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光阴的留耕堂

2019-10-04     乐途旅游网

曾几何时再次来广东,听说番禺有个沙湾古镇,像是一个封尘已久的时间胶囊,保存着100多座古祠堂和最原始的蚝宅。于是,心生欢喜,自驾从深圳到虎门再到广州番禺区沙湾古镇。

文图/韶华依然

沙湾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是一片古老的海湾,数经历代移民不断围海造田而成。据史料记载,南宋德绍定六年(1233年),何氏先祖德明何人鉴从内地来此定居,在沙湾购买了大量山地和海田,繁衍子孙,富甲一方,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文图/韶华依然

文图/韶华依然

沙湾是广州周边保留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幽深的古巷中至今还保留着房屋镬耳式山墙、蚝壳屋墙、文塔等独具岭南特色的建筑。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青砖房屋和麻石地板的街巷蜿蜒错落,宗祠古屋点缀其间,飞檐梁柱精雕细琢,是广东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作为何氏大宗祠的留耕堂,不仅是祠堂文化、宗族文化的代表,更是古建筑的精华。1983年,被誉为“七国院士”的中科院院士、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的夏鼐老先生参观后,评价留耕堂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文图/韶华依然

据史料记载,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何氏族人为纪念和祀奉何氏先祖何人鉴,始建家祠留耕堂,数百年来历经劫难,屡毁屡建,现时的面貌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始,按明制品官家庙的有关规格,先后共花了17年时间扩建而成。历经元明清三代,先后三次大修大建,于1986年再次耗资百万元装修一新开放,辟为“沙湾博物馆”。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就去他的博物馆,于是我来到沙湾我直奔留耕堂。

文图/韶华依然

留耕堂正门石柱木柱林立,两扇漆黑的大门上绘有一对鲜艳夺目金盔金甲的门神,门的两测各有一石鼓,鼓座基上刻有吉祥图案,其中正面刻的是狮形瑞兽,侧面刻有“老龙教子”、“三阳启泰”等吉祥图案,是功名的象征。大门东西两侧是用来接礼的礼台和迎宾唱名所用的“八音台”,两边各是“出孝、“入弟”鼓楼......还没有进门就已经感受其威严和庄重了。

文图/韶华依然

走进大门才明白这只是山门,正门古建筑学上称为仪门,是一座八柱三楼三间牌坊,柱以粗面岩石制作,红粉石作额枋,明间以七朵五跳如意斗拱挑檐,次间则是四朵四跳的如意斗拱。主脊饰为灰塑头东尾西的回龙一条。阑额表面刻有花卉禽兽,浑朴自然,额板上刻有“诗书世泽”。

留耕堂全祠地势北高南低,主建筑占地3334.25平方米,为五开五进形制,有头门、钟鼓楼、仪门、东西两庑、拜庭、后寝和衬祠等各个部分。各建筑物按古代宗法礼仪所需的功能而布局,依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对称展开,恢宏轩敞,其建筑布局、结构和典雅宏丽的装饰,展现了高超的古建筑艺术,体现出古代风水学说中的最佳选址与座向。

文图/韶华依然

文图/韶华依然

从侧门来到丹墀(大天井),回首可见碑坊额上的“三凤流芳”四个苍劲大字,与额板正面的“诗书世泽”均为明代名儒陈白沙手迹。仔细观察这碑坊高大霸气,格调高雅,做工精巧,精雕细琢的大红玫瑰,艳丽牡丹,洁白的菊花,雄健的猎鹰等,上檐木构如意斗拱,层层飘出,四面檐牙高楼,主脊上的七彩回龙摆尾欲飞,神态毕现,充满了生气而又寓意吉祥。

文图/韶华依然

从这高大的石碑坊上可以看出,何氏家族为书香门第,历代不少人考取科举功名,“诗书世泽”。不难理解其显赫的家族背景和发家史,是“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数百年间何氏族人中曾经考取文武进士8人、博学鸿词省元1人、文武举人近50人,其中北宋政和年间(1115年)何氏三兄弟何棠、何栗、何榘同中进士,二哥何粟还荣登状元,被宋徽宗招为当朝驸马,官至副宰相,史称“何家三凤”,故题为“三凤流芳”。

文图/韶华依然

仪门是留耕堂的第二进,后面是丹墀(天井)、正面是月台,象贤堂(拜庭),东西两边为庑廊。东西庑廊各有4条石柱、8条木柱,共24条柱,这原是祭祀时供客人休息的地方,现为珍贵文物展览室。我来得太晚了,展览室已经关门了。

文图/韶华依然

于是我走向月台(又称钓鱼台),依天井的正面象贤堂而建,高出约1米,台沿衬砌腰华板,其基石由一列15块大理石构成,石上刻有“老龙教子”、“双凤牡丹”、“双狮戏珠”、“犀牛望月”、“苍松文理”及松、梅、竹、菊、牡丹等图案,线条流畅,刀法精细,玲挑剔透,是元、明年间的古石雕,随经光阴的侵蚀,依然生动清晰,非常珍贵。

文图/韶华依然

儒学认为,人之所享乃天地所赐,并一贯主张敬奉天地,让对天地的祭祀成为历朝的大祭祀。历代以诗礼仕宦、耕读传家的何氏宗族随之也依礼效法,建起此月台,祭祀天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主登和族人在喜庆日子看戏。台前的15方浮华板,专家考证为明代之遗制,其雕刻非只为了装饰,更重要的是把儒家思想隆重而永久地展示,并以喜闻乐见的构图与潜移默化的方式吸引众人的关注,使之进行灌输与教化。月台东西两墙基中也各有五幅大小不等的鸟兽红石刻,刀法浑朴自然、同样神采非凡。

文图/韶华依然

文图/韶华依然

文图/韶华依然

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北面象贤堂和东西庑廊的60多条柱子,错落有致,虚实相间,宛如钢琴的琴键,仿佛奏响一曲古典音乐,悠扬婉转,跌宕起伏,让人置身于旧时光里的艺术海洋。

文图/韶华依然

享殿-象贤堂,象贤堂靠后正中悬挂金字“大宗伯”横匾,这是为纪念族人中官任礼部尚书的何起龙。“大宗伯”匾后是洒金石绿底墨书“象贤堂”。

文图/韶华依然

“容家盛族”从祠堂里的匾额便可知该族曾经的辉煌,正是: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见谱序流传,阅览何家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

文图/韶华依然

文图/韶华依然

穿过享殿来到后寝殿,发现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书联丰富、气势雄伟。整个留耕堂计有112条石柱和木柱,这些木柱的原料,都是当时从东南亚国家采购回来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体现了岭南庭园的精巧的建筑艺术。祠堂内有自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木刻、石刻、灰塑等,各具风格,对研究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保存至今,诚属难能可贵。它凝聚了珠三角地区劳动人民的聪慧与血汗,也是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古镇文明的象征。

文图/韶华依然

文图/韶华依然

寝殿是最后一进,中座后面是后寝的东西庑廊,廊中有八个雕成仰覆莲花瓣的红砂石柱基础,造型美观别致,是明代的遗物。后寝殿分为中、东、西三间。中间的最大,正中的神龛呈长方形,精雕许多吉祥图案,外镀金漆,光彩夺目。正中檐下悬挂白底黑字“留耕堂”横匾,两边有一副木刻对联:“阴德源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点出了留耕堂造福后人的本意。

文图/韶华依然

我是最后一个被催着走出留耕堂的,回望大门紧闭的“何氏大宗祠”,规模宏大、格调高雅,“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大宗同小宗异钦于世世。”联语表明留耕堂的修建,前后历经几十代人几百年,是为使后人生活更美好,并希望全族人同舟共济,永远和睦。作为广东民间祠堂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诗书世泽,留耕堂风雨六百年,仍然完好的保留着康熙年间风格,为后人封存了一段宁静的旧时光,保留了一方特色文化。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 广东番禺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韶华依然 发布:2019.10.03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TFRmG0BMH2_cNUgw_M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