,往右可以前往霞浦,往左前往福鼎。南来北往之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数得清有多少级矴步,数不清走过多少脚步。人们在矴步头摆摊卖货,建造商铺,逐渐形成了繁华热闹店坪街。


从矴步头走上北岸,就到店坪街,石亭边是一条鹅卵石街。以前街两边都建有南北杂货店、旅馆、饭店、山草店等,商客来往如织,盛极一时。因历次受到洪水、大火的侵袭,如今只剩下街北有一排二层的旧式商铺。


石亭东面一二十米处,岸边的青石栏杆有十二个墩,栏杆中部刻着“安澜”两个大字,这反映着临溪百姓期望风平浪静、海晏河清,与钱塘江边的“安澜门”“镇海铁牛”的寓意相似。

安澜墩以前竖着照明灯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路人也能借助灯光看清矴步。它起到防护作用,又是村民游客的观景平台。十二个栏杆墩暗合十二地支之意,今人在边上又修建了新的“十二生肖”栏杆墩。


无论是建造仕水矴步,还是修建石栏杆墩,利己利人的公益善事,溪东村的几个重要姓氏都参与进来,有独自建造一个墩的,有三四个人合资建一个墩的,有捐建横石杆的,有以商店名义捐建的。每个栏杆墩和石板上都镌刻着捐建人的名字,如李正茂、陈正桥、钱世文、吴日富、齐家霔等。


最西端的一个石墩上刻着“嘉庆二十五年造”几个字,这年正是矴步竣工之年,可见仕水矴步与安澜墩同期建造。这个石墩的侧面又镌刻着“民国三十五年重修”几个字。


起初,店坪街的地基并没有这么高,民国时期,林肖岩首倡在矴步头建造山墙,增高地基,重修安澜墩。在修堤造路之时,矴步北端填平了一两级石蹬。


安澜墩边上原有一条石阶连通小巷,现在已经浇成水泥路,但石阶尾还保留着一个小鹅卵石铺成的七环七彩图案,精致美观。在店坪街商贸繁荣时期,安澜墩和圆环鹅卵石铺是溪东村的两个标志。据说溪东村民出门在外时,有人问起溪东矴步头的阶尾有几个圈、几个栏杆墩,只要答出“有七个圈、十二个墩”,对方才会相信你是溪东人或者到过溪东村。

从这条水泥路走入弄堂,见一个天井里铺着密密麻麻的小鹅卵石,或青或红或黑或白,拼成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的圆若铜钱,有的形似树叶,有的状若鲤鱼……这是武举人胡腾骧的故居遗址,他的人生与鹅卵石地铺一样斑斓多姿。


胡腾骧(1768—1848),字昂青,号云峰,生而颖异,文武兼备。乾隆辛亥年(1791),他参加童试三场,被取为案首。第二年壬子年,他考中武科举人。泰顺教谕姚宋以诗赞胡腾骧:“标英炫锦通场春,文经武纬两难得。”在弱冠之年就科场连捷,一举成名,可是胡腾骧却不骄不躁,“谦谦温温,若固有之”,好像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原本就是他该拥有的,这是一种淡定从容的自信。

然而,出类拔萃的他却最终没能考上进士。民间传言,胡腾骧有一次上京赶考途中,受到几位胡氏族人的盛情款待,逗留多日,以至于错过考期。《胡氏宗谱》中记载,正当胡腾骧春风得意之时,“第以父染暗疾,遂怀养亲之思。”他以孝义为先,回家照顾生病的父亲。他是建造矴步的从事人,又亲历了重建矴步的过程。

胡腾骧的功名旗杆石立于胡氏宗祠前面,一直以来是胡氏的荣耀。



往胡氏宗祠东面走,转过几个弯曲的小巷,迎面看到一座四合院前也立着一对旗杆石,上面刻着“嘉庆甲子科举人林起鹏”。


走入林起鹏故居,见厅堂的角落里摆放着一块青色的技勇石,普通人上去抱住往上提几乎是纹丝不动。据屋里老人说,技勇石重达四百多斤,当年林起鹏不仅能轻而易举地提起来,还能背对技勇石,反手抓起石头走几圈,其膂力相当惊人。林起鹏,字展南,号翼村,官授营千总。他出生于学武之家,从父亲林桂芳那里学到骑射武艺,也遗传了刚毅不屈的性格,他爱打抱不平,遭来小人嫉恨,人生也因此经历坎坷。他的“鸟枪记”故事曾经被编成木偶戏,其人生是否如戏剧中演绎那样,这不得而知。



从林起鹏故居走出来,往左行数十米,见前面有座高大的石门楼,这是林兆雷故居,是“四房底”建筑群中的一座。依次连接的,还有故厝、横厝、北厝和下厝。


探村温州泰顺 | 溪东古村,仕水矴步书义,青溪琴桥奏乐



民国时期,仕阳溪东村涌现出许多有志之士,如泰顺禁烟总董王焕辉禁烟有方,获得“文虎”勋章;林植三出任东南区第二兵工厂中校文书股长,直至抗战胜利。据家谱记载,溪东村林氏、温氏等姓氏都有人为抗日付出鲜血,如林敦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初三在上海吴家库抗日阵亡,溪东人钱祈铭也在这场战役中牺牲。溪东村忠义尚武之风,在民族危亡之际得到了新的升华!


仕阳人如今有在仕水矴步上踩踏武步的传统,舞动金龙,翻飞腾跃,就像是在梅花桩上练武。这项原本起源于练武之人的舞龙运动,在和平年代里,又以另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来诠释尚武精神。


古村记整理自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lV-cW8BMH2_cNUgNn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