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向左滑动
1994年以来,他用自己的无微不至,为无依无靠的麻风病患者撑起一个温暖的家。30年来,他往返麻风村的路程超过了25万公里。10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用一颗滚烫的心抚慰着麻风病患者,为老人们点亮生命的希望。
他,就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麻风村负责人王胜林。民政部最高荣誉“孺子牛奖”获得者——王胜林。
王胜林在京领奖
66年 三代人爱心接力
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的群山深处,有一个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深居大山深处的麻风村。当时,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防控手段不佳,流行于全国的麻风病成了难治之症。为了将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最初的70多名病患被送到了三合街道的大山之中。
“大家都怕传染,政府想找人来管理却没人愿意。”离麻风村不远的排偷村村民李正香记忆犹新。
由于麻风病导致人体外在器官扭曲、变形,让人闻之胆寒,避之不及。面对麻风村无人管问的现状,1958年,30多岁的王玉春抛弃世俗眼光、抵住身边亲戚朋友的歧视和压力,自告奋勇站出来承担照顾麻风村病人的工作。
王胜林将物资送往麻风村
家人、村民纷纷劝王玉春不要去麻风村,免得被传染。“如果我被感染,我就住在那,你们不用管我。”王玉春用自己的坚定安抚家人。
日久生情,爷爷把麻风村的人当成了家人,5岁的时候,王胜林就开始跟随爷爷进入麻风村,去了多次以后,他也对麻风病人产生了情感,并与麻风村结下了情缘。但与此同时,村里的小孩不再跟王胜林玩了,小伙伴都开始叫他“小麻风”。
王胜林和老人一起生活
每次进城购买物资,王玉春先是从排偷村步行约两小时,再搭马车前往县城购买大米、食盐、煤油等生活物资,回到家刨上几口饭,背上麻袋继续徒步赶路,到麻风村已是傍晚时分。不论严寒酷暑,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
王玉春一走就是三十多个年头,从年轻小伙变成蹒跚老人。爷爷王玉春去世后,没有人来接替,儿子王开国就主动承担了照顾麻风病人的责任。由于山路崎岖难行,两匹马相继成为了父亲王开国的伙伴,陪着他走进麻风村10多年。但过度繁重工作让他染上了肺结核,弥留之际,却一再叮嘱王胜林:一定要继续照顾好麻风村的老人们!
为老人扛柴
1994年,年仅15岁的王胜林,用稚嫩的双肩继续挑起照顾麻风村老人的重担。他把麻风村当成自己的另外一个家,把村里的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爱心投入麻风村。
30年 献出无悔青春
王胜林家居住的排偷村是一个苗族聚居村寨,地处偏远,信息不畅,以前,只要说到麻风病,大伙谈麻色变。王家三代,在村里被别人称为“大麻”“二麻”“三麻”,爷爷王玉春、父亲王开国在村里面吃酒席,别人都不愿意跟他们坐一桌,他们成了村里的孤独者。
“路过他家门口都怕被传染,王胜林家人一出现,大家就都跑了,没有小孩愿意跟他玩。”村民王胜标回忆着小时候的情形。
“听母亲说,我一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母亲特别着急,联系父亲让他赶快回来送我去医院,父亲说一会就回来,让母亲先送我去医院,可是在医院呆了一晚上,父亲还是没有出现。”儿子王贵明在一篇名为《我心目中的父亲》的作文中写到。作文里,儿子王贵明对父亲充满了抱怨。
长期奔走于麻风村送物资,年复一年照顾麻风村老人,让王胜林无暇照顾到家庭。不能给自己妻儿一个安稳幸福的家庭是王胜林心中永远的内疚。
为老人发放春节物资
“别的小朋友上学都有父亲接送,而我的父亲经常不在家,更没有接送过我,所以我感觉他不是个好父亲。”王胜林的儿子王贵明曾经这样评价父亲。
“我不敢让他的同学看到我,我怕他被孤立。”说这话时,内向的王胜林深深埋下了头。王贵明永远不知道父亲刻意保持的距离是对他最大的保护和最深的爱。
看到老人居住的房屋年久失修,四处漏风漏雨,他从每月仅1000元的补贴中挤出钱来购买材料,人背马驮把材料运到大山里,叫上自家亲戚来帮忙修理。看到村里老人们用水不方便,他自己动手为村里接通了自来水,让老人们喝上甘甜的山泉。
王胜林为麻风村寻找水源
在王胜林和民政部门的不断努力下,近年来麻风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老人们用上了电,看上了电视,住进了瓦房,用上了手机。为照顾麻风村的老人们,王胜林无怨无悔献出自己的青春。
前些年,排偷村有许多青年纷纷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回家买上了小轿车,有人盖起了新房子。看着村里的变化,妻子吴光云有时候会对王胜林发发脾气:“你看看你,别人现在都开上轿车了,你还在这里窝着,出去打工都比干这个强。”
“老人们都是我的亲人,我不去他们怎么继续生活下去。”面对妻子的抱怨,王胜林耐心开导。妻子渐渐地由开始的不理解,变为支持。
王胜林给老人维修房子
30年来,帮王胜林运物资去麻风村的马换了3匹,摔死了1匹,自己受伤20多次,但他从来不告诉别人。除了领取必要的经费和物资,王胜林几乎不会出现在民政局里,他的办公地点就是麻风村。
“一两百,两三百,他都自己掏,对待麻风村的老人像自己家老人一样。”三都县社会救助中心主任李克林说。
坚守 一生只干一件事
麻风村从“鼎盛”时期的105名病患者,到目前为止仅剩下2位年事已高的康复老人,王胜林祖孙三代几十年来,送走一批批老人,他们把麻风村老人当成自己的家人,披麻戴孝地为过世的老人送终,义无反顾的给老人家一般的温暖。
2011年,麻风村“村民”莫让兰的哥哥去世,王胜林为其送终。为这事莫让兰依然感激不尽,她说1958年就进村的俩兄妹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人为他们披麻戴孝。“如果没有他来照顾,我也早不在了。” 麻风村老人莫让兰流着泪水说。
后来,王胜林又送走了莫让兰老人。
受伤的王胜林送妻子吴光云出门,给麻风村送物资
2021年10月26日下午4点左右,王胜林到一瀑布点勘察麻风村水力发电,攀爬中,由于瀑布湿滑,他不慎从20多米高的悬崖上摔下去,造成头部、手部、腰部、腿部等多处严重骨折。此后,王胜林的身体内被植入了10根钢钉。11月30日,出院才四天的王胜林接到消息,麻风村里一直病重不起的张德雨老人去世了。他坚持要去送老人最后一程。抵不过他的倔强,家人找了台农用车把他送到距离麻风村最近的山脚。他拄着双拐,沿着山路一瘸一拐地去给老人操办后事。
漫长的山路上,小儿子在吴光云背上睡着了
在王胜林无法入村送物资的半年时间里,妻子吴光云开始背着十个月大的小女儿往返麻风村,代替王胜林给麻风村送粮,为老人们洗衣煮饭。
80年代以后,麻风病早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可防可治,没有患者再往麻风村送。但是,住在麻风村的人与外界隔离了数十年,他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除了极少部分治愈后回到原籍生活,更多的是在麻风村走完人生。目前麻风村只剩下2位年龄80岁以上的老人,王胜林每天早出晚归到麻风村照顾他们的生活。
王胜林杵着拐杖向大家讲述一家三代人照顾麻风村的事
“我会一如既往照顾好他们,直到送走村里的最后一位老人。”坚守这样的信念,王胜林年复一年继续行走在山间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