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娄底哪个县市有院士之乡的美誉吗?

2019-08-02   娄底在看

在中国两院院士中,娄底籍人士共有13位,其中双峰7人,涟源4人,冷水江2人。双峰最多,有着院士之乡的美誉。除了娄星区外,娄底人口第一大县新化,竟没有一人。

曾昭抡(Chao-Lun;1899年5月25日-1967年12月8日),娄底双峰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曾孙,字隽奇,又字振鏊,号俊奇,又号叔伟,乳名闻。

中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早期领导者之一。曾昭抡于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192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1967年,曾昭抡蒙受不白之冤,在武汉遭到迫害含冤逝世,终年68岁。

刘 筠(1929年11月26日—2015年1月21日) ,娄底双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出生于武冈,195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科协原副主席。长期从事鱼类及水生经济作物的生殖生理和人工繁殖及育种的研究。有10项科研成果12次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曾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耕陶 ,娄底双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1932年5月出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56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同年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学研究室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药理二室副主任、主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先后赴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开展合作研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曾苏民(1932.02.14-2015.11.08),娄底双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 金属压力加工专家。曾在原苏联学习两年,1965年毕业于新风加工厂职工业余大学。长期从事精密模锻工程技术研究工作。解决了许多压力加工重大技术难题,形成我国大型模锻生产技术体系;研制出快速模锻、复合包套模锻、亚等温模锻等新工艺;开发一系列重要模锻用铝合金品种,用于波音飞机等;创造多向大变形技术,细化合金基体组织;开发系列锻件热处理技术;将国产模锻件推向国际市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TC11钛合金材料盘模锻件的工艺研究”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YL型烟气轮机用GH132合金大型涡轮盘和K213合金精铸叶片的研制”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谢和平 ,娄底双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1956年1月生,中国矿业大学获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任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四川大学校长等职务,现任四川省科协主席、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兼任《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学术刊物荣誉主编、编委。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四项国家级奖,以及孙越崎能源大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多项。被美国、英国、德国、波兰等国外著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客座研究员,被授予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英国诺丁汉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牛津大学圣艾德蒙学院“牛津大学圣艾德蒙Fellow”学术称号、摩尔多瓦科学院“高级荣誉院士”奖章。

邓起东(1938—2018),娄底双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78.2-1998.3进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曾任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副所长;1998.4-现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8年11月6日23时22分,邓起东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谢新建(1958.6.14- ),娄底双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1991年日本东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金属凝固、加工和热处理及其关键装备的研究,在交通运输与航天航空关键铝材挤压加工,高性能特钢、铜合金和铜铝复合材料短流程加工及其关键装备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专利实施企业20余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

曾益新 ,娄底涟源人,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1962年出生于湖南涟源,成长于湖南省会同县。高中毕业于湖南省会同县第一中学高52班,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毕业于湖南衡阳医学院(今南华大学),获学士学位。

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

张信威 ,娄底涟源人,核技术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1938年1月生于,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核工业部九院工作, 1990年为博士生导师, 获得多项科学技术奖,发表过多项科学论文。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廖湘科,湖南省涟源市人,1963年9月14日出生,男,汉族,计算机系统软件专家。中共党员。198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8年硕士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现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软件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汉中,娄底涟源人,增选为农业学部院士(2017年);1963年12月出生。现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油料指导专家组组长、油料所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主持油菜高产油量国家973项目等20多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成果奖2项和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成果奖4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其他省部级成果奖3项;发表含国际权威刊物等论文123篇,累计被引用4673次;先后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

刘永坚,娄底冷江人,增选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2017年);1961年出生,现任空军装备研究院雷达与电子对抗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他是空军最尖端技术——雷达技术方面的权威,历任空军装备研究院雷达与电子对抗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总副工程师、副所长,空军司令部某部副部长,还是国家军用雷达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雷达与电子对抗装备技术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和平时期电子战技术与应用-雷达对抗篇》时期电子战技术与应用-雷达对抗篇》等专业著作3本、专业译著《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MATLAB版)1本。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国家、国防发明专利10多项.。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2010年获第三届”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同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段文晖,娄底冷江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8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

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第三完成人):低维结构的量子特性及计算设计研究;2001年,获清华大学第7届学术新人奖;2001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007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入选北京市优秀教师;2013年,获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低维材料中新奇量子现象及其调控的机理研究;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