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项民间艺术。在北宋王安石的诗歌《元日》中就这样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歌描写了过年时期一派热闹的景象,其中的"桃符"最早指的就是木版年画,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我们现在熟悉的春联。
木板年画在古代生活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间艺术,随着木板年画的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形成了四大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分别为四川省绵竹市的绵竹年画、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和天津的杨柳青年画。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天津的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的发展
杨柳青年画是杨柳青木板年画的简称,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形成的时间很早。
在宋代时期,传统的文人画发展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同时出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在这两种因素的促进下,年画得以发展。
但年画这个词是很晚才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大约是要到晚清时期,在清道光二十九年李光庭所著的《乡谚解颐》一书中提到了年画一词,文中这样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其中描绘的就是过年时期的热闹场景。在不同地区,年画有不同的名称,天津人把年画称为"卫画",因为在明清时期天津还有一个名称叫做"天津卫"。
杨柳青年画的发展与繁盛离不开天津杨柳青镇特殊的地理位置。
杨柳青古镇如今位于天津市西大约20公里,在一千多年前还曾经是一片沼泽,宋代时期,杨柳青是大清河的入海处,所以被称为"流口",后来朝廷在此处屯兵种植柳树而得名"柳口",并逐渐形成早期的杨柳青和周边的村落。金代时期设柳口镇,后改名为杨柳青镇。明清时期,漕运成为国内运输的主要方式,杨柳青镇依托于运河得以兴盛。
随着漕运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交通方式的便利使得杨柳青的商品流通日渐繁荣,文化产品的输入与输出也伴随而来。
杨柳青年画的确切形成时间和创造者已经无法考证,大致时间是在明代时期。明永乐年间,皇帝迁都北京,同时疏通京杭大运河,以方便南北的商贸交流。交通的便利,也促进了周边城镇的发展,杨柳青镇正处于京杭大运河附近。
地理位置的优势,南北方的交流,使得更多优质的材料和先进的印刷技术传到这个北方小镇,如制作年画的纸张、拓印所需要的水彩等等。直到明末时期,杨柳青地区出现了销售年画的店铺,第一家是名为"戴莲增"画店。"戴莲增"画店出现之后,清初时期又出现了"齐健隆"画店。
这是杨柳青地区较早的画店,最初可能都是以画工而得名,用画工的名字作为店名。这些画店出售的商品,也就是年画,沿着京杭运河传播到南北各地。
杨柳青年画的盛衰
随着明清时期漕运的发展,杨柳青这个小镇依托运河而商贸繁荣。
清朝康乾盛世,民间手工业和商业繁荣,杨柳青年画的繁盛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据记载,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来到杨柳青的一家画店参观了年画制作。这一时期的杨柳青镇的年画作坊多达三百多家,年画的手工业工人,包括画工、刻工、印工、裱工、造纸工等有三千人之多。由于年画的需求量增加,制作者随之增加,杨柳青镇的手工艺者数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周边的村落的村民也加入到年画的生产之中。
每年秋收之后,村民们就开始了年画的生产。在当时的杨柳青,有这样的场景"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南北的商人来到这个北方小市镇,顺着运河将年画销售到广大南北地区,甚至远销国外。其中作为杨柳青地区年画标杆的画店是戴莲增、齐健隆两家,销售的范围较广。并且由于天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京城近,杨柳青地区的年画作品数量多,种类丰富,在康乾时期曾经作为贡品进京供给皇宫及京城大户人家张贴。这一时期,是杨柳青年画的繁盛时期。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杨柳青年画的盛景早已不再,各大画店出现较大规模的萎缩。在这一时期,政府内忧外患,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作为文化产品的年画的需求量下降。同时,近代工业发展,新的印刷技术对年画的生产也带来冲击。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之后,杨柳青年画业逐渐衰微,画店倒闭,制作者转行另谋生计。仅仅剩下戴莲增等几家老店还在继续经营。百年时间,杨柳青年画经历了从鼎盛到衰微。
杨柳青年画的特点
杨柳青年画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喜爱,和它的制作和题材是分不开的。
杨柳青年画雕刻所用版材通常选用杜梨木,为追求线条细腻和精致,所以选用这种木材。
传统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是"半印半画"不仅仅是雕版印刷,后续还需要画师进行精加工。总共需要勾、刻、印、画、裱五大工序,即为:勾画样;刻版(线版、色版);套印;手绘(开脸、描金);装裱。
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多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如传统故事、历史典故、生活百态、娃娃仕女、花鸟鱼虫、吉祥物事等等,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反映普通人民的生活感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娃娃仕女的题材。年画中的娃娃姿态可爱,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喜气洋洋,充满了吉祥喜庆的氛围。
杨柳青年画的色彩也是十分丰富的,它在继承了传统绘画尤其是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同时,颜色的使用也十分独特,明快的色彩与喜庆欢乐的气氛相配,凸显了年画的装饰性特点,也给新年增添一丝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