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所有路人驻足观望的她,换了张独一无二的“定制脸”

2020-02-05   新氧

今天羊要给大噶推荐一部国产高分纪录片——《手术两百年》话说这部纪录片是央视爸爸历时3年,在全球十二个国家取景拍摄制作完成的!总的来说,《手术两百年》专业但不枯燥,干货满满,尺度颇大,真的是让羊不明觉厉~


疾病和死亡,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噩梦。


一百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1岁,但现在全球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1.6岁。“为了生存”,也许就是医学诞生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 在黑暗中探索 ——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认为他们的命运被神灵所掌控,这种观念几乎是所有早期人类的共识。面对生老病死,当时的人只能将生存的希望寄托于上苍。



但此时,有一批没有留下姓名的人,尝试用自己的双手拯救同伴,与神灵抗衡。


2003年,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具1500年前的女性干尸。在这具身体的下腹部,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长度为17cm的伤口。在放大1700倍的电子显微镜下,研究员在伤口周围发现了用马尾毛缝合的痕迹。



根据推测,这位来自1500年前的女孩儿很年轻,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在生产过程中遭遇难产。


然后,她的同伴在她身上施展了一场“剖宫产”手术,让后世的我们看到了腹部缝合的雏形。



可惜的是,以当时的医疗条件,那个女孩儿不可能存活。


不过,这样我们看到了:为了生命的延续,已经有人用还没有成型的医学,寻找生的希望。在14世纪之前,因为宗教、伦理等原因的限制,人体解剖并没有真正的开展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医生在治疗病患的过程中就像是“瞎子摸象”。


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图,出自12世纪的《曼殊尔解剖学》,当时只能依赖于动物解剖来推测人体构造。


14世纪中期,“黑死病”(鼠疫)开始在西亚和欧洲大陆上扩散蔓延。


为了战胜这场夺去了万千生命的瘟疫,教会被迫取消了禁止尸体解剖的禁令。


在这段探索人体的浪潮中,有一位名叫安德烈·维萨里的年轻医生,敏锐地发现教科书上的理论不正确,并大胆指正。



在中世纪,理发师和外科医生是一个行当,据说理发厅门口的条纹广告牌,就取自血液和绷带的意向。



医疗理发师“业务广泛”,从拔牙到截肢,都可以是他们的基本工作。


可以说,那时的外科医生鱼龙混杂,地位低下,极不专业。



维萨里年轻时在巴黎医学院求学,但老师照本宣科,解剖时让连医学术语都说不准确的理发师操刀。


这让维萨里无法忍受。


于是,维萨里决定编写一套全新的解剖学教科书,一举推翻了使用了1500年的医学教材。


1543年,维萨里年仅28岁,他的七卷本《人体构造》问世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以图文形式描述人体解剖学、并介绍解剖方法的完整著作。 人体各个部位、器官等,第一次以精准复现的方式被展现出来。



在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的同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推翻了流行了1300年的地心说。



与尼古拉·哥白尼一样,安德烈·维萨里为了捍卫科学真理,遭教会迫害。


各行各业的先驱,多有牺牲。


《人体构造》让医生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人体,但并无法进行精细手术——因为没有麻醉剂。


直到300年后,麻醉剂才真正问世。


在麻醉被研发出来之前,手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下刀”速度。


19世纪中旬,为了降低病患的痛苦,牙科医生莫顿发明了乙醚麻醉。



和很多医学先驱一样,莫顿也是“自我实验者”。


在研发麻醉的过程中,莫顿用自己做人体实验,险些因吸入过量的乙醚而一命呜呼。



在一次次改良下,莫顿终于设计出了乙醚雾化器,控制乙醚的吸入量。


终于,在1846年10月16日,时年27岁的莫顿,向世界展现了他的麻醉技术,并迅速推行开来。


麻醉的出现了,大大降低了病患的痛苦,同时医师也不需要简单粗暴的“求快”,可以开展更加精细化的手术治疗。



除了莫顿,还有无数医疗工作者致力于降低病患的痛苦,这其中充满了医生对病患的悲悯和关怀。


—— 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 ——


看完《手术两百年》,羊感觉医学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循序渐进的,偶尔出现“跳跃式”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因为技术的缺失导致大量牺牲。


比如说,在乙醚麻醉被推广开来以后,随着手术率的提高,病患的死亡率不降反升。


那是因为,当时的医疗并没有消毒灭菌的意识。


我们从19世纪的油画可以看到,那时候的医生在动手术时,甚至会身着燕尾服、在众人的围观下进行…


妇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在翻阅了大量数据样本后得出推论:医生不注意消毒,是病患在术后致死的主要原因。


于是他要求他所在病区的医生,在接生前必须用漂白粉反复洗手。


“勤洗手”让塞麦尔维斯所负责的产妇死亡率呈现断崖式的下跌,降到了1%左右。



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塞麦尔维斯的发现并没有被推广开。



1861年,塞麦尔维斯出版了《产褥热的病原、症状和预防》一书,并把它们寄给了当时欧洲最知名的产科教授,但少有回音。


“即使我活着无法亲眼看到征服产褥热的那一天,我也坚信这一幸运时刻即将到来,为此我死而无憾。”


——《产褥热的病原、症状和预防》


引所有路人驻足观望的她,换了张独一无二的“定制脸”


在遭遇各方打压后,塞麦尔维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于1865年去世。


直到1881年,技术的进步使得链球菌被发现,终于证实了塞麦尔维斯的推论。



医学不是一个冰冷的学科,每条知识点下都隐藏着智慧、勇气和决心,还有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所以,在我们现在看有些粗糙的早期医学,也有特别亮眼的技术。


早在16世纪,以精妙的鼻再造术而闻名于世的加斯帕雷·塔利亚科齐,便出版了《生理缺陷移植手术》一书。



要知道,像是麻风这类疾病、还有冻伤、被动物袭击等意外,会导致人脸受损严重,五官缺失。



人脸是带有社交属性的,即使身体健康,面部损伤严重影响了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


塔利亚科齐对这类群体特别同情,于是他不顾教会的反对,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以鼻部修复手术为例,塔利亚科齐会在施术对象的胳膊上划出一块长方形的皮肤;


引所有路人驻足观望的她,换了张独一无二的“定制脸”


然后,抬起手臂并做出固定,将切割下的皮肤放置在鼻背上,并做适当缝合。



这样,胳膊的血液循环就可以维持皮肤的生存。



当创面位置建立了新的供血后,医生就在连接处做出切断,在进行下一步修复。



以当年的技术,虽不可能修复出一张与常人无异的脸,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他们的痛苦。



当时一部分宗教人士认为鼻子的缺失是上天的惩罚,塔利亚科齐的努力违背了神的旨意。


于是在他去世后,塔利亚科齐被弃尸荒野。



塔利亚科齐的凄凉结局,并没有阻止后来者的研究与实践。


2005年,法国完成了第一例异面脸移植。



但毕竟皮肤是人体器官中最大的器官,异体移植免不了出现排异反应。


2016年,世界首例“换脸人”因癌症去世,她的面部状态虽与常人差距不大,但距其进行“换脸”手术仅过了10年。



医学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


中国姑娘金琪,在她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严重的细菌感染,失去了完整的面部和一部分肢体。



金琪爱好摄影,这样的姑娘大多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会格外敏感。


《手术两百年》在跟拍金琪时记录了路人看到她时的反应,这种“回头率”对她而言无疑是种折磨。


而她已经遭受过太多这样的伤害。



是现代医学给了她正常生活的希望。


因为担心异体面部移植所产生的排斥反应、以及术后免疫治疗所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医疗团队依靠三维模拟技术,给金琪设计一张属于她自己的脸。


然后,根据模型,重新打造金琪的鼻部和唇部。


这是当今世界整形外科的精尖技术,被誉为“中国式换脸”。


2017年4月,金琪的第一次手术开始了。医生选择她胸口的皮肤作为她未来面部的基础。


在这里,将会被植入一个水囊来“撑大”皮肤。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面部有八套以上的血管,而移植的面部只有一两套血管的滋养。


为了确保移植存活,专家团队从金琪的腿部取出一片手掌大小的血管网植入胸口的皮肤。



为了保持皮肤活性,专家团队还会为她植入从脂肪中提取出的干细胞。



一年后,金琪胸口的皮肤扩张到了理想大小。


依赖最新治疗技术,治疗团队和金琪一起打赢了第一仗。


引所有路人驻足观望的她,换了张独一无二的“定制脸”

金琪的治疗还在继续,《手术两百年》因时间有限,无法继续跟拍。


下一步,治疗团队将根据金琪自身的软骨,来为她构建属于她的鼻子和嘴唇。 在彻底成型后,再将它完整的移植到金琪的面部。


这不是什么人的脸,这是属于这个女孩儿自己的面部,独一无二。



在《手术两百年》播出后,金琪还在为她的美好未来奋斗着,她将给有类似遭遇的群体带来新生活的希望。


引所有路人驻足观望的她,换了张独一无二的“定制脸”


在我们所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研究方向的从业者,默默无闻地共同推动医学的进步。



现在,医学领域被杂糅进不同的技术研究成果。



虽然不是每一条生命都能得到挽救,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


今天是立春,冬天终于过去了。


春暖花开的日子,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