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史诗

2024-06-25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杨丽娟

90年前,中华民族伟大的英雄史诗——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40年前,一个平均年龄73岁半的美国“老年团”,全程自费,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线,历时74天,完成了自己的长征。

第二年,“老年团”的所见所闻凝成一本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以下简称《长征》)面世,感动世界。其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自称“好事之徒”,曾被苏联禁止入境,惹得五角大楼雷霆万钧,偏偏对长征念念不忘,惦记了足足40多年,终于戴着心脏起搏器完成夙愿。

1937年,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只用了一个章节书写长征,他意犹未尽,“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索尔兹伯里完成了好友的心愿,他不仅重现了举世无双的长征史诗,还看到了新长征路上中国的开放、包容与自信。

在江西于都的毛泽东故居前,谢伟思为索尔兹伯里拍照,寓意起步重走长征路。

回到北京,索尔兹伯里向杨尚昆(右)和黄华(左)谈重走长征路的感受。

一些地方此前从未对外国人开放过,索尔兹伯里的出现引来老百姓围观。

到达吴起镇时,索尔兹伯里与秦兴汉拿起红军用过的钢刀,合影留念。

索尔兹伯里心脏病愈后,与夫人一起跨过泸定桥。

过草地前,张援远(中)和地方陪同人员穿上军大衣,准备应付天气突变。

当年帮助红军巧渡金沙江的老船工张朝满,为索尔兹伯里讲述了很多历史细节。

图为徒步去金沙江皎平渡的路上,此行后,索尔兹伯里突发心脏病。

“长征小组”在会宁县会师门合影

“好事之徒”的“麦加圣境”

“40年前的今天,我们正在过草地。早晨出发时太阳炽热,没一会儿狂风大作,雨雪来袭,瞬息之间,太阳又钻出来,然后又是雨雪交加……染白的草地一直铺到天边……”见到张援远的那天,他对1984年的“长征路”记忆犹新,点滴细节信手拈来。

张援远曾任中国驻新西兰和比利时大使,1984年,他还是外交部翻译室的一名普通译员。工作多年,陪同外宾担任翻译是家常便饭,唯独这一次,让他终生难忘。因为他陪同的是一个美国老年团,三名团员平均年龄73岁半——正好是他如今的年龄,他们要重走长征路。

老年团的核心人物是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时年76岁。张援远看得很清楚,他的右胸前有一个微微突出的方块,那是早年的心脏起搏器。他还记得,索尔兹伯里每天要吞下一茶杯药片,至少有三四十粒。“这个老头儿真是拼了老命来长征。”

最初接到任务时,张援远并不知道,索尔兹伯里把中国称为“儿时及今心中之麦加圣境”。在他心中,中国已存放了半个多世纪。

七八岁时,母亲牵着索尔兹伯里的小手,一次次走进一家中国人开的铺子。铺子窗户上的黑色汉字,店铺里鲜红欲滴的荔枝,一串串的蒜头辫子,还有茶叶、檀香弥漫的气味,在幼小男孩的心灵中,刻下了一个迥然不同的遥远国度。一个神秘、浪漫、令人激动的去处,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他想“我定要去看看”。

1929年圣诞前夕,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学生索尔兹伯里毕业在即,写信给纽约的姨妈:“我已经大致决定要到中国或日本去找工作。”他的“中国梦”不是信口胡说,而是有备而来。在实习的一家报社,索尔兹伯里得知,有一位在东方办报的前辈,每年都回到明尼苏达,为他的报纸挑选大学毕业生。一位同事已经答应帮他引荐,21岁的青年高兴得如同登上了九重天。可是,第二年,翘首以盼的前辈没有归来,经济大萧条耽搁了他的回程。

祸不单行,主编校报的索尔兹伯里因触犯校方,惨遭开除。大学肄业赶上大萧条,“就业难”的压力骤然袭来,中国肯定是去不成了,他决定进合众社当记者,还劝慰自己,可以通过合众社到中国去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e698fcfab1f9b0a7f3d34cd0898be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