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电影《攀登者》将1960、1975年两次中国登山队队员攀顶珠峰的事迹搬上银幕,让更多人了解到那些年里、那些英雄们“为国登顶”的壮志豪情。
要知道,在那些年里,我国的经济状况、综合国力远无法与当今相比,甚至连登山队员们补充热量的巧克力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装备、后勤、组织等方面,也都均有不足。
所以说,他们的登顶成功堪称是一个奇迹,一个叫做“中国红”的奇迹。
正因如此,珠峰的登顶成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地标,曾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我想,当下也依然有着绵延不断的精神力量,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有义务将这些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而作为一部电影作品,吴京、张译、章子怡等参演的《攀登者》对于具体的史实部分还是有所取舍和裁剪的,这是可以理解的。本文阅读多篇论文史料,严谨考证之后,整理出三个相关问题,在观看《攀登者》之前,对于这些问题的了解,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看懂电影的前因后果。
中国登山队曾在1960年和1975年两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
但为什么首次登顶没能留下影像资料的证据?
在影片中,作为重要的故事线索之一,这也是第二次攀登的一大原因。电影中其实做了艺术化的处理,讲述了吴京饰演的方五洲为救下张译饰演的曲松林而不得不抛弃摄像机,曲松林也是为此充满内疚并始终抱怨方五洲。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情节设置也为后来曲松林(张译 饰)整个的人物形象变化做出了呼应。
吴京、张译
但其实,真正历史可能与此有些出入:
到底有没有带摄像机?
1960年5月23日中午,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们终于来到了海拔8500米的突击营地,并将在这里做休整后,对剩下380多米的峰顶发起最后的冲击。但营地眼前的景象却是出乎登山队员们的意料,这里一片狼藉,什么补给都没有了,就连本该有的10筒氧气罐,也只剩下8筒,而且还都是不满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登山队员们果断做出决策,轻装上阵,只携带了氧气罐、睡袋、写字的纸笔一架摄像机以及韩复东交给他们的国旗和毛主席像。
然而等待着他们却是被称为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珠峰“第二台阶”,也是从北坡登顶珠峰的最后一道天堑难关。这道“台阶”坡度为70度左右,陡峭而光滑,几乎找不到任何攀登的支点。
第二台阶
折腾到第二日,1960年5月24日晚19点多,中国队的四名登山队员才用人肉梯子的方式通过了这里(上图中的第二台阶是后来拍摄的,当时并没有梯子)。
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的第二次攀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事先准备了金属梯,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固定,才有了后来“第二台阶”上被称为“中国梯”的梯子。
为什么携带了摄像机却没能留下影像资料?
其实,确切的来说,是没能留下有力的影像证据。因为登顶之时,正是夜里,当时中国技术下的摄像机并不能保证夜晚拍摄的清晰度。下峰顶时,在海拔8700米处也拍过两个镜头,受限于摄像机,同时也是登山队员们在恶劣环境下大量消耗体力之后的缘故,镜头拍摄地晃动而模糊。
而这些模糊、黑暗的镜头,并不能成为登顶成功的有力证据。
登顶队员留下的毛主席像和五星红旗
当时,登山队在山顶留下的物证(五星红旗包裹着的毛主席像),后来国外登山队从南坡登顶并未发现,所以国外舆论一度并不承认1960年的这次登顶。直到1975年中国的第二次登顶,方才找到了当年留下的物证。当然,时至今日,国际上早已承认了中国登山队的珠峰登顶。
在《攀登者》中,中国登山队接连遭遇到挫折,错过了最好的登顶窗口期,作为气象科研人员的徐樱(章子怡 饰)认为当年窗口期比往年多3天,在她的坚决要求下,登山队员们众志成城、再度尝试,最终取得成功。
人命关天,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一年登顶呢?第二年或者再缓缓不行吗?
这就要还原历史背景,其中是有很多直接原因的。
再怎么,也不能输给日本
1972年中国登山队重建,并计划在1976年再次进行攀登。
但就在这个时候日本方面的一则通告瞬间打乱了中国登山队的计划。1975年,日本登山协会宣布,日本登山队员田部井淳子计划在该年5月登顶珠峰。如果她登顶成功,那么,她就将是世界上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女性。
田部井淳子
再怎么,也不能输给日本方面。
于是,《攀登者》中曲尼次仁扮演的“黑牡丹”的原型——潘多,跟随着登山队一同尝试登顶珠峰。
田部井淳子还是登上了珠峰
1975年5月4日,当中国登山队队员向着峰顶冲锋的时候,队长邬宗岳不幸牺牲。时年40多岁的邬宗岳,扛着摄像机走在突击队的后头,为了拍摄的效果而并未与其他人编组,一人独行,以至于最后掉队时都未被及时发现。
在发现邬宗岳不见之后,登山队员们寻找、抢救,致使体力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耗。怀着悲伤的心情,同时也是为了安全起见,体力不足的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们不得不下撤。
邬宗岳
邬宗岳的牺牲是谁都不愿见到的,但某种程度上而言,也确实延宕了中国登山队冲顶时间。
而1975年5月16日,日本登山女队员,田部井淳子,成功登上了珠峰,成为了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而至此,中国登山队无法接受第二年再登顶的方案。但田部井淳子的登顶成功还是比中国女队员潘多早了11天。
但为什么还是会说潘多创造了历史呢?
因为潘多是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田部井淳子则是从东南坡攀上的。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9名成员登上珠峰,潘多成为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
以潘多为原型的黑牡丹
在电影《攀登者》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方五洲(吴京 饰)作为首次登上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之一,却遭到了苏联方面教授的写信质疑真假,这也是影片中他积压在心头十几年的沉重包袱。
那么,真正的历史中这段过往到底是如何的呢?
苏联到底有没有做过相关的帮助?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密切,苏联方面表示愿组织联合登山队一起攀登珠峰。
1955年,苏联邀请中国登山队员一同攀登了团结峰(海拔6773米)、十月峰(海拔6780米)两座高山,中国派出4名队员,并最终与苏联登山队一起成功登顶。这或许就是《攀登者》中所谓的方五洲等人赴苏“学习”的经过。
为此,我国成立了中国登山队,计划在1960年5月登顶。
苏联教授为何还写信质疑?
不过,中方很快就发现,对于珠峰的登顶一事,苏联并没有想带上中方,而是企图独享荣誉。中方必然不能接受,多次严正交涉,再加之一些众所周知、那个年代里特殊的原因。后来,苏联基本就断了对于中方的资助,包括技术、物资上的资助,苏联方面甚至声称苏联登山队已经解散,无法与中国登山队合作了。
中国登山队只能靠自己。
1960年,中国登山队就这样在没有航测、没有线路规划,完全靠着一股拼劲,甚至在最后冲刺阶段氧气供给不足、食物缺乏的前提下,完成了登顶壮举。
而苏联方面的质疑,恰恰体现了这次登顶行动的艰难和不可思议,他们不愿意相信中国在那个年代里能够登上珠峰峰顶。
综上,便是电影《攀登者》中可能牵连到的一些前因后果,希望对于各位影迷们的观影能够有所帮助,也预祝《攀登者》票房大卖。
参考资料:
1、登顶珠峰60年[J].当代劳模,2013(06):34-39.
2、谢建平.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J].文史天地,2016(11):89-92.
3、谭星宇.登顶珠峰的中国英雄[J].对外大传播,2003(06):47.
4、孙连宇. 振兴攀登者 时代逐梦人[N]. 沈阳日报,2019-06-03(006).
5、刘艳波.人类首次从北坡征服珠峰[J].档案春秋,2019(06):14-15.
6、许悦. 珠峰脚下的十年之约[N]. 中国科学报,2019-09-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