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史话

2019-08-15   洛宁城事

磨头村史话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撰文

风云际会钟灵地,旗山风雨磨头村。1985年春,我往来于磨头村,只为考证我德里张氏家族源流概况。那时,我尚在少年,对磨头村知之不多,又知之不细,迄今30余年,如云如烟,如梦相随。回想那时初到磨头村第一感觉有两奇,一奇旗山之雄壮,二奇九世伯祖唐山公张讲为何葬到这里。时日渐久,方才明白有如此缘由。站在磨头村,南望旗山,那山岭犹如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故名旗山。那旗山魏然高耸,挺拔俊秀,这面旗帜分明就是磨头村人的风骨和灵魂。唐山公从六十里外金门寨迁葬于磨头村东立茔,是因为风水先生撵茔地,选到这里。后来唐山公曾孙象武公为唐山公守墓迁居于磨头村下地。在我往来于磨头村采访期间,又从族人那里得知磨头村还有另一支张氏家族,为大门楼张氏后裔世居于此,又称“进士张家”,久欲一探究竟。后来与“进士张家”二十一世传人族伯满周公交谈,了解到“进士张家”基本概况。自那时起,我就在想有朝一日,能把德里和大门楼两派张氏考察清楚,整理一部《德里和大门楼张氏文化》专题,把张家文化全部囊括其中,从源流概况,到历代迁播,各个宗派,尽行收录,从人物事迹到谱牒文化,从文化遗存,到历代碑铭,无不一一收录。许多年来,我也是久有其志,力不从心,势单力薄,人微言轻,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陆续收集整理了一些散乱零星资料,也不成什么体系,只为不忘初衷,嘉勉心志。

今年七月我在整理《金门寨四门张氏文化》时,涉及到“磨头兵部张家”这个支派,由此再次想到磨头村“进士张家”文化,久有其心,一直没有机会整理《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这时我开始着手准备整理《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这个专题,我和磨头村文林兄商议,他是“进士张家”二十二世传人,故人族伯满周公之子,多年来他为张氏文化做了大量积极有益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当他知道我的想法时,正好与他初衷不谋而合。我列出了这个专题大纲和条目内容,征求了他的意见,又加以完善,使之更加完美合理。

在这个专题征集资料过程中,我对磨头村又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我再次收集到2003年前族叔张世旺所撰写的《进士张际庚传说》,起初原想把这个材料收入《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后来我想这个内容属于名人轶事和传说,大致脉络符合史实,内容也多,因此就整理了《进士张际庚轶事》单独成章,列为一个专题。

后来我又想把磨头村名由来、历史演变,历代人物、文化古迹一并收录,自觉内容太繁,于是又将磨头村这一块单独剔出来,自成一章《磨头村史话》专题。

在这段时间,我先后整理了《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磨头村进士张际庚轶事》、《磨头村史话》三个专题,这样就把许许多多零碎的史料串联起来,有效地保存了磨头村的许多历史文献,传承了磨头村历史文化,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次整理过程中,文林兄尽其所能,不辞辛苦,积极提供材料,实地调查,对我整理的初稿一次次核对,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力求准确无误,做了大量的积极有益的工作,辛劳备至。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员王嘉飞、常务理事张红歌、常务理事雷冰以及杜民宪先生,也能积极为我查阅磨头村有关人物志资料,东磨头村村长张克让也对专题进行审阅核对,东磨头村支部书记张晓毅转来了刘丰朝拍摄的旭阳公所建文昌阁及所立张氏家训碑照片,刘丰朝拍摄的文昌阁以及家训碑照片,提供了文昌阁资料图片。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员西磨头村彭书显积极提供《彭氏家谱》,参与这项工作,协助调查、核实彭氏家族源流及人物志资料。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张世旺、理事张文林为专题进行过大量地调查和考证,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张清华对《磨头村进士张际庚轶事》专题的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完善专题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专题的系统性、完整性、可读性。他们都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对传承磨头村文化和张氏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功德自在人心。正是因为在我背后有一大批人默默无闻,积极奉献,支持我,鼓励我,协助我,故而我整理磨头村文化和张氏文化才能顺利进行。现在在这个专题完成之际,对许多直接或间接参与这个专题的人,对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和默默奉献,在此深表感谢,略述颠末,不忘初衷,是为序!

磨头村史话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撰文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张世旺审阅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文林审阅

《磨头村史话》专刊共分五部分:

(一)磨头村名由来

(二)磨头村自然地理概况

(三)磨头村人物漫谈

(四)磨头村姓氏渊源

(五)磨头村文化古迹

(一)磨头村名由来。

磨头村名由来可追溯到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称帝,改“汉朝”为“新朝”,当上了皇帝。河南南阳豪强刘秀起兵讨伐。刘秀与王莽大军作战大败,刘秀自洛阳往西而逃。当刘秀率军行至磨头村,正要往西行进时,这时前哨侦查人员来报,王莽部将率大军从长水南渡洛河,准备在礼村一带截击刘秀。刘秀闻讯,当机立断,马上改变行军路线,调转马头往南逃走,过底张、草庙岭直奔熊耳山南陆浑县(今嵩县一带)而去。刘秀后来在洛阳称帝,建立东汉政权。后人为了纪念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此调转马头,改变行军路线,故命村名为“磨头”。洛宁人称“调转马头,为磨头。”从此,“磨头”村名,一直相沿至今。

(二)磨头村自然地理概况

磨头村位于洛宁县城西南十七公里,今属底张乡所管辖,磨头村在底张乡政府东北2.25公里处,其地处在底张峪口,库谷涧河东岸。磨头村交通便利,宜(阳)故(县)路在村穿过。洛南大渠从村南通过。

清朝时期,磨头村隶属永宁县南路底张里第十九保。民国初期属洛宁县南区底后里,民国十六年属底张区(四区);1942年改区为乡,属底张乡;1947年8月属洛南县中山镇(今兴华);1949年3月属兴华区(七区)底张乡;1955年12月设中心乡,属高村中心乡底张乡;1956年10月属底张乡;1958年4月属兴华乡;1958年11月属兴华公社;1971年分设底张公社,隶属底张公社;1984年底张公社改为底张乡,隶属底张乡,至今相沿不改。

清代中期磨头村设有集市,故又称为“磨头镇”。因村南有旗山,文人雅士又称村名为“旗山镇”,磨头村的大鼓、生活器具、钱搭上都写“旗山镇”。解放后统称磨头村。1962年磨头村分为东磨头和西磨头两个行政村,至今相沿不改。

东磨头村庄面积406000多平方米,人口1300余口,耕地面积980亩。其中水浇地600余亩,旱地、坡地380亩。另有竹林面积50余亩,林地面积(沙兰杨) 300余亩。

西磨头村庄面积240000多平方米,人口1300余口,耕地面积950亩。

明清时期,磨头村原有“云臿渠”“青龙渠”灌溉,民受其惠颇多。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云臿渠】:自水南村西开引,由水南村、里村、古村、磨头村、孙洞村、南洞村、方村共七村。除水南村、里村、古村三村不受灌外,余四村灌至方村西止,上下十五里许。方村、南洞两村为沟涧阻隔,不兴工,亦不受水。磨头、孙洞两村,除冲损外,余地十顷余,磨头地五顷,孙洞地五顷余。

【青龙渠】,渠口自红眼泉起,长五里,灌地一顷余,水退入山涧。

《洛宁县志》《永宁县志》关于“云臿渠”“青龙渠”的记载

在历史上由磨头、孙洞、南洞、方村四村共同修了一条灌溉渠,名曰:“云臿渠”。自清朝时期至民国时期,“云臿(cha)渠”、“青龙渠”发挥了重要作用。1957年修了洛南大渠以后,而“云臿渠”“青龙渠”才逐渐失去作用。

(三)磨头村人物漫话

磨头村东临孙洞村,西为古村,南依旗山,北临洛河。阳阳家言:“有旗有鼓出将军”。磨头村南为旗山,站在磨头村南望,其山形犹如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非常形象逼真,故名旗山;磨头村西为古村,古村南塬大致为圆形,其塬形犹如一面战鼓。旗山嘴稍东里许,有笔架山,以其山形如笔架,故名。笔架山以东还有官帽岭。磨头村山川地理形势绝佳,可谓山河壮丽,钟灵毓秀,英杰人物,辈出其间。

自明清以来,东磨头村文人辈出,文风颇盛;西磨头村从军者多,戎马拜将,为世人所称道。

清朝时期:张际庚,东磨头村人。嘉庆十五年考中庚午(1810年)科举人,道光二年考中壬午(1822年)恩科进士,在吏部效劳三年,候铨知县。际泰公一生提倡耕传家,著有《劝家十要》,并将之上呈给朝廷,深受朝廷赏识,故赐张族两顶“铁秀才帽”世代相传。张际庚一生治学授徒,门生遍布洛西,多以功名显,以故名扬河洛,为世所尊崇。磨头张氏一门,父子四人,三个太学生,一个进士及第,由此声名远播。 从此,人们称张际庚家族—磨头村大门楼张氏支派为“进士张家”。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 人物志 :

“张际庚,字巽五,号三槐,底后里磨头村人。事亲孝,爱两兄如手足。仲兄染疫皆束手,乃吁天默祷,请减已算,疾寻愈。嘉庆庚午领乡荐,壬午成进:士。无意进取,设帐讲学,善能变化, 气质平释,矜躁教人为文主,理法清澈,神气流通,不拘拘于时格。士之居门下者,-经陶熔,声价十倍。雅量容:物,乡望益隆,人恒悦服。卒年五十有五,著有《传家十要》。”

张庚申,东磨头村人。耕读为本,孝友传家。道光癸卯科武举,候选守备;张龙骧,东磨头村人。志趣高旷,学问渊博,著有《畅怀集》。尤精岐黄,活人无算;张霨,“同治时磨头村(东磨头村)人。精于地理,未尝索谢。性至孝,色养兼至,父没,庐墓一载”;张三元,“磨头村(东磨头村)人。性至孝,亲没后,庐墓三年。善堪舆术,言多验,时人称之。”以上四人俱为东磨头“兵部张家”后人,事迹见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 “人物志 孝友”等文献记载。磨头村庠生、廪生、太学生不可胜计。

民国时期有:王青云、王清泰,东磨头村人。广交天下英雄豪杰,有胆识,善谋略,民国初年,王青云亲自组织底张峪八村联盟,被推为八村保卫团总,保卫乡里,抗击土匪,八村人民,守望相助。王清泰素有威望,做事干练,故被磨头村民推为寨首,民国十一年夏五月二十六日,临汝巨匪王老五率领匪众突至洛宁,窜扰洛河南岸,东王村、西王村、马营、方村、南洞、孙洞、孟村、北村等,攻无不破,人民闻风丧胆。王老五匪众兵临寨下,准备攻打磨头寨,在磨头寨外扎下营盘,发出通牒:限3天,开寨门,奉献财物!不然鸡犬不留!

张鹏举所撰《御灾捍患》功德碑

于是王青云与寨主王清泰召集村人商议后,一致决定守寨。于是王老五率领三千刀客,围攻磨头村,王清云率领民团,王清泰率领村民协力守御磨头寨,东寨、中寨、西寨,三寨相互照应,犄角相望,互为支援,奋勇抗击,一次次击退匪众进攻,王老五伤亡惨重,终于打败王老五匪杆,威名大震。事见洛宁县民团总办、涉县警务长优廪生张鹏举所撰《御灾捍患》功德碑(此碑我在1985年发现,特嘱咐村民妥善保管,2003年尚保存完好。)。磨头寨从此声名远扬,时有谚语云:“孙洞寨,白奶奶,刀客来了门开开;磨头寨,铁打寨,刀客来撞死得快!”这说的就是孙洞寨,实行的是“不抵抗主义”,开门纳匪,引狼入室。磨头村民众上下团结,共同御敌,誓死守寨,与土匪较量,最终取得胜利,为后世人津津乐道,历来为洛宁人所称道,世代传为美谈。

彭继贤,西磨头村人,民国中期曾任国民革命军某部团长;彭继儒,西磨头村人,曾任联保处主任;王俨然,东磨头村人,明德中学毕业,曾任洛宁县警察局局长,洛宁县自卫大队大队长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先驱者,前赴后继,为了新中国成立,为革命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永不磨灭,为后人所铭记。

张兴华,西磨头村人,曾任洛南县委组织干事,1947年11月1日中共洛南县委土改工作队在中山镇(今兴华)遭遇顽敌袭击,张兴华英勇作战,光荣牺牲。洛南县政府为纪念张兴华烈士,将中山镇改名兴华镇。

张世华,西磨头村人,曾任解放军55师164团1营指导员,1948年7月在湖北省襄阳县解放襄阳战斗中光荣牺牲。

淮海战役“特等功臣”、“特等爆破英雄”彭治家

彭治家,西磨头村人,曾任中原军区3纵9旅26团3营8连班长,参加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5日在安徽省宿县解放宿县战斗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被旅党委追认为“特等功臣”、“特等爆破英雄”。他的遗物和英勇事迹展览在江苏省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馆中,供后人缅怀纪念。

赵红西,东磨头村人,曾任洛宁县5区区委委员,1951年为革命光荣牺牲;李三科,西磨头村人,磨头村民兵,1947.10月牺牲于西山底;赵法荣,西磨头村人,磨头村农会主席。1947.11月牺牲于西山底;赵满朝,西磨头村人,磨头村农会会员。1947.12月牺牲于西山底;席呼来,东磨头村人,磨头村农会会员。1947.12月牺牲于西山底。

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彭仲韬

彭仲韬,西磨头村人,先后参加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曾任八路军115师7团政委,抗美援朝时任39军117师志愿军351团政委,117师政治部主任,117师政委,身经百战,屡立战功。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1年晋升大校军衔。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39军政治委员,辽宁省鞍山市市委第一书记、16军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正兵团职等;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撰写有《烽火春秋》回忆录。

彭仲韬回忆录《烽火春秋》

战斗英雄张满朝

张满朝,东磨头村人,早年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身经百战,为民族解放和独立,戎马一生,多有勋劳。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获三等勋章五枚,朝鲜国旗勋章一枚。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杰辈出,勋业卓著。

李瑜如,原名相琳,东磨头村人,历任湖北医科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河南大学医科、河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在中国解剖学方面,贡献卓著。他是河南人体解剖学会创始人,曾任该会理事长。1987年3月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给他颁发荣誉证书,称他:“您献身科技,历五十春秋,贡献殊多,特发此证,以资纪念”。

新乡师院院长李俊甫

李俊甫,名相杰,字俊甫,东磨头村人,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早年赴美留学,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历任河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新乡师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副院长、河南省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理事会顾问、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河南省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任。

张世旺,东磨头村人,河南省平顶山市水文水资源局勘测局工程师,平顶山市湛河区第四届政协委员。1991年获得水利部颁发的“为水利事业勤奋工作25年,为国家作出贡献”的荣誉证书,以及《大禹治水》纪念奖章一枚,1995年平顶山市政府命名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获民革河南省优秀党员称号和有突出贡献的党员称号。该年又被中共河南省委评为经济建设活动中成绩显著的先进个人,并由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颁发“荣誉证书”。1996年又被中共平顶山市委评为双文明先进党员。由中共平顶山市委统战部颁发了荣誉证书。2019年出资两万余元,在磨头村东南旗山东侧修建文昌阁,以昌文运,功德自在人心,世人铭记。

张世庚,名守礼,东磨头村人,河南大学毕业,胆识过人,有侠烈之风,曾任八路军某部连长,后从教于开封;张应科,东磨头村人,曾任河南省焦作市矿务局党委书记;

张宗显,东磨头村人,解放初期曾任底张乡、兴华乡乡长;

张克选,东磨头村人,曾任洛宁县劳动人事局干部股股长;赵腾云,西磨头村人,曾任洛宁县县大队政委、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彭世钦,西磨头村人,曾任国家计量总局副局长,国家计量总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彭中节,西磨头村人,总装备部重庆办事处,正师职干部;彭中制:西磨头村人,驻国营791厂军事代表高级工程师;唐天光:西磨头村人,曾任洛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洛宁县副县长;张世杰:西磨头村人,曾任孟津县常务副县长;张哲:西磨头村人,曾任湖北省航务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全铭:西磨头村人,曾任中国航天工业部航天第二研究院党委书记;彭书成,西磨头村人,郑大中文系毕业,曾任上戈乡党委书记、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洛宁县支行行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司令员彭勃

彭勃,西磨头村人,200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40集团军军长。2012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副司令员;2014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15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司令员;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司令员。

王文周,东磨头村人,解放军某部团职干部;赵满卿,东磨头村人,保送南开大学,历任天津市塘沽新港区委书记;师松林,东磨头村人,历任解放军某部营长,河南汝阳县寇店乡党委书记,县纪委副书记、司法局副局长、老干部局局长等。

(四)磨头村姓氏渊源

东磨头村姓氏渊源

据调查考证,明朝时期东磨头村有李、杨、王、张等家族。由于各个家族家谱大多失传,家族渊源迁徙,大多不可考究。东磨头村各个姓氏和家族大多没有文字记载。

东磨头村现有张、李、王、赵、罗、刘、韦、杨、师、雷、任、席等12个姓氏。东磨头村以张氏家族人口为最多,占全村人口的70%。张氏家族两个支派均有家谱及墓碑、神道碑、墓表等文字记载,来源清楚,历代世系可考,传承脉络,一目了然。东磨头村张氏家族有两个支派:

其一:“进士张家”。系出大门楼张氏后裔。明朝末年,十一世洛西公初迁古村,再迁磨头村中寨,因该族后裔张际庚中过道光壬午恩科进士,故称该支派张氏家族为“进土张家”。后裔张满朝,1945年从军,曾任解放军连长,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为革命功臣;张文献,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统计师专业技术职称,曾在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72工程指挥部)任动控质检部部长等职,正处级。

其二:“兵都张家”。系出德里张氏后裔。因该张氏家族十世张鼎延,明天启壬戌科进士,清初顺治年间,官至兵部右侍郎。故称该支派张氏家族为“兵都张家”。明末张氏家族迁居金门寨。清初张氏有三个支系自金门川金门寨(今陈吴乡新寨村)迁磨头村东疙瘩、中寨、下地居住。后裔张庚申道光癸卯科武举,候选守备;张龙骧著有《畅怀集》;张霨、张三元俱以孝友著称;张世庚(守礼)曾任八路军某部连长;张应科曾任河南省焦作市矿务局党委书记;张世旺,河南省平顶山市水文水资源局勘测局工程师,平顶山市湛河区第四届政协委员等。张宗显,解放初期曾任底张乡、兴华乡乡长;张克选,曾任洛宁县政府劳动人事科科长;张金龙,天津工业大学毕业,研究生学位等。

李氏是明朝后期由西陶峪迁居磨头,在清代中后期本支李氏家道兴隆,人称“好户家”,最鼎盛时期为清道光年间乡绅李振声最有名。后裔李瑜如历任湖北医科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河南大学医科、河南大学医学院教授;李俊甫,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历任河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新乡师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副院长、河南省化学学会理事长。

王氏家族在明朝末年和清朝中期由永宁县城迁至磨头,也是磨头村老户,为王青云,王青太、王青儒、王俨然等绅土为其后裔。

另有人数较少的姓氏:罗氏清末民初由孙洞迁至磨头,也有从杨坡迁来的;师氏是清末年间由寨子迁来的。韦氏、雷氏都是民国年间由外村来的。

解放后,任姓是任长水由兴华乡崇阳迁至磨头落户的;由王阳迁回来的几户为王袁,王建中、王黑兰等;因建故县水库来的移民,为王维基,王明周等都是故县河东王氏后裔。

西磨头村姓氏渊源

明朝时期西磨头村有彭氏、刘氏、张氏等家族在此居住。西磨头村现在有彭、张、刘、席、唐、李、赵、王、任、尚、郑等10多个家族在此居住。以彭、张、刘、席、唐、李等以彭氏、张氏这两个家族成规模,人数较多。还有刘氏、席氏、唐氏、李氏家族各有数十人。赵、王、任、尚、郑等家族户数人数都较少。

彭氏家族约占村总人口的60%,后裔800余人。彭氏家族有两支:

一支为小原彭氏后裔。明洪武22年(1389年)彭氏始祖兄弟四人,四祖德冬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到皮城(疑即河北省南皮县皮城),二世、三世在小原村,四世孙彭光宗居永宁县小原村。明朝中期四世成宗自小原村迁居西磨头村,后裔600余人。后裔彭继贤曾任国民革命军某部团长;彭继儒曾任联保处主任;彭仲韬曾任39军政治委员,辽宁省鞍山市市委第一书记、16军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彭勃历任40集团军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陆军副司令员等。

一支彭凹村彭氏后裔。洪武22年(1389年)彭氏始祖兄弟四人,长祖德春由山西洪洞县迁徙到宜阳县汪汴村,六世祖士寅于明武宗正德年间(约1525年前后)由宜阳县汪汴村迁徙到永宁县彭凹村。十四世祖登仕郎锦文于清朝雍正末年、乾隆初年(约1735年前后)由彭凹村迁居到西磨头村。后裔200余人。后裔彭治家在淮海战役壮烈牺牲,被旅党委追认为“特等功臣”、“特等爆破英雄”;彭世钦曾任国家计量总局副局长,国家计量总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彭中节曾任总装备部重庆办事处,正师职干部;彭中制曾任驻国营791厂军事代表高级工程师等。

西磨头张氏家族相传明朝末年从陕县迁入,后裔300余人。后裔张兴华曾任洛南县委组织干事,张世华曾任解放军55师164团1营指导员,张氏兄弟都在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光荣牺牲;张哲曾任湖北省航务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全铭曾任中国航天工业部航天第二研究院党委书记。

西磨头村还有一支张氏,清朝时从礼村迁居西磨头村,本支为德里张氏大门后裔,人数较少。后裔张世杰曾任孟津县常务副县长。

(五)文化古迹

张氏家庙

磨头村张氏家庙有二:一为“兵部张家”张氏家庙,一为“进士张家”张氏家庙。

张氏家庙:为“兵部张家”张氏家庙,在磨头村中寨北侧,村人称之为“官院子”。张氏家庙坐北向南,有大门一座,面朝东,东厢房、西厢房、正殿各三间。清代光绪年间,“兵部张家”张氏后裔购买李家老宅,改建修缮后,作为张氏家庙。民国时期为底张区(乡)公所及局子所在地。抗战时期,1938年底为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所在地。1938年中共洛宁中心县委、洛宁地委,1945年洛南抗日办事处及1948年洛南县政府所在地均设在这里。解放后,土改时,被磨头村农会分为村民居住。

“兵部张家”张氏家庙

“兵部张家”张氏家庙大门

“兵部张家”张氏家庙

张氏家庙:为“进士张家”张氏家庙,在磨头村中寨北侧。张氏家庙坐西向东,有五间房舍、有院墙、大门。清代光绪年间,“进士张家”张氏后裔修建,作为张氏家庙。解放后,张氏家庙分为村民住宅。

明唐山县知县张讲墓

唐山县知县张讲墓

唐山县知县张讲墓,在磨头村东张氏祖茔。张讲,明泰昌岁贡,授官北直隶唐山县知县,多惠政,崇祯十二年卒,葬此立茔。

唐山县知县张讲墓碑阴

明崇祯十五年岁次壬午十二月初七日树碑于墓前。张讲墓碑文由赐进士第、征仕郎、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前兵科都给事中张鼎延撰文,光禄寺署丞张诰撰额,京卫经历张诏书丹。现存残碑为清乾隆五十七年重刻。后裔十余世葬此,称“张家大坟”。清道光癸卯科武举张庚申墓也在“张家大坟”内。

清进士张际庚墓:

进士张际庚墓,在磨头村南茔。张际庚,清道光壬午恩科进士,候铨知县。

赐进士出身候铨知县张老夫子神道碑

赐进士出身候铨知县张老夫子神道碑

赐进士出身候铨知县张老夫子神道碑

赐进士出身候铨知县张老夫子神道碑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磨头村东南四里许旗山东侧(背后),有亭有碑。2019年5月岁在己亥孟夏,磨头村“兵部张家”张氏二十世孙张世旺(号旭阳)修建,以昌文运。

其碑阳为:“文光普照”,“高阁端严沐九天雨露,崇台镇肃瞻万象光辉。”

念兹在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录张氏先哲横渠先生张载遗训,洛宁德里张族仲文公廿代传人张旭阳书辞。

岁在己亥孟夏下浣立石。

碑阴为洛宁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徐文治撰写碑文。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关学派的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叔父旭阳公引用张氏先贤张载这四句亘古不衰的家训,对后世影响久远,意在告诫磨头村人及张氏后裔,重视教育,培养人才,重德育才,让后人立志高远,传承忠孝家风,报效祖国,为国增光,为后世子孙造福。

磨头村庙宇

东磨头村有:老君庙、火神庙、牛王庙、山神庙四座古庙。老君庙,建筑雄伟,每年二月十五有庙会,庙会期间,请有戏班,唱戏三天,以此助兴。

西磨头村有龙王庙、关帝庙、奶奶庙三座,其中奶奶庙规模较大,建筑宏伟,有正殿、卷棚。每年春季有庙会,庙会期间,请有戏班,唱戏三天,热闹非凡。

抗日战争时期,磨头村为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所在地,校址就设在东磨头村“兵部张家”张氏家庙。

抗日战争时期,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设在东磨头村“兵部张家”张氏家庙。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已成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1938年当时党组织以洛宁县中为阵地开展的轰轰烈烈抗日教国活动,被洛宁县长陈典谟为首的国民党县政府所解散,抗日教亡工作转入了农村。

《洛宁县志 大事记》记载:“1938年10月,中共豫西特委在三乡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洛宁中心县委,辖洛宁、宜阳、新安、渑池4县。韩达生任书记,邵文杰、曲乃生、贺崇升、张剑石任委员。12月洛宁中心县委改为洛宁地委。”

《洛宁县志 大事记》记载:“1938年11月,中共党组织在磨头村筹建私立现代中学分校。”

1938年11月,中共洛宁地委通过王子珍与开封现代中学校长张了且的关系,在洛宁西南东磨头村(当时叫磨头镇)成立了豫西第一所“抗日救国中学”,即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王子珍为校长,原洛宁县中多数的教师还在这里任教,如张守礼(东磨头村人,河南大学毕业。)、韩达生、曲乃生、贺崇升、周运升等。他们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实际是地下党员,利用教学期间,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及救国方针,在农村积极开展工作。当时,李俊甫博士(东磨头人)也从开封回来,洛阳八中校长周筱沛住在李俊甫家,也都在现代中学教课。

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办公地点在东磨头村张家家庙内,当时叫官院子,就是现在张延卿家住宅。学生们教室在东磨头村老君庙的卷棚下和戏楼上(现在张孝武、张治民院内),学校虽然简陋,但学生很快就招收了一百多名,现代中学洛宁分校的学生大部分还是原县中被开除的学生,如彭超千(彭仲韬)、王宏博、马鸿杰、张学礼、曲鸣亚、贾景堂、张世杰(张希周)等,还有许多四面八方的青年学生也都慕名而来,如良泉沟的杜永胜(杜兴中),王阳刘剑英,曲阳村曲书凡曲大偶,中高村李洪潮、李富中,本村的刘生辉、张满周、王心铭、张守府、彭世钦、张希周等。

1939年1月的,国民党县长陈典漠带领洛宁县政警队长张志英等数十人来到磨头镇,下令现代中学分校停办,在国民党当局的蓄意破坏下,现代中学分校被迫停办。

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这座抗日中学虽说它只存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但她播下的红色火种却如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当地群众的抗日激情普遍高涨,学生中不少人纷纷向党组织靠拢,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

这座抗日中学培养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洛宁党组织的骨干力量,许多都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中坚力量,有的还成为八路军、解放军优秀将领,如西磨头彭仲韬曾任八路军115师7团政委,117师政委39军政治委员,16军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西磨头彭世钦曾任国家计量总局副局长、国家计量总局机关党委副书记;西磨头张世杰曾任孟津县县长;庙沟马子明曾任洛宁县委书记、鹤壁市市长;良泉沟杜永胜(杜兴中)曾任总后勤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副院长;王阳刘剑英(刘荣亚)曾任西安市57654部队副政委;东磨头王文周曾任解放军某部团职干部;中高村李洪潮曾任湖北省黄石市武装部政委;缝衣口李仁民曾任河南省地质局副局长;曲阳曲书城曾任洛南县县长、杞县县长、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处处长、中央司法部教育司负责人;东王村贾景堂曾任洛宁县副县长等一大批革命骨干精英,他们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洛宁中心县委和洛宁地委所在地就设在磨头村中寨“兵部张家”张氏家庙。

1938年底中共洛宁中心县委,后为洛宁地委,1945年洛南抗日办事处(即洛南县政府),1948年洛南县政府也都设在磨头村中寨“兵部张家”张氏家庙。

《洛宁县志 大事记》记载:“1938年10月,中共豫西特委在三乡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洛宁中心县委,辖洛宁、宜阳、新安、渑池4县。韩达生任书记,邵文杰、曲乃生、贺崇升、张剑石任委员。12月洛宁中心县委改为洛宁地委。”

《洛宁县志 大事记》记载:“1938年11月,中共党组织在磨头村筹建私立现代中学分校。”

1938年底洛宁地下党组织在磨头村建立磨头党支部,有两个党支部小组,负责人一为彭仲韬,一为彭世钦,都是地下活动,单线联系,秘密发展党员,开展活动。

1938年12月洛宁中心县委改为洛宁地委,辖洛宁、宜阳、新安、渑池四个县,韩达生任书记,邵文杰、曲乃生、贺崇升分别任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部长,张剑石为委员。

1938 年底,中共洛宁党组织完全转入农村工作,洛宁地委驻扎在东磨头村(当时叫磨头镇)张氏家庙,即张家官院子。中共洛宁党组织以“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为阵地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中共洛宁党组织一面在学生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一面到农村去发动农民搞“减租减息”,反压迫、反贪污斗争。由韩达生主持在磨头召开了一次“洛宁地委磨头会议”,会议决定建立长水、底张、西王村、城村、上窑五个区委;又派二十多名先进青年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学习和工作,并派彭超千(彭仲韬)、孙俊声、孙宇洁、王国保等二十多名党员到孙殿英的冀察游击队司令部军政干部教导大队学习。这段时间,洛宁地委一直在这一带农村开辟工作。

《洛宁县志 大事记》记载:“1939年4月中共党组织在曲阳村开会建立新的洛宁县委,马子明任书记,新设底张、磨头、张凹、西王村、长水、王范、城村、上戈8个区分委。”

1939年4月磨头村为磨头区分委所在地。

在解放战争时期,洛南抗日办事处和洛南县政府所在地就设在磨头村中寨“兵部张家”张氏家庙。

1945年洛南抗日办事处(即洛南县政府)及1948年洛南县政府就驻扎在磨头村。

1948年6月洛南县独立大队在洛河北一带遭到国民党县大队支队长王化中武装的袭击。洛南县县长曲书城就是在磨头村谋划指挥小街战斗。曲书城派出一连武装渡过洛河,消灭了国民党洛宁县政府的县大队支队长王化中的武装力量,支队长王化中被打死,打死匪徒数十人,全部缴获了他们的武器装备,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洛宁县长王子民的嚣张气焰,王子民狼狈而逃。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