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起争议事件:
某房地产公司的一名 HR 与某二本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在关于 offer 问题多次沟通被拒绝后,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发布了这样一条言论:
“一个破二本学生,5000 工资居然还嫌弃…你当你谁啊”。
图片源自网络
小编不由得想:5000 工资到底合理吗?
坦白讲,关于“毕业生工资起薪应该多少”这个问题,相信谁都不能给出让各方满意的答案。
企业方在给出薪资的时候,看重的,是新人的培养成本以及新人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大企业,有严格完整的薪酬体系,每一个岗位都会匹配相应的薪资水平。
大部分的毕业生的实际薪酬水平都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薪酬水平。
从 2018 届本科毕业生的实际薪酬水平来看,毕业生的实际薪酬与其期望薪酬相差了 669 元。其中 36.03% 的毕业生拿到的毕业薪酬区间是3k到5k。
数据来源梧桐果,一起求职,仅限个人学习参考使用
那么高学历的学生,会不会拿到更高的毕业起薪呢?
数据来源梧桐果,一起求职,仅限个人学习参考使用
从学历以及就读院校的薪资对比来看,985、211 毕业的学生拿到的薪资明显高于一般院校毕业的学生。
学历越高,你拿到手的第一份工资的起薪也会越高。
数据来源梧桐果,一起求职,仅限个人学习参考使用
细看到各行业的平均薪资数据,房地产行业综合的平均薪资是 5767 元。
综上所述,上面讲到的争议事件,5000 元的毕业薪资在当地,是一份不算低的毕业起薪。
小编认为,整个事件之所以引发了争议和讨论,主要在于HR言论里面的一个“破”字。
“二本”和“破二本”说起来,感情色彩完全不同。“二本”,说的是事实,但是“破二本”,就带着一种蔑视和不屑。
一个“破”字,小编看到的,是隐性的学历歧视。
这种隐性的歧视,不会摆在脸上让你直截了当地看出来。但是在 HR 的眼中,你的学历就是硬伤。而这种意识,目前在大多数雇主思维中是普遍存在的。
就像很多成功人士在校园宣讲的时候,都会强调自己的企业不会仅仅关注来自 985、211 的学生。但是在实际招聘和面试的时候,他们的企业机器筛选会优先去掉二本学校的学生。
谈起隐性学历歧视,我的朋友小A就深有感受。
当初在聊大,他就一直忙着给自己添技能、叠经验:抽出空闲时间把计算机二级证书、语言等级证书等证书都考到手,校内大型的活动都尽量参与其中,并且是在重要的岗位上工作,当然这些都是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去做的。
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自己很拼。
他说:“其实我这样做都是为了在找工作的时候能有一份耐看的简历。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小二本,所以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追上别人。”
刚毕业的时候,他充满信心地往理想的企业投简历。然而,投出去的简历就像是投进大海一样,一去无回。
无奈之下,他去了家附近的人才市场。然而他的简历在众多的 HR 手里依旧撑不过 3 秒。
大多数的 HR 看到他简历上的毕业院校信息之后,都是随便地往下瞄几眼,便放下简历。可能也会简单地问几句,就让他回去等候消息了。
“在多次被拒后,最终我接受了一份月薪 2k 的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份有发展空间的工作,起薪虽然低,但是未来可期。”
有目共睹,他后来发展迅速,当我问起小A现在月入多少的时候,小A悄咪咪地在我耳边说了一句:“2k,是要扣税2k。”
你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来自 985、211 的学生,他们毕业的起点确实比你高。
毕竟当初别人能进 985、211,就是因为之前的努力比你多,他们有更加优秀的地方。一份好的学历,可能是一块好的敲门砖。以后在职场的发展,靠的还是自身的硬实力。
在这里,小编只想说:首先,不要妄自菲薄。
这里也不想拿什么商界大佬的例子来说事情。时代飞速发展,提升自己和发现自己的途径太多了。
其次,做好求职规划,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
比如说我要进入 500 强企业。你要了解你要去什么行业,你可能擅长的职位是什么?相应的我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
最后,要有远见。
应届生不能不在乎钱,但也不要只看到第一个月的薪资,也要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
不仅要考虑自身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更要关注所在行业以及自身岗位未来的发展能力。而且在不同规模的企业,要考虑的因素也不同:领导、公司制度、企业文化、成长平台等等。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公考研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