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女士和丈夫在婚后育有一个儿子,由于他俩在外地工作,所以孩子不到一周岁时,他们便离开老家外出工作了。由于无法时时陪伴在孩子身边,他们夫妇总觉得对儿子心怀愧疚,于是他们在物质上总是对孩子有求必应。直到一年前,他们才将儿子接到了身边。
和孩子相处时间一久,他们对孩子也不再有求必应了。可孩子却是一个十足的汽车模型迷,总想着买汽车模型。
前几天,孩子看班上有同学买了最新款的汽车模型,他也很想要,却遭到了妈妈的反对。后来,林女士偶然间想起了这回事,当她提出要买给孩子时,不料孩子却说:我已经不喜欢了!这让林女士觉得十分意外。
其实,李女士的孩子突然说自己已经不习惯汽车模型了,这属于典型的“酸葡萄心理”,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只不过是需求未得到满足时的自我安慰罢了。那么,究竟什么是“酸葡萄心理”?父母如果不及时引导的话,会导致哪些后果呢?
在《伊索预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
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后来,心理学家就将这种心理称为“酸葡萄心理”。
导致孩子出现酸葡萄心理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有下面几种:
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希望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的适应性倾向。
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酸葡萄心理”。这种能起到心理调节作用的机制,如果没有过分严重的话,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贬义意思了。
孩子通过用自己能够接受的理由来对事物自圆其说、自我安慰,以避免心理上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1.形成嫉妒心和自卑心理
孩子明明想得到一件东西,却因为多种原因没得到,这使得他会对那些得到东西的同伴心存嫉妒,同时也会变得自卑敏感,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
同时孩子为自己遭受的挫折寻找借口,导致孩子明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却不愿意去面对,最后的结果就是没办法顺利解决问题,让孩子变得自卑、不思进取,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见识浅薄,太斤斤计较
孩子想得到一件东西却得不到,这可能和眼界有限、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教育等有关。当孩子长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眼界就会受限,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会变差,做人也容易斤斤计较,很难真心去赞美、夸奖别人。
有的父母发现孩子存在“酸葡萄心理”时,非但不及时予以引导,反而会挖苦、讽刺甚至训斥孩子,这只会加重孩子的负面心理。
父母需要及时引导孩子将思想、心理回归到更积极正确的路线上,让孩子发现自身价值,以更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现实。
1.正视孩子的需求,给出拒绝的理由
当孩子向父母提要求时,很多家长会直接给出否定的答案,这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父母应该考虑孩子提出要求的需求点是哪方面?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而这种满足感良好的孩子,“酸葡萄心理”现象不是特别强。
父母应该询问孩子想要这件东西的理由,看看孩子是真正需要还是只是一味攀比,并耐心给出拒绝的理由,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让孩子正视自我,少与别人攀比
有的孩子会故意贬低比自己强的同学,这时也是出于“酸葡萄心理”。父母这时就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正视自己,要虚心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而不是贬低他人。
有比较就会有差距,有差距就必然会对孩子的内心形成不平衡的感觉,所以,父母要多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优势劣势,少与他人攀比。
3.引导孩子通过合理的途径获得想要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或许通过劳动来获得,或许通过学习来获得。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父母可暂时答应,但是需要孩子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样就能引导孩子通过合理路径获得想要的东西,心理也会得到满足。
4.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真诚赞美他人
我们常在赛场上说一句话“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个世界上一直上“强中自有强中手”,只有不断向他人学习,才能获得更大成就。
家长可鼓励孩子多换位思考一下别人的优势,为他树立榜样的力量,并打开心扉,去学会真诚赞美他人,这样会让孩子赢得更多朋友。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他们很容易出现“酸葡萄心理”,这并不可怕。因为适当的“酸葡萄心理”可提高孩子的抗挫折心理,但过度就需要父母谨慎对待了。
让孩子走出舒适圈,去见识世界的广阔,去见识更多比自己强的人,能使他越来越优秀。
我是幼教咖,幼儿园园长、早教师,传播更好育儿干货。欢迎关注,您的点赞、转发,是对我们最好的认可。
(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由于是自己码字,如果错别字请见谅。本账号已开通维权,欢迎个人转载,但不允许抄袭文章,如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