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陆地是坦克的战场,二战刚刚爆发时连德国的装甲力量也并不是很强,几个主流大国手中基本都是各种轻型坦克,或者并不实用的坦克型号,真正具备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型号和数量都很少。这种情况在英国也存在,甚至是整个二战中大部分时候英国都缺乏合适的坦克,不得不依靠美国的援助。
彗星巡洋坦克
就在二战爆发的时候,英国已经明显感受到手中的巡洋坦克无法适应战场,甚至是玛蒂尔达步兵坦克也不过是防御够用而火力、机动不足。随着德军坦克装甲越来越强,英军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手中的2磅反坦克炮无法有效击穿,而更大口径的6磅炮也能力有限。
幸好英国在火炮的研发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在1942年制造完成著名的17磅炮,这种76.2毫米口径的火炮别看炮弹不重,但是穿甲能力却是一流的,是二战中期为数不多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击穿德军“虎”式重型坦克装甲的火炮。有了这样的撒手锏,英军当然希望能够将它普及开来,最好是在坦克上安装,以便于机动灵活的随时满足战斗需要。
17磅炮开火时的场景
过17磅炮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为了在如此小的口径上实现炮弹高初速,火炮的膛压很大,火炮沉重,全重达3吨;而且火炮后座行程很长,一般小尺寸的炮塔是无法将他装下的。甚至是当时英军普遍装备的布伦机枪车也无法有效的拖曳。
心急如焚的英军逐一查看了一遍自家的坦克,首先就是二战初期的坦克,如“十字军”、A13“盟约者”巡洋坦克,或者是“玛蒂尔达”、“丘吉尔”步兵坦克,这些坦克都无法安装巨大的17磅炮,1943年出现的“克伦威尔”巡洋坦克尺寸更大、承载能力更强,经过考虑也被认为不太合适。
难堪大用的玛蒂尔达步兵坦克
心急如焚的英国用“瓦伦丁”步兵坦克底盘,经过加强后制成了“弓箭手”坦克歼击车,这种装备只不过是预防万一,连高层也明白这不过是一个权宜之计,生产了650辆就放弃了,并一直作为二线部队装备。另一种是“挑战者”巡洋坦克,也有称它为坦克歼击车的,在生产了约200辆之后也被放弃。
真正具有实用性的是以美国M4“谢尔曼”中型坦克改进而来的“萤火虫”坦克。1943年,英国人发现M4具备较大的改进空间,于是在稍微修改了炮架,以及重新铸造了炮塔之后,再对火炮闭锁机构稍加调整,这样就完成了“萤火虫”的改装。
弓箭手坦克歼击车
尽管“萤火虫”装上这门重炮之后也存在头重脚轻的隐患,并且装甲防护一般,机动性则略有降低,但至少解决了17磅炮的机动问题,至少操作适当就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波卡基村一战中,英军就是依靠“萤火虫”和布置在村子里的6磅炮,成功地阻止了德军的反攻,并击毁多辆“虎”式。
有了“萤火虫”之后,英国人并不满意,毕竟堂堂大英帝国居然连一款合格的坦克都造不出来,对比一下东线战场上,坦克炮口径已经有了85mm、100mm、122mm甚至是152mm,17磅炮再重也重不过152mm口径火炮。
SU152自行火炮
无奈之下的英国人决定制造一款阉割版本的17磅炮,将穿甲能力稍微降低一点要求,这样兴许就能成功。同样是1943年,阿姆斯特朗公司开始了阉割版17磅炮的研制工作,同时里兰汽车公司也开始研制尺寸更大的坦克底盘。
1944年,“彗星”巡洋坦克研制成功,它安装的是HV75型高初速炮,穿甲能力从17磅炮500米距离上最大击穿30°140毫米均质钢装甲,降低到109毫米均质钢装甲。好歹依然具备够强的穿透力,在正常交战距离上还是有机会击穿“虎”式前装甲。
彗星巡洋坦克
真正让英国人满意的是在二战末期研制成功的“百夫长”坦克,这种原本被定型为重型坦克的装备,借鉴了许多“彗星”坦克的成功经验,在保持坦克机动性的同时,将17磅炮完整的装上坦克炮塔,并且正面装甲也采用了倾斜布置,能够抵御“虎”式88毫米炮的打击。
正在吊运的百夫长坦克
可惜的是“百夫长”出现得太晚了,作为一款集大成的经典制作,在二战那个百万大军共进退的时代,只是在战场上跑了几次长途德国就投降了。
整个二战中,英国都一直维持了完整的坦克工业体系,并且持续不断的进行着各种坦克方案的研究,然而真正制约创造力的是英国呆板的坦克思维,“丘吉尔”步兵坦克作为一款二战中出生的坦克,身上却散发着众多的古老气息,明明顶着重型坦克的帽子,却连一门76.2毫米炮都扛不动。
英国率先制造出菱形坦克
到二战中后期,固执的英国人在自己巡洋、步兵坦克的思维上吃了太多的亏,最终不得不承认轻、中、重的坦克思路,并且在“克伦威尔”巡洋坦克之后逐步向这一思路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