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第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盛大举办。山西文博会是我省文化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重点展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次展期时间为12月5日——10日。
吕梁展团除了300平米主展区外还有交城和中阳两个分展区。
展厅包括非遗产品展示15家、文创产品展示13家、文化旅游融合展示、媒体深度融合展示和文化科技融合展示通过灯箱展示吕梁文旅的四张名片,展示我市近年来媒体深度融合,在大数据和军民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文博会吕梁展厅解说
吕梁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1、方山木雕 大武观音楼
这件作品是吕梁方山的木雕作品,创作素材源自于当地的古建筑寺庙。
它的原型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大武观音楼,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杨延平历时四年半,按照1:0.055的比例制作完成的艺术品,严格以大武观音楼结构、部件数量,纯手工雕刻制作而成。高1.25米,宽0.74米,重60公斤,制作技艺精湛独特。
木雕选材为血檀木,呈褐红色,外观古朴典雅,结构严谨,部件工艺考究,一层顶部八卦如意斗拱藻井,层次分明,极为美观。
(2009年有了创作的想法,2010年他创作了桦木版本的观音楼,历时1年半,接下来要挑战红木版的关公楼)
2、柳林黄河玉石
这些玉雕作品,取自于我们黄土高原独特的黄河玉石,代表吕梁玉石类产品首次亮相山西文博会,它是黄土经过上亿年的堆积和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富含硒元素,又称“硒玉”。
目前柳林已经形成从开采到加工及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单件镯子的售价达到7万。
3、葫芦工艺品
楼书记在听解说
葫芦谐音福禄,它所代表的葫芦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这次展厅的葫芦工艺品来自文水和汾阳,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深受外国友人的喜欢。
目前文水吴村的葫芦种植规模达上千亩,基本涵盖了国内所有的葫芦品种,十年前,当地就已经成立葫芦基地培训学校,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这项民间工艺。
4、交口核桃工艺品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当地的山核桃经过16道工序制作完成,这是第二次参加山西省文博会。以前是手工切片,后来手艺人自己制作了一台切片机。
5、岚县面塑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全县共有面塑传承人100多名,面塑专业合作社30家,面塑参与爱好者达1万余人,面塑从业人员5000余人,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用不足百斤白面制作的祝寿套餐组合在浙江杭州售出八千元的好价钱,单个家庭制作工坊年收益达到50万元。
现在岚县面塑师已成为吕梁劳务品牌,近年来,岚县面塑影响力不断扩大,作为文化手工艺术进入北京、西安、太原等地中小学课堂。省级面塑传承人袁建华作品入选由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保护会中国艺术名家“一带一路”世界邮票纪念珍藏册。
6、孝义杏野砂器
这项起源于宋代的民间技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利用杏野村的坩子土,俗称观音土烧制而成,当地公司已经研发出几十种成熟产品,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2017年被孝义市政府列为也转型升级的重点工程,并且和多所高校清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以及科研单位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明年新厂将投入生产,预计年产值达上千万。
7、中阳剪纸
作为唯一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阳剪纸,一亮相便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这幅画卷全长70米,记录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很多代表性事件的精彩时刻,画卷涵盖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元素——龙、长城、黄河。作品共有上百人参与创作,既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其他行业领域的参与者,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8岁,这幅历史画卷也是献给新中国成立70华诞的重要贺礼。
8、交城的堆绫艺术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3D打印技艺,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们国宝级的民间技艺,本次吕梁展厅的作品是交城一对母女俩共同制作完成。
9、离石烙画
离石烙画第5代传人张海应,现场展现烙画技艺。
10、孝义皮影
11、石楼麦秆画
石楼的麦秆画取材当地的麦秆制作而成,天下第一湾的作品难度极高,创作者平时靠开车为生,利用闲暇时间创作麦秆画,传承这项民间技艺。
12、临县泥塑
13、兴县根雕
除此之外,还有交城银器,兄弟俩经营管理公司,以前是个作坊,现在都有属于自己的银器陈列馆,哥哥杨德福负责销售,弟弟杨德贵主抓工艺,兄弟二人是第六代传人,在国内手艺圈小有名气,也是我们新时代的晋商代表。
舞剧《吕梁英雄传》今年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吕梁文学季邀请国内外40多位著名作家,举办了30多场文化沙龙,现场直播吸引了百万人点击收看。
作为山西的非遗大市,吕梁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遗15项,省级非遗53项,市级非遗50项。
如今吕梁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剂,而且在国民经济占比中持续走高,文化产品丰富多元,远销国外众多国家,为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