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看过高帧版《双子杀手》的影迷,不足以谈论电影艺术的未来

2019-10-23     大米有文化

不瞒大家说,《双子杀手》上映的第一时间,我就在凌晨花了大价钱看了Cinity影厅首映场。虽然票价很贵,但体验堪称惊艳!

我们知道,关于《双子杀手》的讨论焦点,一直集中在要故事性还是要技术上。但对于一项人类从未涉及到的新技术革新,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选择题。

不看高帧版《双子杀手》,是没有资格评价这部电影的,因为你显然根本体会不到,它能带给你怎样的观影体验。

以我个人感受来说,《双子杀手》绝对是值得你花钱去一趟Cinity影厅,不仅能在电影院给自己洗洗眼,或许也能够顺带见证下一个电影新世界的开启。

不论是运镜、打光还是机位,电影的每个镜头都在观众最舒适的角度,尤其在衔接和转折处,李安会用摄影师一般的镜头语言安抚甚至宽慰观众的心灵。

布达佩斯绚烂的晚霞,柔和鲜艳建筑下飞起的鸽子,大海上游艇划出的痕迹……一部动作片,你能在安静的片刻,静享纪录片一般的美。

由于3D+120帧+数字造人三项高规格技术的加持,《双子杀手》几乎重新定义了“动作”这个词。

关于电影的一切:角色、景框、表演、场景、服化道……似乎都在这个无比清晰的世界里被重新定义。

不夸张得说,《双子杀手》让动作电影从此变得鲜活起来。24帧率下的动作电影,不论是《谍影重重》还是《速度与激情》系列,在高速的动作场景中,人物都是模糊的。

尤其是高速追车和战斗场景,你无法清晰地捕捉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无法清楚得看到远景和近景,甚至有些打斗也让观众感觉“眼晕”。

但《双子杀手》不同,摄像机360度围着摩托车,加深了空间感,帧率提高,不在需要低速率下拍摄高速镜头,甚至人脸上的皱纹都看得清了。

不仅仅如此,《双子杀手》带来的,还有极致的真实。相信看过电影的朋友,对故事开场亨利的射杀记忆犹新。

在24帧的电影里,子弹出枪的动态和射击效果,是需要特效做出来的,不然根本无法捕捉。

但在《双子杀手》中,子弹射入高速行驶列车的玻璃瞬间,我们可以很清楚得捕捉到子弹射入、玻璃花溅起的物理动势,第一次体验高帧摄影带来的震撼。

当然,还有故事最后加特林机枪扫射的片段,

这个慢镜中,能清晰得看到货架上货物被打碎,薯片和膨化食品爆开,各种碎片倾泻而下。

它带来的沉浸感也随之加深,对热武器的恐惧和对反派的情感奔涌也随之而来。虽然很多观众对电影抱有“技术无用”的观点,但无疑,技术是可以改变电影的。

24帧的电影,我们看了一百年,而我也清楚地知道,李安选择用这种技术拍摄《双子杀手》的时候,是知道后果的。因为他要挑战的,是人类百年来的审美和观影习惯,要改变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固有认知。

在我眼中,李安依旧是那个拿着小金人吃汉堡的样子,他一直都没变。

就像他自己所说:“推动电影技术,我觉得我的使命感,有些事情,非做不可”。

你赞叹过他《卧虎藏龙》的浪漫,体验过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奇幻,就能理解他《双子杀手》所带来的惊艳了。

不止视觉,这部电影的主题,依旧能让我们看到新技术包裹下,那个并未改变的李安。

《双子杀手》本质上探讨的,还是父子亲情关系。

年轻版和年老版史皇看似是克隆人和本体,实质上的亲缘依旧是父子。

不仅如此,《双子杀手》的主题中还融入了自我压抑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冲突和抗争,用一面镜子来展示,也是李安独有的思辨色彩。

终究而言,这是一个与“过去的自己”交流的过程,我相信每个人到了51岁面对二十多岁的懵懂自己,总有想让他别走错误老路的冲动。

对过去青涩的自己进行教诲,把老年的自己当成一个严格又慈祥的父亲,加上高帧率、3D和最先进的数字造人技术,让我们身临其境。

或许我们暂时不能理解《双子杀手》的先锋性和前瞻性,但我们要有等待的耐心和往里窥探的好奇,

因为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李安探索电影技术边界的努力,

更有未来电影世界的样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eM5-m0BMH2_cNUgh4q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