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大债”让基层负重前行——
债务不是洪水猛兽, 一个地方有债务并不代表有问题, 没有债务也不说明就是好现象。业内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债务问题, 既不能谈“债”色变, 也不能听之任之。
“小村举大债, 白条一大堆。”这已成为个别地方村级债务的真实写照。有的村白条竟然打了近40年, 到底是谁欠下的都无从找起。
记者近日在西部多地采访发现, 部分农村负债问题严重。有的村负债几十万, 有的超过千万;有的是20世纪的白条, 有的是近几年的新债;有的村干部被围追堵截不敢出门, 有的村干部被逼借高利贷替村还债。“旧债未了又添新债”, 多数村没有偿还能力, 只能眼睁睁看着村级债务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欠债几十年:白条一大堆——
“白条到底有多少张我记不清了, 不过应该有1公斤重。”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生盖营村村民云有贞反映, 从2008年至2013年, 十多位村干部因检查、雇工等用餐, 在他家饭馆打了30多万元的白条, 一直未还, 欠款额从一百多元到几百元不等。
事件引起了新城区政府的关注, 在纪委等部门介入下, 30多万元的债务最终决定“谁打的白条谁来还”。尽管村干部们觉得有些无奈, 但又不得不“担当”。前任村主任委屈地说, 自己只是作为村委会的法定代表人在欠条上签了字, 这笔钱跟他没关系。白条到底由谁来还仍在争议中。然而, 这笔陈年旧账仅是生盖营村村级债务的冰山一角。
这几天, 生盖营村的村支书刘建平、村主任渠源湖被催债整得焦头烂额。“有好几拨人同时讨债, 其中一家企业盯得最紧, 三年前村里欠下人家土地补偿费80万元, 天天打电话催。”刘建平说, “企业让我给打个欠条, 我才不哩, 一打条就会被起诉。”渠源湖显得更为焦虑, 他说, 等年底几个工程审计完就该付款了, 村里的缺口估计有三四百万元, 到时日子更不好过。
其实, 日子不好过的不止生盖营村。记者随机入户了乌兰察布市一乡镇, 据“三资核算”结果, 镇里8个村中有5个负债, 其中一个村负债27万余元。村支书表示, 债务主要有村干部多年前的工资、村干部垫资、雇工费、机电井维修费等, 有的是1997年欠下的工资, 有的是新近欠下的维修费。“历届村‘两委’欠下30多位村民的钱, 父亲死了, 儿子接着要, 拧得很紧。”
存量大、增量多、无偿还能力, 这几乎是大多数村子面临的普遍问题。有的村白条打了近40年, 到底是谁欠下的都无从找起。而近几年新增的债务更是量大惊人。某县的村级债务规模达7.9亿元, 仅一个镇的村级债务就达7700万元, 其中最多的一个村负债超过1000万元, 总负债占总资产的50%。陈年旧账一般是吃喝欠下的, 新的债务大多用于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等。
“民告村”接二连三:村干部玩起“躲猫猫”——
催债的压力和躲债的困扰, 让一些村干部苦不堪言。乌兰察布市一村支书郭海俊苦笑自己是“两肩挑”村干部, 一肩挑着发展的担子, 一肩挑着沉重债务。前些年他按照镇里安排, 联系挖掘机队为村里拆危旧房, 欠下150万元工钱, 20多名工人直接堵门、扣车, 赖在他家不走。迫不得已, 他借高利贷等还了40万元。“我去镇里要了四五十趟, 真不知道哪天能还清。”
最近, 在某个全国文明村当村支书的董建军感到“压力山大”。他刚收到债主通知:“我要起诉你们村, 等着法院传唤吧。”他讲述, 评全国文明村前后几年, 村里组织了200多次村民才艺展示, 其间招呼大伙用餐, 欠下约12万元餐费;村里盖起戏台, 村民和上级领导要求唱戏, 累计欠下约49万元演出费, 剧团甚至把他家的几车水果扣走抵债。“这次是因为还不起钱, 一个戏班子起诉了村里。”
这种“民告村”的案例不在少数。在内蒙古中部一村庄, 村集体欠了四五十户农民的钱, 村民多次索要未果, 告到了镇纪委, 还有的直接将村委会告上法庭。
此外, 村级债务的形成还与财务管理松散、项目建设村级匹配金额过大、个别村寅吃卯粮超能力发展等因素相关。一些村干部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 甚至突破了专款专用限制。2014年, 赤峰市山嘴村25万元地面硬化项目中, 村支书、村主任将本应20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降为10厘米, 节省下11万元还了村级欠债, 2017年这两名村干部被问责。
还有一些村, 对待村级债务走了极端, 怕生债而不敢想、不敢干, 认为“拨多少钱就干多少钱的事, 没钱就不干事, 不干事就不会负债”。这种“等靠要”思想同样制约农村发展。一些村干部表示, 宁肯不发展也不负债, 哪怕欠下一块钱, 最后债主都是找自己要。
多数欠债为发展:发展还债是正途——
债务不是洪水猛兽, 一个地方有债务并不代表有问题, 没有债务也不说明就是好现象。业内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债务问题, 既不能谈“债”色变, 也不能听之任之。
记者调查发现, 多数村级债务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 对待村级债务, 需区别对待旧债和新债, 开展专题调研, 分门别类提出解决方案。有的地方, 媒体一曝光, 纪检监察部门一介入, 迅速了结, 显然不是最合理的办法。
基层呼吁, 全面从严治党, 还要加强对基层权力的监督, 加强基层“微腐败”治理, 在村级债务问题中严肃追责, 查处惩戒一批“苍蝇”, 让涉事人员付出应有的代价, 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当务之急是要摸清债务底数, 分类施策, 集中清理旧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等人认为, 各地应全面核查村级债务底数及成因, 然后因村、因债分类处置。可采取结对抵冲销债, 对债权人已不存在或已放弃债权的呆账依法核销, 盘活存量资产化债等多种方式化债。
具体来看, 首先, 要增加基层公共建设投入, 破解集体经济难题。尤其是偏远的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压力较大, 有村干部表示, 因为拿不出配套经费, 好项目也不敢要。多位县委书记和乡镇干部认为, 化债还是要靠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等方式, 积极培育村集体经济。涉及土地使用上, 加大改革力度, 可通过灵活置换土地等方式, 为农村发展留出空间, 使村集体经济在化债和防债方面发挥源头活水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本级支出明显加大, 而在很多农村, 特别是贫困地区缺乏村集体经济, 上级拨付的办公经费又很有限, 让村集体捉襟见肘, 很多工作不欠债无法开展。
包头市沙尔沁一村去年办公经费仅有3.5万元, 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靠着讨要欠款获得8万元收入。“一家人吃喝拉撒一年, 3.5万元都不够, 更别说一个2700多人的大村子。”村支书王梦宁介绍, 去年仅村委会各类工作人员工资就支出7万多元, 此外还因维修路面等产生了支出, 不仅没结余, 村主任还垫进去7万元。“村里还有三四十万的旧债, 厕所马上要塌, 根本拿不出钱修, 只能贴张纸让大伙当心。”
其次, 要完善村级财务制度, 划定债务率红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田孟表示, 在村级债务问题中, 还需警惕“无责任的发展欲”, 处理好“弱发展能力”与“强发展欲望”的关系。业内人士认为, 应完善村级财务制度, 强化预算管理, 划出债务率红线, 确保债务“适度、可控、短期”, 把化债与防债列入村干部, 特别是村支书政绩考核内容, 并把村干部离任审计真正落实到位, 避免任期内无限制、无责任举债。
此外, 还要树立过紧日子思想, 严格压缩支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 应在村“两委”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 合理规划项目建设, 认真确定每一项开支, 减少随意增加非必要性开支, 严禁将举债列支村级非生产性支出, 严格控制盲目举债行为。张丽娜 王靖 安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