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湖区15个“微德治”“微创建”特色项目“招募完毕”。前期,15个特色项目一经发布,就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全区一大批文明单位、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纷纷前来认领。
文明“微”积分、文明晾晒架、6点钟课堂、一杯豆浆的温度、爱心车队……记者看到,入选的15个“双微”项目都是“小身材大作用”,“四两拨千斤”地破解着一个个社区管理难题。
解放街道凌塘社区位于南湖区东北角,平时很难打到出租车。但社区里的老年人占了户籍人口近三成,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近百人,老年人走出大门乘公交到市区办事、看病,要走15分钟左右的路,碰到刮风下雨,年轻人都直喊吃不消。
2014年,在社区干部、志愿者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凌塘社区成立了爱心车队。只要社区里的高龄独居、空巢老人有用车需要,社区就会将信息发到微信平台上,爱心车队的50多名队员“先抢先得”。如今,爱心车队已为数百名老人提供服务。
“我们希望通过‘双微’项目的认领,进一步将这些项目的作用放大,更好地服务百姓,提升百姓获得感。”南湖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微德治”“微创建”是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三微”工作中的两项,还有一项则是“微心愿”。
一只电饭煲、一台电风扇、一个新书包……这段时间,通过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困难群众的一个个“微心愿”被点亮。为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华数电视端和手机小程序等平台,开通了专为困难群体开设的“大爱南湖”板块,及时将需求信息提供给匹配的爱心人士和志愿服务队,由爱心人士和志愿者领取心愿开展服务,真正实现“心愿发布”和“心愿认领”一键通,达到“零距离”“精准化”暖心服务。
“‘三微’项目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真正发挥实效,成为开启百姓幸福生活的‘金钥匙’。”该负责人说,除了开展认领活动,南湖区还成立了“文明实践基金”,为筹集善款助力,使文明实践种子真正在南湖畔“落地生根”。
作为革命红船起航地、红船精神发源地,南湖区量身定制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南湖模式”:鲜明一条红色主线,凸显“城乡一体、智慧服务”两大特色,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网络,打造“中心—所—站—点”四级服务阵地,聚力开展“新思想筑红色高地、新素质铸红色力量、新文化强红色基因、新风尚展红色形象、新关爱扬红色风采”的“五新五红”文明实践活动。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家园的重要阵地,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阵地。2013年,南湖区启动建设农村文化礼堂,2016年,实现全区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目前,全区建成五星级文化礼堂5家,四星级文化礼堂9家。同时,南湖区大力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不断提升“建”的力度、“管”的强度、“用”的热度和“育”的深度。
在各镇(街道)依托本地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基础上,依托农村文明礼堂和社区文化家园,南湖区各村、社区为百姓在“家门口”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依托党员先锋站、文明单位、“妇女微家”等阵地,广泛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串点成线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目前,南湖区已建成1个中心、7个所、99个站、257个点,年底前将实现区级文明实践中心、镇(街道)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全覆盖。
自去年12月南湖区被列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后,前不久,在全国深化拓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南湖区被确定为全国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