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播出过半,口碑一次次被推到风口浪尖,而该剧又一次次打破质疑。
剧集刚开播,连发10条动态力捧,如此大的宣传力度,也只有《人世间》才能有这种待遇。
可见,央视的这次破例,对这部剧极为看好。
然而事与愿违,剧集播出后没多久,收视率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对于一部电视剧的收视,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为——演员、剧情、台词.....
但是央视对这部古装谍战大剧,显然是充满了信心。
其实,在我看来,《风起陇西》的收视率低,是在于很多人看不懂。
究其原因,是这部剧有一定的观剧门槛。
随着剧情的深入,故事脉络渐渐清晰,人物之间关系也逐渐明了。
《风起陇西》这部剧,才真正的“原形毕露”。
尽管前几集饱受争议,但是《风起陇西》渐入佳境,收视率节节攀升。
接连两天的收视率名列前茅,热度也是全网第一,展现出了央视大剧的真正硬实力。
为什么《风起陇西》能够力挽狂澜?
在我看来,是因为解决了这3个问题。
1.题材新颖,剧情走向正轨
毫无疑问,《风起陇西》开创了国产谍战古装剧的先河。
要知道,谍战大多数都发生在近现代,此前很少有国产剧,敢将谍战元素作为重头戏,放在以古代为背景的故事里。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谍战古装剧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题材新颖,一方面会吸引很多观众来看,另一方面也会令观众极其不适应。
首先,三国这段历史,基本上国人都耳熟能详,即使没完整读过,也对故事略知一二。
但是,突然多出很多跟原著不一样的情节和人物,会导致一部分观众,一时之间难以接受。
其次,谍战剧难免有些烧脑,特别涉及到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虚构的故事架构。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一旦形成思维定式,很难再有所改变。
正因为如此,前几集看不懂而招来了争议声,使得《风起陇西》的收视率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对于谍战的背景铺垫,以及人物关系的梳理,再看就不太难懂了。
而《风起陇西》的最大魅力,也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层次感。
在历史大背景下,蜀魏之争是明线,情报线上的角逐则是暗线。
而在这一明一暗之下,又埋藏着内外两条交织的线。
内里,是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和李严,以及曹魏这边高层之间的权谋斗争。
外里,是陈恭、荀诩和魏国间谍之间的谍战大戏。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拍出了历史的“正反”两面。
2.聚焦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讲好每个人的故事
不难看出,《风起陇西》启用了大量“年轻”演员,去承担剧中一些重要角色。
尽管主角占据了大量的戏份,但是其他角色都不是工具人,配角的人物线也十分清晰,角色出场就能立得住,人物塑造很用心。
比如Angelababy,前期对她的争议声不小,但是随着戏份增多,她的表现相比以前的影视剧,着实进步了不少。
不过,在我看来,我更喜欢这三位角色难度极大的演员。
第一个是聂远,一部戏却拥有两张脸。
在2010年版《三国》里,聂远就饰演过赵云。
而这次聂远又在三国剧里饰演冯膺,没想到他很好接住了这个角色。
三国鼎立,风云四起。
冯膺(聂远 饰演)作为蜀国情报机构司闻曹的统领,此人亦正亦邪,黑白难分。
接连几场对戏,深不可测的冯膺,在其冷酷的外表下,给人一种生人勿进的感觉。
我最大的感受,看完《亲爱的小孩》,再看《风起陇西》,很难想象是同一个人出演。
第二个就是郭京飞饰演的郭淮,同样是个“变脸”高手。
尽管历史上的郭淮,远没有诸葛亮、司马懿、曹操等人的名气大,但他却是影响三国这段进程的关键人物之一。
作为雍州刺史,郭淮料敌精准,阻止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
而在剧中,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曹魏情报机构间军司的创始人。
如此重量级的人物,在剧中的戏份并不多,但是每次出场,都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由此可见,郭京飞能够拿下这个角色,其演技可见一斑。
最重要的是,对郭京飞不了解的观众,都以为他擅长《我是余欢水》那种偏喜感的角色。
其实,人家可是谍战剧的专业户,演过不少双面卧底。
最后一个就是饰演诸葛亮的李光洁。
但凡读过《三国演义》的观众,都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颇为赞赏。
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分天下诸葛亮”....
在94版《三国演义》里,唐国强就塑造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诸葛亮。
所以,李光洁在饰演这样一个重要角色时,自然会被人拿来比较。
而且作为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这样一个历史的大人物却要当成配角来演,所以在戏份不多的情况下,如何演好就是一个大问题。
目前看来,李光洁表现中规中矩,在有限的戏份里不时也会有亮点出现。
3.当谍战的魂穿越到三国,处理好虚与实的界限
单纯想看一部古装剧,《风起陇西》可能会让你失望,但是你想看点新的、刺激的剧情,或许该剧能够满足你。
毫无疑问,《风起陇西》对国产古装剧,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不可否认,该剧不同于一般的三国历史剧,它的故事就好像是在历史大势的缝隙之间填夹进了无数貌似真实的细节。
这也是马伯庸历史小说的最大特点。
为了增强故事的可看性和历史性,马伯庸在原著中杜撰了靖安司、司闻曹、军正司等情报机构,以及烦琐冗长的行政程序。
既有现代的气息,又有全然的古色古韵。
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些虚构的情节,好像真的在历史上存在!
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奇妙的构想,与《琅琊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是网络文学改编,内核依然与传统文化价值观一脉相承,以“情义重于泰山”的价值理念贯穿全剧。
既有朝堂争斗的波诡云谲,又有江湖侠士的文武风流。
在国仇家恨、兄弟情义的漩涡中,奏出了“慷慨就义”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悲歌。
在我看来,《风起陇西》的关键,就是要靠演员讲好一个故事。
尽管只有24集,但是在有限的出镜时间里把角色人物立了起来,让故事与历史保持一个较高的契合度。
这样飙演技的演员多一个,观众“赚到了”的感觉就多一分,收视的忠诚度和口碑传播的可能性自然就大一分。
总的来说,《风起陇西》作为一部谍战历史剧,却显出了正剧的范儿。
《风起陇西》称得上低开高走,开播时收视并不出彩,播到后来,却从收视到口碑,全都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