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乱政、蛰伏、复仇、闪耀、灭亡。
尽管几代君王的奋力挣扎,但大时代的野蛮拳头仍旧无情落下。面对秦国的追杀,燕国最后的一代君王姬喜被捕,这个存活于世八百年、遵守传统、仁爱治国的燕国,也像是深夜的昙花,在短暂绽放后走向覆灭的命运,迎来了无可逆转的终局。
而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也在这悲悯而无奈的时代叹气声中登场了。
“名士们纵横捭阖,宿将们战场争锋”。时代长河遗留下来的瑰宝,直至如今细细品来仍韵味十足。
时光轮回之下,没人不希望历史真相会被永远铭记。抛开戏说居多的古装剧,历史纪录片无疑是最佳的表现形式。但这却并不意味着,历史纪录片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观众的侧目。
泛娱乐化的时代特征下,枯燥无味的解说词与文献视频资料的拼贴,往往是横亘在历史纪录片和观众面前的围墙。另一方面,包裹着言情、宫斗、权谋甚至偶像的古装剧,在戏说之下的声色光影,带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足以让无数观众前赴后继,为那些并不真实的“史说”流泪欢笑。
双面夹击、重重围困之下,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历史纪录片也该到了“自救”的时候了。
影像勾勒历史真相
戏外,秦、楚、齐、燕、赵、魏、韩,战国七雄,在充满矛盾的大时代中,相互牵制,命运勾连;戏中,海一天、于荣光、郑则仕等七位演员,也在《风云战国之列国》中,演绎那个时代的风云莫测、波谲云诡。
剧情化,这是《风云战国之列国》的主要看点。
作为国内首档剧情式历史纪录片,该片放弃了传统纪录片中的大量解说模式,通过80%的对白演绎,辅以20%的旁白补充。一动一静之间,那段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史实真相,被娓娓道来。
一直以来,历史纪录片被赋予的使命,便是对历史真相的凝望,带有着穿越时空而来的厚重感,将在时光冲刷下被人遗忘的种种历史细节,重新汇聚在时代的天空之下。人、物、事、景,一同杂糅在这个更加宽广的空间里,结成了统一的符号联盟,成为中国电视内容生产中的一脉重要力量。
只不过,随着互联网语境的转变,这种符号,似乎也正在被冠以新的方式。
曾经的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主席汤姆·帕姆特这样形容纪录片,“像一面镜子反映真实的世界,但也是一面魔镜,间接、含蓄地照出世界应该会有的面貌。”快节奏的时代发展,带来与历史纪录片特性截然相反的全新语境语境。如何融入时代、选择何种方式内容来回顾历史,都在成为历史纪录片新一轮的命题。
尽管直至《风云战国之列国》,让纪录片影视化的愿望才真正得以实现。但将影视剧的制作模式,融入纪录片的创作中的创新性思维,也的确在赋予历史纪录片以焕然新生。
比如,此前豆瓣评分高达9.2分的《喋血长平》,借以影像,重现历史本身的戏剧性,感官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在完成一次对历史片段的独特勾勒。
再如成为被二次元动漫文化占领的B站的一股清流的《重生》,一改以往套路,以电影拍摄手法为主,以全剧情化搬演、全特型演员参演的方式,去真实展现中国近代历史中最重要的巨变。
相比于传统纪录片而言,它们的优势,在于既有一般纪录片的严谨考究,也有剧情片的戏剧冲突以及电影化的视觉冲击。
而那些震撼人心的声色光影之下,时间仿佛回溯。
稳重与戏谑同行
如果说,剧情式的展示,还仅仅只是艺术形式上的多元化呈现,那么以《历史那些事》等为代表的一众作品的颠覆式改编,则又再度赋予着历史纪录片厚重与轻巧兼具的矛盾特性。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纪录片被认为是远离年轻观众的一种艺术形式。尽管此后种种结论一再表明,90后、00后对于纪录片的喜爱程度甚至是远高于其他受众,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肯定的前提是,内容质量优秀且能适应他们的语境。
但据腾讯纪录片内容运营中心副总监朱乐贤介绍,相比于年轻范围在18到29岁的互联网主体用户,历史类节目的忠实用户人群以35岁左右居多,甚至不乏45岁以及年龄更大用户。相对而言,此类节目对于年轻受众的吸引力仍是十分有限的。
类型多变、趣味横生的古装剧对于市场的冲击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历史纪录片浓厚而严谨的说教意味,也同样是劝退泛娱乐化时代下年轻受众的关键原因。
而如今,当历史纪录片转战平台,借以互联网平台以及更多元化媒介形式的传播,那么如何在留住传统用户基础上,满足年轻观众的追剧习惯,如何以他们的语境讲述故事,都在成为一部历史纪录片非常重要的考量。
在这一方面,去年在B站上线的《历史那些事》或许是传统历史纪录片用网生语表达的鲜明典例。
不同于传统历史纪录片的正史解说,以鬼畜野史选题和风趣叙事语言为主的《历史那些事》,以符合年轻受众审美与喜好的形式,在“稳重”与“戏谑”上找到了相对的平衡。
一正一谐之间,历史纪录片的外延被极大延展,内容获得了流行起来所必备的“网感”,便轻而易举地带动了年轻观众的花式互动。弹幕中,吐槽的、科普的、说段子的“沙雕网友”层出不穷,多少透漏出互联网特质赋予历史纪录片的“神奇效果”。
真实与虚构之间
玩法多样、表达形式更灵活,面对更年轻、注意力更难收割的目标人群,曾经“高高在上”的历史纪录片正在表现出更年轻、接地气的一面。
这是自主的选择,也是时代的特征。
一方面,在“讲实”不再是古装历史剧的唯一标准时,通过剧情化、年轻化、戏谑化的诸多尝试,让纪录片巧妙游走于真实和想象的边界间,以增加可看性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剧在尊重史实方面的某种缺失。
但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的旁白形式解读,这一类的演绎方式,也再度将纪录与戏剧之争摆上了台面。
一直以来,真实都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也同样是纪录片的基石和魅力所在。而完成真实,就需要创作者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以“非虚构”的方式从事创作。
而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剧情式、年轻化的表现形式演变,对于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否是一种冲突呢?
一如《历史那些事》播出期间,舆论场上完全割裂而激烈对立的两种声音。有人赞赏这是对于历史的深情凝视,“表面荒诞无节操,内心高洁学问高”,也有人认为“形式大于内容,是对历史文化的糟蹋”。
这可能也透露出了此类历史纪录片的矛盾之处。从突破性上来说,它们对于传统纪录片的颠覆性意义无需赘言,但硬币的另一面,如何透过此类作品在“在场”与“旁观”之间找到平衡,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可以引入一个中国观众并不熟悉但在欧美已广为人知的概念——纪录剧。这是一种传统纪录片和影视剧杂交的拍摄形式。尽管这类作品往往会在历史记录的空白处作以笔墨,以达到一般影视作品所需求的戏剧效果。但它的核心,依旧在于对已知历史事实的遵守。
换句话说,即戏剧镜头语言的丰富性,与纪实故事发展的真实性,它们构成不同的脉络,彼此牵连却又互不影响。
由此,或许我们就能够解答来自“真实性”的疑问。历史纪录片由传统平台转移至互联网,由此向剧情化、流行化艺术表现形式的的趋近,是走向网生时代的必经之路。
但在此之前,需要搞清的是,“选择什么形式不重要,最核心的是内容是不是真实”,金铁木导演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