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再上热搜,42岁的她到底有多惊艳?

2019-09-30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最近,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中国机长》备受瞩目,这部歌颂平民英雄的主旋律电影,可以说是国庆档不可错过的一场饕餮盛宴。

在电影的预告片以及宣传海报中,气质出众的袁泉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电影播出之后,袁泉更是凭借出色的演技,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在一个特写镜头中,她戴着氧气面罩,手持话筒,眼神深邃且犀利,一秒就将电影里惊心动魄、紧张刺激的氛围传达出来。

很多观众纷纷表示:“哎呀,太好了,有袁泉!”

透过这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就足以体现观众对袁泉满满的喜爱和期待。

喜爱她那清冽疏离的文艺气质,期待她那炸裂爆棚的精湛演技。

甚至连黄渤也曾评价:“袁泉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女演员之一。”

曾有人说,袁泉就像她自己唱的那首《木槿花》。

木槿花的花语是坚韧、质朴,且永恒的美丽,用这样的词来形容袁泉再合适不过了。

她笃定而纯粹,遗世而独立。

她从不张扬,却自有光芒。

而要说起袁泉上一次被广泛关注,还是2017年的热播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在剧中,她扮演孤独自立的职场女强人——唐晶。

一举手一投足尽显干练和霸气,透过角色起起伏伏的情绪状态,袁泉那十足十的演技再也瞒不住了。

电视剧火了,她也被贴上了“翻红”的标签。

可“翻红”之后,袁泉再度陷入长时间的沉寂,直到现在的《中国机长》。

在更新迭代如此快速的娱乐圈,一个月没有曝光,都有可能被遗忘。

而像袁泉这样两年才出现在聚光灯下的,简直是“不可理喻”。

可袁泉对此并不在意,她曾评价自己:我是一个挺慢的人,按照习惯和喜欢的节奏,一点一点往前走就好。

亦舒说过:“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记喧哗。”

这句充满哲思的至理名言,是对袁泉最好的注解。

她就像一个娱乐圈的“边缘人物”,不上热搜、不拼流量,远离名利场的风口浪尖。她始终保持安静清醒,低调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可殊不知,就是这样低调到尘埃里的袁泉,她行至今日的演绎生涯,却是自带高光且备受赞誉的。

袁泉幼时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文艺汇演,她一个人能演7个节目,唱歌、跳舞、朗诵,样样精通。

11岁时,北京戏曲学院附中到湖北荆州去选小学员,袁泉因为出色的成绩,被学校破格录取。

自此,她便独自一人来到北京,踏上了孤独艰苦的戏曲之路。

那会的袁泉,每天6点就得起床练基本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因为她高挑的身材,腿比别人要长一些,所以有些戏曲动作对她来说,要花比别人多几倍的功夫才能完成。

可即便再难,也没让袁泉打过退堂鼓,反而练就了她一身坚毅、勇敢的品质。

后来一次偶然,她在人艺看了徐帆演的《阮玲玉》,这瞬间点燃了她对话剧表演的憧憬和向往。那时候起,她就打定了今后要学习表演的主意。

就这样,依靠多年戏曲基础,她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1996届中戏表演班的学生。

要说起中戏96班,那可真是星光熠熠、璀璨非常,袁泉也凭借自己清新脱俗的气质,与章子怡、秦海璐、梅婷、胡静、曾黎、傅晶并称为“七朵金花”。

但回想起刚入学时,袁泉却说那是很自卑、很痛苦的半年。站在众多优秀的人面前,那种差距让她非常沮丧。

好在沮丧只是暂时的,当别的同学陆陆续续开始演戏、拍广告的时候,她选择沉下心来认真练习、钻研演技。

终于,大二这一年,机会降临在袁泉身上,她出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春天的狂想》。

那会,导演腾文骥需要一个会唱京韵大鼓的演员,而从小学京剧的袁泉,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成为周小玫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

她低眉浅笑,目光清澈,清新脱俗的气质一瞬间就成为众人的焦点。

而这部电影带给她的,不仅是人气和掌声,还有中国电影金鸡最佳女配角奖,真可谓“出道即巅峰”。

紧接着,她又相继出演了《蓝色爱情》和《美丽的大脚》。

一个敏感细腻的都市女孩,一个质朴真诚的支教老师,两个截然不同的荧幕形象,让观众看到了袁泉精湛的角色塑造能力。

这两个角色,也让她先后斩获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中国电影金鸡最佳女配角奖。

出道三年,三个奖项。

那会摆在她面前的,已经是一条四平八稳的璀璨星途,只要接着走下去,势必会名利双收、满载而归。

可不曾想,袁泉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决定!

2005年,她离开了万众期待的大荧幕,转身投向自己最初梦寐以求的话剧舞台。

木心先生说:“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

也许正因如此,所以袁泉才会毅然决然的作出这个决定,即便这条路并不好走。

相较于电影拍摄,一场几个小时的话剧,往往是对演员演技、体力甚至心灵的三重考验。

出演《暗恋桃花源》的云之凡, 当开场所有灯光暗下,只留一束追光打在袁泉身上时,她轻轻说出一句:“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安静的上海。”

就让曾经的云之凡——林青霞,百感交集,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出演《简爱》,她前前后后演了总共一百多场,每场都要踩着十厘米的高跟鞋,在台上足足站够165分钟。

虽然很难,但这些还是次要的,对话剧演员来说,最痛苦的是心灵上的折磨。

要知道,拍电影或者电视剧,只要一场戏过了就结束了,可是话剧不同。

一部优秀的话剧,往往是有长年累月的演出,有的几十场,有的甚至上百场。

这就需要话剧演员一遍遍调动自己的情绪、一次次耗尽自己的心力,来成为舞台上那个耀眼动人的角色。

只要站上舞台,袁泉就是人物本身,她一遍又一遍的沉浸其中,让自己受伤,然后自我修复。

可是如此劳心劳力,话剧演出的收入与拍电视剧相比,还是有着天壤之别。

这么辛苦,还不赚钱,何必呢?

袁泉却说:舞台才是我的毕生所爱,每天除了读书上课,我想24小时住在剧院。

当年的话剧《青蛇》,由于种种原因,剧本拖了十年才完成,而袁泉就等了“白娘子”十年。

期间曾有电视剧来找她出演,她也为了留出档期,全部推掉了。

因为她说:当话剧和电视剧同时摆在面前,我只能专注做好一件事。

正是因为这份对戏剧的痴迷和专注,让袁泉再苦再难也坚持了下来,并且为她带来了应得的回报。

2007年,袁泉入选了“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那一年,她才30岁,是史上最年轻的名人堂成员。

凭借《简爱》,袁泉在2010年、2013年,先后获得了中国话剧奖金狮奖和中国戏剧奖梅花奖。

这两个代表着中国话剧戏剧最高水平的奖项,比她之前得过的金鸡奖百花奖,分量要重的多。

袁泉,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话剧女王”。

《暗恋桃花源》的导演赖声川说:“半个世纪以来,袁泉是继林青霞之后最有气质的女演员!”

甚至连作家余华,在看完她表演的话剧《活着》之后,也不吝赞美之词:“角色就是她自己,即使她柔弱而孤独的站在那里,也比别人强大。”

不过好在近些年,袁泉的无敌演技也渐渐出现在大荧幕,呈现给了观众。

除了口碑爆棚的《我的前半生》,她还参演了几部电影。

在《大上海》里,她是克制隐忍的戏曲名伶叶知秋,脸上写满旧上海的故事,一颦一笑皆是凄美和悲情。

在《后会无期》里,她是洒脱率性的台球厅老板刘莺莺,面对冯绍峰说的那句“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曾让无数文艺青年感动落泪。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她是高贵端庄的电影明显吴小姐,和丈夫挥别时,她眼神中透着火光,瞬间却又熄灭,让多少观众也心痛如绞。

虽然这些都是戏份不多的配角,有的只有几句台词,但袁泉依旧用她张力十足的表演,惊艳了每一位观众。

因为,对袁泉来说,角色没有大小之分。不管是话剧主角还是电影配角,她都会倾尽所有,附人物以灵魂。

这也正是为什么,网友曾对袁泉有如此赞誉:

“有些人,演了几百个角色,却只是演了自己。

袁泉是,演了几百种自己,幻化成不同角色。”

由于袁泉那清冽疏离的文艺气质,她的照片也时常出现在时尚圈的头版头条,成为很多女生争相模仿的对象。

可前段时间,久未露面的袁泉却因为略显老态的细纹和眼袋,成为各大时尚媒体质疑的对象。

面对这样的声音,袁泉也只淡淡地回应了一句:

“我喜欢自己这张有阅历的脸,因为契诃夫的很多话剧,都要40岁以后才能演。”

果然三句不离老本行。

但也不难看出,袁泉对外表的改变,或者说衰老,并没有所谓的恐惧,反而是欣然接受。

反观娱乐圈这个珠光宝气的名利场,每个人都像孔雀开屏,无时无刻不在展现自己光鲜亮丽的羽毛。

可袁泉对这些却毫不在意,她甚至连街都不爱逛,反而是喜欢去超市或者家居市场,淘点那些生活的不能再生活的“油盐酱醋”。

出道多年,她始终按着自己的节奏前进,当别人拼命想要爬上塔顶的时候,她却不急不躁,静静的在一旁享受真实生活。

“如果你不踏踏实实地生活,就没法真正去了解、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在镜头里,她是艳压群芳、演技过人的实力派。而在生活里,她是一个安静平凡的普通人。

“树林中有两条路,而我,选了那条较少人走的路,这就造成了所有人的差异。”

这是袁泉的音乐专辑《孤独的花朵》里的一句话。

而袁泉正像歌中那样,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却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景。

你若问袁泉“红”吗?

严格来讲,她不算“红”,没有流量、没有新闻、没有热搜,甚至连一个明星该保持的曝光率,都少的可怜。

可这又有什么所谓呢?

热闹是他们的,袁泉不需要。

“我对事物始终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对自己的状态、自己和社会之间的连接都非常坦然。很多人看世界的角度、对情感的认知都让我都觉得特别棒,但那是别人的生活。”

面对一个如此独立、自主、内心笃定的女演员,如果还只用“当红明星”的标准来衡量她,那就未免狭隘了些。

回顾袁泉这一路走来,她始终清醒、自持。

虽然“慢”,但从没被娱乐圈的声色犬马所吸引,而是一直徜徉在演艺届的艺术海洋里。

《中国机长》之后,袁泉又会沉寂多久,还是个未知数。

而作为观众,我们能做的,就是静静等待,等待她下个惊鸿一瞥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