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在查看病历
本报记者 曾宇 文/图
作为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唯一的女医生,今年29岁的王艳在这个岗位工作的第4个年头。谁也没有想到,作为90后的她能够在急诊科的一线岗位上坚持这么久。虽然父母屡次劝她在生完宝宝后换个轻松点的科室,但是她都坚持自己的选择——柔肩担重任,无悔急诊人。
去年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别的家庭都在忙着团年过节,王艳却值守在一线。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不断发展加之天气潮湿寒冷,来医院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
在急诊科内科诊室,王艳身穿工作服,戴着护目镜、帽子、口罩和手套,全身上下被包裹得严严实实。
从晚上7点开始,就不断有人被送到急诊科。到了晚上12点多,整个急诊科仍是人声鼎沸,医生办公室、护士站、走廊、输液室,到处都是人。
王艳的办公室挤满了病人,小小的身躯快要被人群“淹没”。但她处理各项工作仍然有条不紊,还常常要处理其他科急诊的病人,危重的还要和护士一同送检、转科。
这一晚上她顾不上喝一口水,当前来就诊的病人渐渐少下来的时候,她看了一眼时间,发现已经是早上8点。看着满满一沓记录单,这一晚,她竟然接诊了130多位病人。
急诊工作具有应急性、综合性、不间断性。春节期间病人越来越多,门诊量也越来越大,白天10个小时,夜间14个小时,医生们一直忙得脚不沾地。
在感染科发热门诊还没建立之前,王艳是最早接触发热病人的医生之一,风险自然也更大,开州区首例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就是王艳第一时间发现了异常,并送到了隔离病区。
“感觉最亏欠的就是孩子。”王艳说,家里孩子现在1岁半,丈夫也是神经外科的医生,经常做手术就是一整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
虽然急诊工作有这么多的不容易,但是为了每一位病人,不管有多少身体上的痛苦,心理上的不顺畅,只要王艳进入到工作岗位上,就能立即进入战斗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