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惠英红、孙杨…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聚一起,要搞事情?

2019-12-13   乌鸦电影

相信对很多人来说,小学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是个噩梦...


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啥?


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有时候,真想找到作者问一问: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谁知道,有这样一档节目,把几个顶尖作家拉到小学课堂,让他们给孩子讲自己的文章...


这些作家都挺牛的:


写出了《暗算》《风声》,最近刚刚出版《人生海海》的麦家...


写了《大唐李白》的张大春


以及凭借《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阿来


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小朋友们听着听着,快睡着了…



而相反,游泳运动员孙杨,演员惠英红,美食家陈晓卿…


这些和语文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居然上出了让学生叫好的课:《同一堂课》




7月,扬州汶河小学,三年级某班。


这天,来了一位特别的老师:蔡国庆


这个名字,70后、80后可不陌生。


1986年出道的他,21次登上春晚,算得上那个年代的国民歌手。



可是,这群“10后”,就没听说过他了。


同学们面面相觑,猜测着:这个大叔谁呀?校长?老总?


气氛一度陷入尴尬,直到,终于有人想起了《三百六十五个祝福》…


不过蔡国庆这次来,不是唱歌,而是要教孩子一首诗:《再别康桥》



讲诗之前,先得讲讲作者:徐志摩


但蔡国庆不讲人物生平、文学地位,却先给孩子们“科普”了徐志摩的帅:


他爱打扮,总是西服三件套,街上一走,回头率刷刷的…


谁不喜欢美的形象呢?


谁不喜欢美的人呢?


徐志摩是,蔡国庆本人也是。



蔡国庆讲起自己的故事,我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同一堂课》要他来聊徐志摩。


蔡国庆出道的八九十年代,是一个保守的时代,男歌手的禁忌可多了。


在衣着上,红色、黄色、绿色、花色、通通不行…


更别提粉色的…


但蔡国庆可没管这些,他把赤橙红绿青蓝紫穿了个遍…


可以说,他是最早把彩色西装带上舞台的内地男歌手,是那个年代最骚包的花孔雀…


他说,这份勇气,来自这样的认知:艺术是美的,美是一种感受力,是我们全人类最纯真的追求。




蔡国庆的这节课,就是要带大家认识“”。


在课堂上,他让孩子们扭动身体,模仿“河畔的金柳”;


仔细观察窗外照射进来的阳光,借机讲解“波光里的艳影”…



他还让孩子们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诗行的字数。


原来,这首《再别康桥》,一句一行的排列,竟然可以构成一座塔!


诗歌原来还有“建筑美”…




第二天,蔡国庆直接把课堂搬到了瘦西湖。


他们看中式的拱桥,在凉亭里,伴着古筝,齐声诵诗…



《同一堂课》去年播出第一季,豆瓣得分8.2,今年播出第二季,目前更新到第7期,豆瓣评分8.0。


有网友替它惋惜:又是一个有情怀有意义,但是没多少人看的节目



这是节目制作人郑益从业11年来,制作周期和地域跨度最大的一档节目。


他坦言:要是以前,节目是这样的收视率,导演组真的会无地自容。但正是因为《同一堂课》,我们反而忘掉了拿收视率来说成败。


他说,想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很多人对语文课的感情是复杂的。


它是必修课,语文教育几乎等同于国民教育了。


这门既要识字、背诵,又得作文的学科,正是因为承载了太多使命,才有些让人望而生畏。


深入浅出不容易,让学生们乐学求知更难。



惠英红老师以一个“业”字开启了《同一堂课》



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原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曾听不少孩子吐槽:


语文老师老能说了,说得上课时哗地倒下一片,老师给我们说晕了,考试还得背,所以大家不爱上语文课。


王旭明下结论:这是典型的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假语文课”。




《同一堂课》的探索,给了我们最直观的案例观察。


真实,是我对这个节目的第一印象。


它没有回避那些名人在课堂上的尴尬。


而尴尬,恰恰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部分。


比如,节目请了文学界的大腕儿,麦家、张大春、阿来,但课堂环节,文学史背景、修辞手法、作者履历…


当干货满满的词句不经修饰地说给学生,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懵了、好困…


即便是能说会道的主持人孟非,用大篇幅去介绍唐诗和李白时,课堂气氛也一度很僵…


为什么大人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孩子们却不吃这一套?


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直观的、感性的,显然,越是说教,越难引起他们的共鸣。




幸好,所有冰冷场面都会在《同一堂课》的第二环节被打破。


那就是:户外课。




阿来的授课内容,是他自己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


他带大家穿古城、上雪山,实地考察“一滴水”的历程。


在野外,之前还带催眠体质的阿来,忽然变成活百科。


孩子随手指沿途的植物,他都能报出名字:这是牵牛花,那是爬山虎,中间那个叫金边吊兰…


他对大家说:出来玩,就要睁大我们的眼睛,要观察


那么,如何观察?


在波斯菊花丛,阿来领孩子赏花。


先是看。


茎什么样、叶什么样、花什么颜色?


再闻,还要尝一尝,不少花有味道。


然后听,大到呼呼的风声,小到细细的沙沙的声音。


最后是触觉。孩子们拿着放大镜、尺子,并用手去摸植物的杆儿、叶子、花儿…


他说:我们观察这个世界,应该先把身体打开,调动各种感官,眼、耳、鼻、舌,接下来才是脑子,形成想法。




另一位作家张大春,把孩子们带到了大明湖的游船里,阵阵凉风,吹得所有人的心都飞起来了。


张大春趁机启发:风我们看不见,但能感受到它的作用,想想该怎么形容呢?


有男孩脱口而出:四面八方都是风。


张大春兴奋得拍手:这是一句诗啊!仄仄平平平仄平。太符合格律了!



有了鼓励,其他的孩子都跃跃欲试。



最终,十多个7岁孩子,合力写出了这么一首七绝:


四面八方都是风,

行舟西向水流东。

荷枯湖浅浮云散,

柳隙之间声不穷。


活生生的课堂,跟郊游似的,反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老师,真的在野外点起了篝火。



美食家陈晓卿,带领学生到溪边抓鱼、烤鱼。


品尝着香喷喷的烤鱼,陈晓卿对孩子说:我们的祖先,最早是靠狩猎和采集生活的…但当人学会了利用火,吃上了熟食,人类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于丹也参加了这个节目,跟孩子们相处了三天,她深有感触:


知识,不是外在灌输的,而是内在唤醒的。


为什么孩子们能互动的这么好,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不觉得是在讨论课本,他们讨论的无非就是自己过的日子。




语文,是一门可以延伸到各个领域的学科。


它更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打开世界观、完善人生观的人学。



《同一堂课》里有一些“超纲课”。


比如,在贫困的山区,濮存昕非要教一群连字都认不全的孩子,排练戏剧《草船借箭》。


他自己买了布,做成戏服,用胶水、纸板、一次性水杯做成道具。


他说:书本知识换个老师也可以教,艺术教育没人会教,错过了这次机会,这些山区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接触不到艺术。




比如,惠英红讲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


她让每个孩子回家问问父母,每天几点上班,几点下班,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有个女孩,爸爸是农民,她不好意思讲。


惠英红鼓励她:如果没有这个职业,我们可能每天都要挨饿。你要骄傲的告诉大家,我爸爸是农夫,他每天工作得很辛苦,但这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她还跟孩子们分享她的母亲:


我妈妈是家庭主妇,她虽然没有上过一天班,但把8个孩子都培养得很好,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演员徐帆,教朱自清的《背影》。


念到“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做出努力的样子”,她让学生们都在讲台前模拟,父亲艰难攀爬的动作。


陈晓卿、惠英红、孙杨…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聚一起,要搞事情?


这是个留守儿童居多的山村,这里的孩子,常常几个月都见不到父母。


当徐帆问“爸爸最喜欢吃什么”时,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是,不知道。


她给孩子们布置了作业,拍视频、写作文,了解自己的爸爸。



最后一堂课上,她把孩子的爸爸们邀请到了课堂,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听孩子们的一声声“表白”:


爸爸,我想对你说声我爱你。


爸爸,我知道你赚钱很辛苦,我希望你能快点回来。一年才见到你两次,等你等得好辛苦。



爸爸我想对你说,我太想你了。我非常想吃您做的菜和饭。



我有三个问题想问您:


第一,您身体好吗?


第二,您想我吗?


第三,我们有多久没在一起旅行了,我对您不是很满意,我希望您可以多陪我…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或许现实中,我们无法要求所有的语文课,都变成《同一堂课》中所展现的样子,这需要投入太多的资源…


但无疑,节目的尝试和探索,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生活即教育。




曾来过《同一堂课》的作家江南说:语文,让你变得更加优秀,让你的人生更加完整和丰富。


是真的,人生该懂得的,我们在语文课上都学过了。


后台回复 《同一堂课》第2季

获得观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