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还有披荆斩棘的大叔们

2020-06-02     我实在是太CJ了

原标题:原来还有披荆斩棘的大叔们

5 月底有不少新戏开播,几乎都是走精品大剧路线。

我习惯在新剧时先通啃两集开头,再决定 自己到底要跟什么、追哪些,算是一种职业习惯。

不过这两天里看得最多也最投入的,是陈建斌这部《三叉戟》。

不是因为要开吹了,毕竟这剧在开播前也没什么宣传造势活动,不然用数据和曲线图说话:

这样的趋势变化就是比较自然的起落,而且慢悠悠的,在首播上线一小时左右才爬上了自己的热度最高峰。

集中在看只是因为我最近回了趟家

大家围坐在一起又不愿意看太狗血的粤语师奶剧,那老演员熟面孔就是最优选择了。

观众是可以用手里的遥控板来表态“投票”的,刚开播就做到了双台收视破一,就是侧面证明。

豆瓣虽然还没有开分,但相关页面的是也有区域可供讨论的:

说这故事“ 适合被改成电影”的和发现《三叉戟》“ 原来还有个电影版”的,相依相连、相映成趣。

要知道《三叉戟》有原作,同名小说作者吕铮是一名 80 后警察。

现在仍在警察系统里的吕铮,保持着一年一部长篇的创作频率,但一气呵成的《三叉戟》起初并未让他满意。

但这本《三叉戟》同时也是获得金盾文学奖、燧石文学奖的双奖作品,早在 2017 年就被买走了影视开发版权。

电影和剧版的班底各不相同,但两个剧组却冒着可能撞档被横向比较的“风险”,几乎同步地开机再杀青。

让大家甘愿去赌这一把的,是《三叉戟》里“有人味儿”。

看片方选角和几张前期宣传海报,就能总结出它的整体画风:

糙、猛、硬、悍,一部围绕中年男性而展开的硬汉公安剧。

陈建斌演的崔铁军、董勇演的徐国柱,和郝平那角色潘江海的职业身份,都是警察。

因为刑侦实力过硬,彼此搭档又足够默契,他们仨和串起《三叉戟》这故事的关键人物老夏曾经是警局里的“四大名捕”。

这样的设定听起来有趣,也难免让人忆起演员的往昔岁月稠。

要知道陈建斌在 2000 年的时候,就出演过很多个警察角色了。

哪怕后来成了妃嫔环绕的“四郎”,他去台湾做宣传时一脸严肃的样子,也让记者忍不住把“是硬汉”写进了标题……

很多人都记得当年《重案六组》或者《黑洞》里的小刑警,那就是董勇。

他其实是京剧武生出身,但出演的警察角色多、塑造的相应角色好,让导演和观众在看到类似的角色的时候都忍不住地想到他。

早在 2003 年,董勇就曾经在新浪访谈里开玩笑,说自己快成警察专业户了。

几个硬汉一相逢,单凡露两手“真功夫”也能迅速吊起人的好奇和胃口。

但故事刚开头的崔铁军和徐国柱,遭遇到年轻小混混的时候,已经打不动了……

因为他们并没按众人所想的那样一飞冲天,反而因为种种问题之后,变得不再张扬、方尺成圆。

三大主演里名字相对陌生的郝平,恰恰是全国观众都见过都认得的那样,因为无论十年前还是十年后,他都在演要买房子的海清的老公。

即使从“姐夫”变成了预审专家,也还是逃脱不了为工作为糊口而奔忙的命运……

在高调又得意的年少成为过去之后,他们都成了失意的中年人。

经历了降职、调岗、赋闲……郁郁不得志所带来的不止是体能下降,还有难以接受青春与荣光就此离去的不甘心。

虽然曾经的交情比命硬,但崔铁军和徐国柱彼此交恶记恨也已经有 20 年了。

因为当初在侦破一起缉毒大案的时候,崔铁军没有征得徐国柱的同意,就私自带着徐国柱所发展的特情二冬子去跟犯罪团队交手,没想到被对方给认了出来。

对方用枪指着二冬子的脑袋,逼他杀了崔铁军,千钧一发之际,徐国柱及时赶到并救下了崔铁军,但代价是赔了二冬子的命。

二冬子吸过毒也贩过毒,被发展成徐国柱的特情不止是因为他想戴罪立功、改过自新,还有徐国柱保证不会让他有生命危险的庄重承诺。

崔铁军的贸然行动让原本顺利的一切都化作虚无,三个人的命运都从那天开始被改写。

当初他们三个在前面办案,负责后勤的老夏就跟着给他们兜底。

本来老夏还想趁着自己退休的机会,让大家聚在一起把话说开。

结果就在老夏主动请缨要站好那最后一班岗的时候,他却比三叉戟三人组先一步离开了……

昔日的好兄弟老夏突然离世,让这三位爱恨始终停留在二十年前的老伙计们,终于如梦初醒。

既然还没有退休,既然还有一身过硬的刑侦探案本领,既然都还有未了的心愿,那就再办这最后一次案。

于是不再年轻敏捷、神采飞扬的三叉戟,又再度出场。

因为涉及到破案和侦查的部分,所以我也只介绍了《三叉戟》头两集的“起”。

为老夏而再集结的中年热血,其实四集就讲完了,但三叉戟三人组也在这时候发现,自己所触摸到的那一手冰凉,原来是当年旧事的冰山一角。

像《三叉戟》这样的剧,我其实不太敢轻易开口去夸, 总怕影响大家对它的观感和看法。

即使陈建斌和董勇兢兢业业地通过直播来参与北京电视节目春季交易会、面对行业人士做剧集推介

同时启用陈建斌老师那久不使用的微博猛烈营业

但单靠几个人的声量,还是很难在重重热搜中突围成功。

《三叉戟》的关键词云图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最近讨论度正高的各位当红小花爱豆,这又会让一部分观众在夸赞那些 有实力但却相对低调的前辈级演员们时,顺带着吐槽起年轻一代那令人着急的业务水平……

常见的观后感想,引发了一场场辩论纷争,也让“老戏骨”“演技炸裂”“中年演员的春天”这类已经沦为通稿/控评专用术语的形容描述,开始变味和走形。

这种非 A 即 B 的判断不算新鲜,但随着饭圈粉黑思维的全面扩散而变得越发偏激和不讲道理,最终击溃了长久以来的影视评论体系。

同时提到两个人那就是“碰瓷”,夸了 A 有突破而 B 竟然表现不如期待也能被论证为“拉踩”,还有各种上票根、上聊天记录也无法进行自证的“通稿营销说”……就算划开了肚子,也仍旧挡不住“自导自演”之类的猜忌怀疑。

什么新剧都先啃一遍,是因为5G 时代将至,博主们对资讯感想的更新和热点嗅探捕捉的速度要比以往更快,但网友们也知道现在的剧播热度还是主要依据社交网络上的讨论互动来做计算的,所以真要展开来聊点什么也很难自证是不是在刻意打广告。

但很多年前,世界并不是这样的:

媒体网站会直接刊登网友评论,好的坏的通通备齐,《金粉世家》就被夸成了“民国版的《流星花园》”。

《大明宫词》也遭遇了从台词形式到演员表演的一顿狠批——

网友说中国演员总是放不开、太怕做作而瑟缩,专家又说它的表现论述还谈不上正剧,只是“传奇戏”。

报纸的娱评专栏尤其敢写,说一部电影用蒋雯丽是错、讲英语是错、结局好是错,整部《刮痧》只有梁家辉是表现合格的。

演员们不会觉得这些是“总有奸人想害朕”的,这些评论意见反而会推动着他们做出个人事业上的重大决定,比如转型。

就像是《三叉戟》的男主陈建斌,在破了金马纪录、著名留名 华语影史的“导演双全、 连中三元”之后,他已经被拱上神坛。

既是乔家晋商,又是深宫四郎,港台媒体为他做的大事纪比追星女孩还得细致专业

、情真意切。

但这张表格所列出的作品和角色,有三分之二都被骂过。

当初他去演《乔家大院》,就是因为观众说他演了太多婚恋戏了,让陈建斌想走出舒适区去做更多尝试。

而演《乔家大院》的结果呢?恐怕现在的的观众也想不到,同样是骂声一片。

无论是导演功力还是剧本情节,亦或是陈建斌第一次挑战古装题材的整体表现、道具动作细节……外界永远找得到新的槽点。

以至于主创们在和观众见面互动时忍不住恳请媒体,“慎用‘硬伤’二字来评论我们的电视剧”。

但这种哪里都能杠、哪里都不对的全面挑错,你很难说它是纯负面且无作用的。

很多细节性、常识性的问题正是在网友们的认真细心之下才得以纠正和普及,而关注和讨论本身也意味着主创们的辛苦和付出是唤起了观众们热烈真诚思考的。

那个年代的无论编还是导,都乐于去倾听观众的声音。

现在被我们拿来与后辈们作对比,甚至在这种对比中几近封神的各位“老戏骨”们,也都是在“百家争鸣”中去思考、改进,汲取养分的。

批评并非都出自恶意,也不是所有的监管调控都只能指向“禁止关停”这 一种结局。

前两年“小鲜肉原罪论”发展到最顶峰的时候,很多渴望精品剧重现的观众在失望中也发出了很多不理性的声音,但现在再回头看看 ,那些观点除了粉圈和路人的认知隔阂加剧之外,于行业真的有益吗?

反倒是从业者的回应,从多年前略带谦卑反省的“谢谢这些批评和鼓励的声音”,逐渐变成了现在工作室声明开头必备的“无意占用公共资源”,高高在上又冰冷无情。

当我们在赞美老戏骨的时候,真的是要用他们来贬低现在的小年轻吗?

或许我们只是在怀念曾经的百花齐放。

讨论空间的狭窄,自然也会反馈到创作的源头上去,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流动的、循环的、互为因果的。

现在最常被开发的,有人气明星参演的情感大戏, 画风从傻白甜式纯爱到都市红男绿女,共同点是生活处处有爱有情趣。

但清粥小菜白豆腐,不能永远代替鱼肉蛋奶,这会让我们慢慢忘记人是复杂多变的,而生活原本就充满万种可能。

为什么我们对有些前辈级演员的信任,就像 QS 质量认证一样坚定?

因为他们在言谈、在创作、在做关键选择的时候,已经反复证明过自己的思考、眼界和文化积累。

在 2006 年前后,影视明星们纷纷回归话剧舞台的时候,从剧场出来的陈建斌说如果回去那一定是没有任何目的性的。

回流小荧幕是大咖们这两年的集中选择,但陈建斌说他的未来重心都在电影上了,因为自己拍过了太多电视剧,不再能带给大家新鲜感。

没有顺应大流回去演话剧的当年,陈建斌的选择是出演《乔家大院》。

而在第二部导演长片上映之前,先带着主演作品重返电视江湖,又是因为这部《三叉戟》。

演员是具化故事、使你我信服、代入、共情的关键因素,我们对“实力派演员的回归”总是报以期待,本质还是因为大家都满怀期待地把这当做是创作复苏、水准上扬的风向标。

对部分观众来说,能再看到当中的一些演员去挑大梁、去演在当下来说并非主流的题材和角色,是一种奇迹。

但我们不应该去放大去神化,因为这不过是演员和角色的互相选择,是最最普通的行业状态罢了。

这些老演员们曾经在高处也曾落入低谷,人生历练筑成了一个个血肉鲜活灵动的角色,也才有了多年后“回春上车”的资格。

用崔铁军的话来说,“老不意味着刀钝了,老意味着更多的担当和责任。”

荧幕内的演技标杆并不是用来“踩”谁或者“捧”谁,而是前辈们在为后来人们证明:

荧幕外的表演追求应该付出些什么,而最好的收获又是什么。

原创不易,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作者以及微信号(cj10141234)。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FCOeHIBd4Bm1__Ym1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