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姑娘在向游客推销杨梅
走进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坳上镇,举目眺望,山上标准化改良种植的万亩杨梅树连片成林,山中步道蜿蜒串联各个景点供游客游玩体验,山下加工基地农工旅文融合深挖杨梅附加值。在这背后,是靖州充分挖掘“江南第一梅”的品牌价值、升级杨梅产业的一份初心使命。靖州抓住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一契机,积极探索“种植基地+加工园区+研发中心+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新业态,将杨梅“红果”变“金果”,把坳上镇打造成令游客流连忘返的最甜“杨梅小镇”,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品质品牌 杨梅“红”遍九州
在坳上镇木洞杨梅产业园,一个个山头上,经过嫁接培育、标准化种植的杨梅树郁郁葱葱,整齐划一,让人赏心悦目。
“标准化种植的杨梅树高不超过 2米,树冠不超过 3 米,行距保持 4 米……”说起标准化种植,梅农卢登科如数家珍。以前自家杨梅树是哪里方便种哪里,树高普遍超过5米,既难以采摘,又不便于管理,杨梅优果率低。这也是当时坳上镇杨梅林普遍面临的问题。
叫好又叫座,品质是关键。如何提质?把好生产关是前提。靖州出台《靖州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5)》《靖州杨梅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5)》 等文件,对标准化品改种植的杨梅林每亩补贴400元,开展技术培训,推动杨梅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制定杨梅生产系列地方标准并升级为省级标准,普及标准化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采取物理办法防治病虫害,保证杨梅无毒、无残留、无污染。
而销售端品控是关键。“杨梅形状只接受饱满的圆形,大小均匀,不接受有斑点、有伤痕的果实;杨梅色泽必须发黑,重量在25到35克之间……”靖州喜乐购电子商务公司负责人李巧华说,每一颗杨梅都要经过严苛的“竞争”,才能到达消费者舌尖,完成这场甜蜜的邂逅。
“最优质的杨梅才有最强的市场竞争力,最响亮的品牌才有最广阔的市场。”坳上镇党委书记尹策伟表示,坳上镇的杨梅从种植到销售,每一个环节对品质都严格把控,全力打造“靖州杨梅”品牌,这是靖州杨梅“红”遍九州的秘诀,也是每一个靖州杨梅人将始终坚守的初心。
触网上线 杨梅跑赢“24小时”
“现在我们村头就有顺丰的物流点,网上接单,从采摘到发货不超过3小时,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说起如今杨梅销售之变,响水村梅农黄万国感慨万千:“以前没有销路和合适的运输方式,只能在树下卖、家门口卖、农贸市场卖,卖不出好价钱。”
杨梅虽好吃,但是个“娇滴滴”的主儿。它没有“外衣”,不适合“长途旅行”,也受不了长时间“冷漠”,离开树梢后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狂奔”向爱梅之人的舌尖。如何让杨梅更快甜到消费者口里,甜进梅农心里,这是坳上镇发展杨梅产业必须攻克的难题。如何破题?靖州县委政府打出了“办节会拓渠道+政策加持电商+引企业建冷链”的组合拳。
——举办杨梅节,“联网”合作增渠道。靖州县委政府早在 2013 年就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杨梅节,通过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打通网上销售渠道,通过产销对接会、多社区联动、网上杨梅节等促销活动,为靖州杨梅搭建起“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推广平台。
——加强政策引导,实现“杨梅网上卖”。县委、政府抢抓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的契机,建起靖州杨梅商城和电商创业孵化基地。从2016 年开始,按照“电商企业+基地+贫困户”和“电商基地+合作社 (企业) +物流快递”的新型模式,将电商作为农村发展的“催化剂”,解决农户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每年财政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大力实施电商“小步快跑”行动。截至目前,靖州已建成124个村级电商服务点,网站、网店500余家,网络电商扶贫平台实现县、乡、村全覆盖。
——引进冷链物流,实行“快递树下驻”。引进顺丰、京东等大型企业,顺丰专门配备了 45 辆冷链车,在后山溪、艮山口、坳上、二凉亭、铺口等地开设了 23 个收寄点;开设了长株潭、深圳专线。只要是贴有“杨梅”标签的快递包裹,都将单独跟踪,优先派送,保证这种“最娇贵”的水果能尽快送到买家手中。目前靖州杨梅可到达全国177个城市,省内24小时内就能送达。
“今年我家的优质杨梅果以 140 元每件的价格,卖到了长沙、杭州、南宁等大城市,供不应求。”黄万国说,如今再也不愁好杨梅卖不掉的问题。
对于有多年电商销售经验的张洪城来说,他的感受也颇深:“2014 年以前,全县很少有杨梅是通过互联网+物流卖出去的,短短几年变化太大了,去年我们好农货电商平台销量有 4.5 万件,今年接近5万件!”
如今,遍地开花的快递站点和电商平台,担负起了为梅农们解决“一下树就上市”的重任,彻底改变了销售全靠“喊”,运输全靠“带”的现象。
龙头带动 杨梅身价翻了番
六月杨梅红似火。今年的六月,木洞杨梅产业园也是热闹非凡——“大家排好队不要急,贫困户的收购价每斤一块七,一般农户的每斤一块五。”厂区工作人员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收购村民采摘下来的杨梅。
“我们收购的这些次品果主要用于榨汁酿酒,经过酿造工艺制作,一斤次品杨梅果的价值能从一块五提升到十几块,大大提高价值。”该公司总经理武世新告诉记者,厂区每年要收购近千吨杨梅次品果,生产的木洞、东魁、乌梅等杨梅红酒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杨梅属于季节性特别强的产品,每年上市供应的时间只有20天左右,杨梅鲜果中只有20%的鲜果进入了消费者的舌尖,其余80%都进入了各大龙头企业,如何挖掘好次品果的潜力价值,让每一颗杨梅物尽其用,让梅农真正实现增收,是当地政府曾经面临的一道难题。
经过详细调研,靖州决定大力发展杨梅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先后招商引资建成了佰诺酒业、一品东方、湘百仕等龙头企业,发展杨梅深加工,并积极与北京航天育种技术开发中心、浙江农科院、湖南农大等科研机构开展产研合作,研发的杨梅果汁发酵生产杨梅果酒、果醋工艺,填补了国内杨梅深加工技术空白,极具市场潜力。
在今年 6 月举办的中非经贸博览会上,靖州“一品东方”杨梅汁饮品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晚宴指定饮品,获得嘉宾们一致好评。
农旅一体 杨梅特色游成名片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靖州县坳上镇杨梅观景台的玻璃栈道上,万亩梅林就在我脚下 ;我旁边的这颗杨梅树就是拥有 520 年树龄的杨梅树王,好有历史感。”福建 99后青年学生李光福发布在抖音上一段“杨梅之乡游记”视频,获得了上万名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近年来,坳上镇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修建杨梅观光道、杨梅长廊、风雨桥,建成了2218亩的杨梅展示园、采摘体验园,杨梅鲜果也经过包装、加工,杨梅鲜果也经过包装、加工,变身时尚绿色产品。“园区变景区、企业变酒庄、产品变文化”的农旅一体发展模式初具雏形,高效农业带动生态旅游让百姓们的口袋越来越鼓。2019 年,2019湖南靖州杨梅节暨产业扶贫促销活动在木洞村杨梅台隆重开幕,吸引了全国各地近 6 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日接待游客 3000 人以上,实现农村休闲观光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
除了“中国杨梅生态博物馆”旅游景区万亩杨梅游,靖州“千载非遗”苗族歌鼟、“女儿王国”侗寨岩脚、“楚南雄峰”飞山、“国家公园”排牙山胜景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联合发力,正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
一颗杨梅正托起一个产业,甜蜜千千万万百姓的生活。尹策伟透露:“今后坳上镇还将继续借助杨梅产业,建设特色杨梅小镇,走农旅一体化发展道路,丰富产业业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祝继冠 何嫘 黄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