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YX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大浪淘沙》自开播以来,一直备受业内外关注。
近日,随着在浙江卫视、江苏卫视黄金档的同步播出,这部备受期待之作终于掀开庐山真面目,正式与观众见面。
开播两天,凭借鲜活的时代感、贴近人物和生活的真实感,这部描写第一代共产党人青年图鉴的献礼剧,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迅速成为热议的焦点,收获超高关注。
“第一集五四运动看得人热血沸腾!结尾正好接上《觉醒年代》,期待接下来党会如何成立和发展”、“用讲述故事的方式还原历史,感人至深,热血沸腾,绝对一部好剧”“成泰燊的台词功底也太棒了吧,好有感染力,陈独秀从历史书上的一张照片变成了一个鲜活的人物”百年前的伟人们不再是一个个符号,而是具象化,值得一看。”
“自来水”的聚拢,缘于剧作品质立住了。《觉醒年代》之后,下一部党史献礼剧将以何种方式与观众见面,一直颇令人期待。同作为今年党史主题剧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大浪淘沙》与《觉醒年代》一脉相承,但又各有千秋。
时间轴上,《大浪淘沙》承接《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创刊《新青年》,确认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之路的故事线,继续讲述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1945年“七大”召开这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以改造中国、救国救民为己任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坚苦卓绝的奋斗史故事。剧作风格上,两部作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用观众的话说就是:“看完《觉醒年代》再看这个,能连贯起来,《大浪淘沙》少了浪漫主义,多了些血淋淋的真实。”
《觉醒年代》已经收官,接棒的《大浪淘沙》在开播之初便呈现出良好走向,背后诸多锐意创新之处,是值得后续党史主题剧学习、参照的。
正面、完整呈现第一代共产党人群像
在大方向上,《大浪淘沙》精准把握重大党史事件,全面呈现我党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重大抉择;同时,这是党史主题电视剧中,第一次以正面镜头和完整的戏剧篇幅讲述第一代共产党人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前后过程,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人生历程。
群像式人物塑造,是一大亮点。整个故事,就是一部以毛泽东为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何叔衡、李达、陈潭秋、王尽美、李汉俊、邓恩铭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群像图鉴。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一段佳话,更是百年党史的起点。《大浪淘沙》的故事,正是从陈独秀、李大钊这对“红楼巨人”的革命友情开始写起。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有感于工人、民众的觉醒,印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与陈独秀志同道合的革命伙伴李大钊奋力营救。雪夜中,李大钊驾骡车送陈独秀离京,路上,两人相约建党,中共一大的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党早期的核心领导人物——毛泽东,是《大浪淘沙》的重要书写对象。从出场时一袭长衫教育学生“公理不可丧,公权不可辱”,到进京请愿“驱张”,再到与陈独秀的历史性会晤,《大浪淘沙》中的毛泽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余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尚未完全展开,但结合史实不难了解,他们选择了各自不同的革命信仰,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成为共和国的缔造者;有人血洒疆场,牡志未酬;有人英年病故,报撼离世;有人虽脱党却未放弃信仰,更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有人历经曲折,最终迷途知返;有人自甘堕落,走向了人民的反面。《大浪淘沙》对这些人物的命运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纵深描写,个中详尽,将在后续剧情中一一交待。
群像塑造,演员的表演能否立住,让观众入戏,非常关键。
保剑锋、成泰燊等主要演员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各有风采。几位演员与生俱来的“正气”和丰富的正剧表演经验,是他们准确拿捏角色的基础。尤其饰演毛泽东的保剑锋,已不是第一次以教员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与11年前的《湘江北去》相比,《大浪淘沙》中的人物演绎的时间前后跨度很大,更见真章。第一集的出场,学堂以书包比喻巴黎和会不公对谈的一幕,保剑锋与小演员的表演就非常到位。
扮相上,由于剧组下足功夫,服化最大程度还原角色原型,给了演员不少信心,表演起来,更能说服观众。
在对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史重要人物的群像描写中,1919——1945年20多年间广阔历史横截面中的重大党史事件,也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前几集已经再现了青年学生组织“五四运动”、毛泽东代表北京驱张代表团请愿的历史场景,后续剧情中,伴随毛泽东等党小组重要领导人物的个人命运沉浮,将带出一大召开、国共首次合作、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暴动、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中共七大召开等百年党史中值得铭记的各个关键转折和重大历史事件。
与Z世代的有效对话
献礼剧需要年轻化表达,是共识,也是难点。
《大浪淘沙》叙事是宏大的,主题是严肃的,审美是年轻的,受众是宽泛的。在表达上,它做出了积极尝试,力求实现与Z世代年轻观众的心跳共振。
一是内容上,借助现代青年视角回望伟大历史的创新表现形式,双时空对话解锁党史,完成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
“大家好,我是陈启航,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关注,今年是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从下次更新开始,我将不再发布vlog教学视频,接下来的几个月,我想尝试做党史教育专题,名字就叫作《大浪淘沙》。”
与其它党史主题献礼剧不同,《大浪淘沙》的故事,是在现代青年陈启航的讲述中展开的。整部电视剧,其实是这位90后视频博主的“教学讲义”。除以全知视角讲述这段劈波斩浪的党史故事外,他更不时以党史学习者的视角,分享从党史重大事件中得出的启发。
某种层面上,《大浪淘沙》更像一部可视化的党史教育学习教材。在身份上,陈启航并不是党史的亲历者,但他提供了一个普通年轻观众便于代入的学习者视角。在陈启航与百年前革命先烈的双时空对话过程中,年轻观众对党史的了解更上一层楼。党史教育的目的,潜移默化中达到了。
这种“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直接对话的创作方式,甚少出现在电视剧作品,尤其是重大题材革命电视剧中。正如“红船精神”强调的那样,《大浪淘沙》作为影视作品,这一创作态度是“敢为人先”的。
二是阵容上,起用陈若轩、孟子义等年轻观众熟知的优秀青年演员,拓宽题材受众。
保剑锋、成泰燊、海清等实力派演员担纲主演,是《大浪淘沙》稳固熟龄电视观众的保证。陈若轩、孟子义等青年演员的加盟,则是引流年轻观众的有效之举。与中生代实力派相比,这些青年演员的表演另有一番况味,对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的传播大有裨益。
4年4万人的一次主动献礼
历时4年筹备,前后进行4次研讨会,参阅近亿字史料,1:1还原上海渔阳里、嘉兴红船、北京北大红楼、新华门、延安窑洞等标志性建筑,搭建摄影棚30000平方米,横跨横店、嘉兴、上海、延安多地实景拍摄,取景地超600处,定制服装5000余件,角色超过500个,群众演员达到40000余人次,拍摄历经122个工作日……《大浪淘沙》,是一部努力还原真实党史情境的主动献礼之作。
处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一光辉历史节点上,今年集中露面的党史献礼剧,不可谓不多。一重困扰是:当中是否存在踩点吃红利,跟风而来的粗制滥造之作?
《大浪淘沙》不跟风,它就是那阵风。虽然准时在2021年与观众见面,但追溯这部剧的创作时间,最早可以定格到2017年。彼时,党史主题献礼剧的部署尚未如此紧锣密鼓,《大浪淘沙》可说是头几个“吃螃蟹的人”。
这是一次致敬建党百年、真心期待聆听的主动献礼。每一句台词,每一场戏,每一件道具,每一处细节,都不敢含糊。
在此,点赞前几集中的几处细节:
陈独秀入狱,李大钊送来毛泽东创刊的《湘江评论》,镜头带过,陈独秀扮演者成泰燊手中的那份《湘江评论》,版面、版头、字体,与保存下来的《湘江评论》原件基本无二;毛泽东扮演者保剑锋的旁白,“政府决没有胆子将陈君处死,就是死了,也不能损及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毫末。陈君原自说过,出了实验室,即入监狱。出了监狱,即入实验室……”一字一句,都找不出与《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原文的出入。还有李大钊亲送陈独秀离京时的那驾骡车,也是基于历史细节的考证。
在陈启航还原历史的讲述中,一些穿插画面引用了当年的真实黑白影像资料,与电视画面两相对照,震撼力一点不输给历史纪录片。
纪实性、严谨性是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基本准则。为了保证表达不出错,团队在创作前期便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进行深入合作,查阅了大量史料、传记,努力还原剧中历史人物的每一天,甚至跟谁见了面,聊了什么话题等,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供挖掘的历史细节。无论是对早前年代的复原,还是革命基地的重现,《大浪淘沙》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力求真实、准确还原党史情境。
这份慎重,是对百年党史每一个历史时刻、每一位革命先烈的致敬,也是党史主题电视剧创作的应有之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是《大浪淘沙》剧名的题解,也是第一代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注释。但或许,它也是送给这部电视剧,乃至后续所有党史主题献礼剧的一句格言。“井喷”的党史主题献礼热潮之下,《大浪淘沙》迈出了自己独有的一步。电视荧屏,需要更多这样淘下来的“金品”,观众会为它们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