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陶姓是明代卫所军户的后人,原籍在安徽凤阳县

2019-12-03   胶东故事会

陶姓,在胶东地区的规模并不算太大,其中以威海市较为集中。在威海境内,有不少与陶姓有关的地名,比如环翠区的陶家夼。

根据威海地名资料记载,陶家夼相传在清康熙年间建村,当时一支陶姓人从威海卫城迁到此处,因地处山夼,故名陶家夼。这段记载虽然没有明确作出说明,但从字里行间也可推测出,这支陶姓人与威海卫城颇有渊源,也就是说,他们祖上是威海卫的军户。

进一步查询史志资料,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威海陶姓的先祖,的确是明代初年从外地调到胶东的军户。

(配图均为威海环翠楼周边风光)

准确地说,威海陶姓并非普通的军户,而是明代威海卫的指挥佥事。指挥佥事,仅次于指挥使,算是一个卫里的高级职务。根据《威海市志》的记载,“1403年(永乐元年),安徽省凤阳县人陶钺,借职调威海卫任指挥佥事。后陶钺战亡,侄陶敞病愈复职。今城里、陶家夼的陶姓人就是陶敞的后代。”

不过,清代的《威海卫志》,对于陶姓来到威海卫的时间记载为宣德年间。相对而言,《威海卫志》修撰的年代距离明朝更近,因此准确度应该更高一些,以下对威海陶姓的介绍,均以卫志为准。

向上追溯的话,威海陶姓起家是在陶敞的祖父陶洪这一辈。陶洪是安徽凤阳县人,元末他投入同乡朱元璋麾下,从龙建功,明朝建立之后,陶洪被封到胶东半岛的登州卫任职(这一点与戚继光家族相似)。明代卫所的军职实行世袭,陶洪的长子陶铎,后来承袭了职务,但从登州卫调到了宁海卫(牟平),时间应该在洪武朝的中后期。

明朝初期,沿海倭患就已经显现,胶东半岛也备受侵扰,沿海卫所的主要功能就是备御倭寇。在宁海卫任上,陶铎曾率军击退倭寇的进攻,此事甚至被写进了《明太祖本纪》(洪武三十一年,二月乙酉,倭寇宁海,指挥陶铎击败之。),也算是留名青史了。

陶铎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陶敞年幼,无法承袭军中职务。他的弟弟陶钺就暂且代替,称作“借职”,后来在作战时殉难。而到了宣德年间,陶敞已壮,承袭前人职务,并且从宁海卫调任到威海卫,担任指挥佥事。

在陶敞之后,还有6位陶姓人先后承袭威海卫指挥佥事一职,分别是陶瑛、陶裕、陶端、陶大勇、陶继祖、陶运化。其中,陶运化于天启年间承袭职务,他在任期间曾主持修葺威海卫城的基础设施,后世颇有口碑。

然而,明亡清兴之后,原卫所军户世袭职务取消,陶姓人也由军户变为普通民户。民以食为天,在明代有俸禄的时候,军户们大多住在城内,而到了清代,不少人开始向乡下拓荒迁徙,城郊的陶家夼村,应该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建立的。

除了威海卫城周边之外,还有一支陶姓人向远处迁徙,定居在现在乳山境内的大小陶家村一带,这可能是因为大小陶家村周边,当时有威海卫的军屯地。威海陶姓后来曾修撰过族谱,确认乳山陶姓和环翠陶姓为同宗,均是明代军户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