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之路上,不仅是斑驳阳光铺就的林荫小道,也可能是一群无知无畏的少年困兽们在发泄着自己对于世界的叛逆,当那些不可控的情绪和错误的认知混杂在一起时,青春就会展现残忍的一面,比如,校园霸凌。
正如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的导演曾国祥所说,少年们在学业压力、感情的懵懂之外,其实另有苦难。
当孩子成长到中学阶段,他们的自我开始觉醒,试图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和意义,这时候,他们容易无限地放大自我,把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而对于他人完全没有同情心、同理心,很多少年开始把自己的生长过程中压抑感、挫败感甚至优越感宣泄在别人身上,以确认自己的真实存在。
有些发育较早的学生像是乱撞的公牛一样,寻找着那些弱小的同学,用形体上的优势证明自己的强大。还有的校园欺凌则是对人格的侮辱,比如《少年的你》中,胡小蝶的遭遇;还有的欺凌则是言语的攻击,揪住某位同学的弱点不放,进行持续的嘲笑,并对其进行孤立,无论是哪种欺凌,都会对于被欺凌的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
电影《少年的你》中,三个女孩组成的小团伙就已经具备足够的杀伤力,令同学胡小蝶跳楼,令周冬雨饰演的陈念痛苦不堪,改变了整个人生的轨迹。
当被欺凌的孩子向家长或者学校求助的时候,给予他们第一时间的回应非常重要,不要吝啬自己的感情,不要有冷漠、敷衍、以及“为什么是你”的疑问,这样会带给孩子二次伤害,会令他们封闭住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绝望。
很多孩子都不会在第一次被欺凌时就立刻求助,他们也在忍耐,在权衡、在与被欺凌者斗智斗勇,当他们觉得自己实在无力去支撑这一切的时候,才会向家长和学校吐露内心的无助。
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无条件地去相信他、支持他,倾听他的诉说,他所期待的其实就是迷茫之中一种支撑的力量,让他觉得不再孤独和害怕,让他不再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是否不够好,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更不要去“走程序”,寻求所谓的客观,两边的说法固然重要,但此时,是站在你面前的那个孩子在袒露自己的脆弱,先给予他最渴望的温暖不可以吗?甚至有老师和家长把法律的那一套所谓的“证据”搬出来,连警方都不一定能搞定的“取证”,孩子又怎么有能力做到?
况且,被欺负的孩子往往是单纯、老实,缺乏攻击力;而那些欺凌者有可能更擅长伪装和狡辩,像《少年的你》中的魏莱一样,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学习还很好。如果双方对证的话,反而是欺凌者会占有优势。
有的家长当然也心疼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但是,方式却完全不对,他们责怪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没有打回去、为什么没有骂回去,为什么没有比欺凌者更强势,这是对于被欺凌的孩子的另一种苛责,这些孩子被欺凌难道是因为他们不够恶毒?这时候,欺凌者的生存原则反而应该受到鼓励吗?况且,“以暴制暴”并不能真的终结这一切,“复仇”的结果,可能是被欺凌者出了一口恶气,但是却付出高昂的代价。
《少年的你》上映后,周冬雨的好友马思纯曾力挺这部电影,马思纯之前也曾披露了自己中学六年被另一个女同学骚扰,自己喝的可乐瓶里会被兑上墩布水,自己跑步时会被叫马胖子,马思纯选择的是忍耐,忍了六年,想要报复的时候,她的妈妈说:“你过的比她强,就是最好的复仇。”
可以说,马思纯是幸运的,她的命运没有受到影响,她迎来了自己的绽放,然而,万一有的孩子无法忍耐住六年会怎样?万一机缘巧合之下,出现了更大的伤害会怎样?《少年的你》中的陈念意志何等坚定,唯一的动力就是刻苦学习,只要熬过一个月,考上大学,从此远离这片是非之地与是非之人,然而,欺凌者依然没有放过她。
可见,忍耐绝不是办法,他们就像噩梦一样粘附在被欺凌者的身上,不寻求公正的解决方式去断开,被欺凌者根本难以摆脱。
《少年的你》的可贵之处在于,唤起了整个社会对于那些欺凌者的愤怒,这才是一个社会正常的反应,欺凌者才是应该遭受谴责的人,他们才是那个犯了错误的人,然而,在冷漠现实之中,在适者生存的社会之中,他们却成为了逍遥之人,给别人制造痛苦,而自己毫无悔改。
有一个叫黄路佳的男孩(化名,请勿对号入座),会恶作剧一样堵着同学让叫爸爸、叫爷爷,说话的时候脏字连篇,称呼同学也是“孙子”之类,但是,他就像《少年的你》中的魏莱,是个学习成绩很好,表面看着很乖,因而很有人缘,他去恶作剧别人的原因就是“我比你优秀”,这种观点何等荒谬,然而,在校园中,这也是一个合理的逻辑。
被堵的同学厌恶至极,但是更多的人则是旁观这一幕幕的闹剧,旁观者的每一次嬉笑也同样造成了被堵同学的心理不适,这种言语上的不尊重,也许很难提升到欺凌的级别,而且作为一名高中生,如果以此来寻求老师的帮助,又会让人觉得“小题大做”。
然而,在看了《少年的你》之后,如果更多地从被欺凌者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小恶”也同样具有伤害力,也许有的人觉得黄路佳只是男孩的嘴欠,不理就是了,但是,如果一天天被堵的是自己,一天天被人看戏一样被逼着叫“爸爸”的是自己,又会怎样?
感同身受很重要,伤害就是伤害,并不分大与小。看《少年的你》之前,觉得很多事情应该大事化小,看了《少年的你》之后,却觉得必须分毫不让、不能姑息。
而且,欺凌者之所以气焰嚣张,正是因为他们拥有帮凶——所有冷漠者、附和者、胆怯者都成为了助阵者 ,而维护正义者却会成为继续被欺凌的少数派,陷入麻烦之中。
《少年的你》中,魏莱的霸凌组合只有三个人,他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恐惧或者残缺的,在胡小蝶或者陈念被欺负的时候,哪怕班上有三个人挺身而出,及时制止,那么,欺凌者也会有一种危机感、挫败感,事情可能会完全地扭转。
《少年的你》中,陈念的保护者是混混小北,这也是这部影片值得深思的地方,到底谁才能保护我们的孩子?
《少年的你》带动了社会舆论,当所有人对于校园欺凌甚至校园恶作剧及时说“不”的时候,才会减少悲剧的发生。
中国人虽有“以德报怨”的古训,但事实证明,被欺凌的孩子无论怎样地努力,都阻止不了人性之恶,这是太艰涩的难题,不该让孩子来独自面对。羞于对人、羞于启口的不应该是被欺凌者,而是这些心理扭曲、丑恶的欺凌者,他们应该得到舆论的摒弃和足够的惩戒,否则,长大以后也会成为这个社会的毒瘤。
《少年的你》热映之时,大连14岁的男孩强奸杀害10岁女童的消息也引发了热议,这个男孩作为施暴者因为年龄免于法律制裁,而且他本人和其家庭都无歉疚悔恨之意,他们对于别人的生命和与之维系的家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他本人可以那么残忍地杀害女孩,却无力承担责任?这是何等悲哀之事。
这则新闻与《少年的你》一样,拷问的是社会的保护与惩罚体系,对于那些伤害别人的人,应该要求他们去担负所有的后果。如果校园中间有一个耻辱柱的话,那么绑缚在上面的,应该是欺凌者,他们才应该去忏悔、去补救、去哭号、去颤栗。
曾经有一个单纯、天真的孩子跟我倾诉他在学校被孤立,而我的第一反应是“你应该……”但是现在,我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恰恰是那些欺凌者才“应该”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歉意和羞耻。
对于那些欺凌者不必犹豫、不必留有颜面,他们存于人性中的丑恶本来就与旁人无关,旁人的优秀或平庸,都不是他们欺负的借口。
所以,对于那些因校园欺凌而过得不愉快的孩子,我觉得每个人都欠他们一声“对不起”,为了所有的忽视、冷漠、敷衍和不坚定,希望他们在了解了这些之后,能够变得坚强和自信,因为,有错的并不是他们。
生存的复杂,让很多人忘记了自己正义的一面,变得懦弱和逃避,而《少年的你》的出现恰恰说明了,人们在试图变得勇敢,驱逐那些校园和人心的黑暗。
如果最终所有的人都未能帮助到你,我由衷地希望你不要沉沦,而是能够以马思纯的方式“复仇”——人生有很多场战役,当你比那些欺凌者更为优秀的时候,你就真的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