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大明王朝龙脉之地|盘点与光谷相关的历史故事(下)

2019-08-24   哈楼武汉

左岭:闯王足迹留于此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迎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叛满清,继续抗清斗争。

李自成遇难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在前几年召开的全国李自成学术讨论会上就已被专家们所确认。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样死的,却一直有争论。《明史·李自成传》也无法搞清其殉难经过。近年来,李自成殉难经过有自缢说、战死说、误死说、搏斗死说、夹山寺禅隐说等多种说法,此外,传说李自成死于左岭镇还有一定的渊源,而且这些说法可以从一些地名上得到应验。

有关历史传说认为,左岭镇里有四个村子,都是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革命失败后,足迹至此而得名。“下马咀”,相传闯王至此“下马”,起义的形式开始发生转折;“失马港”,相传闯王至此“失马”,试想一位将军如果没有了战马,等于失去双腿,也奠定了起义失败的基调;卸甲,相传闯王至此“丢盔卸甲”,即李自成放弃斗争;毛长咀(原“抛枪咀”),相传闯王至此“抛枪”即闯王斗争失败。这其中没有说李自成是战死在杀场,这些传说只说明了闯王战败而不是战死,这么看来也许战死说是错误的。尽管历史不能依据传说来定论,但是可以给人们以参考。

2004年,左岭镇老文史员项师提供了史书资料,上载:清军入关后,李闯王很快被逼出京城,从河北、陕西败退至湖北。闯王进入原鄂城县境后,“谋夺舟南下”,便往西南方向,经左岭镇上述的四个村庄,“走咸宁,过通山城”,登上九宫山。

据考究,明清时期,鄂城地区的主要交通是水路。李自成当年由鄂城至通山,必经梁子湖。他从左岭东南僻静的严家湖上船南渡,确为当时最佳选择。

据说,李自成与起义军另一领袖张献忠在左岭分手后,张献忠径直西去,而李自成则拐向东南。为避开追兵,闯王轻装南行,在左岭镇东南约1.5公里处下马,在拐向西约2公里的港口丢失了战马,然后,向东走了大约1公里后卸掉了盔甲,最后,在拐向东南约2公里的地方抛掉了枪支,再从严家湖港登船南下通城。

1645年5月,他领骑兵二十多人在九宫山察看地形时,遭当地地主武装突袭身亡,时年39岁。

九峰山:释道并存的仙山

九峰山位于武昌东郊洪山区九峰乡与花山镇境内,有9座山峰,故名。

而跟其历史文化相关的,则需要从摩崖石刻说起。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无念大师之徒胜学所刻无念所得之御制诗文。刻石龛高1.6米、宽0.97米,正书30行,共930字(已剥落30余字),正上方“御制”为篆书,余为楷书。石刻周围有“九龙腾跃、祥云漫卷”图案。一为“无念禅师石刻”,位于前石刻数米处,刻像神态安祥,目视前方,脚著草履,正襟端坐于石刻之上。左上方题诗“空有空无得正因,其中妙用是原真。本师住世无人敬,现灭应须假幻身。”右上方石刻为“武昌九峰山无念学禅师图像”字样。现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正文记述了朱元璋召见无念禅师的经过。后面刻诗五首,即《题僧无念九岁出家》、《舟归武昌》、《武昌归隐》、《怀僧无念特赐松实诗》、《赐僧无念诗》。刻字周围镌刻有腾龙祥云装饰花边。

另外,在九峰山原存九峰律寺一座,九峰律寺在历史上曾昌盛一时,享有盛名。据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湖广图经志》记述,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武昌的楚藩王朱桢为悼念亡母(明太祖原配夫人马皇后,逝于1383年秋),特请无念来宝通寺为母亲作法事。朱桢非常敬重无念,并在九峰山狮子峰下建寺院,请无念为主持:“发大愿,力建大道场为天下名刹,授之念主持。无念禅师为一代高僧,法由人而兴,地由人而显,甚盛事也……”

九峰律寺于1391年落成。朱元璋后来闻知此事,赐寺名为九峰山正觉禅寺。

相传该寺规模宏大,依坡而建,上下九重寺院,号称九十九重天,占地近200亩,庙前水池,清平如镜;山门两旁,石狮雄立,高约6尺。寺门上方悬一黑色匾额,上书“九峰庙”三个镏金大字。寺中供有如来佛等佛教偶像,兴旺时有僧尼各七八十人。抗日战争时期,遭到破坏。

九峰山还是一座释道兼存的山脉,除了九峰庙外,狮子峰上还有真武观。相传楚昭王之子巴陵王卒拟葬于狮子峰下,但掘井不及三尺,迅雷暴雨骤发,昭王惧,命停掘,后建观。随着岁月流逝,观已无存,仅存遗址。

来源:人在光谷,转载请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