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相声名家朱琦:一辈子就干一件事——说相声
“我这一辈子,就干一件事——说相声,怎么能把从小就喜欢的这件事情做好就怎么做。”从事相声表演艺术40多年时间,他从一位业余爱好者成长为了专业的相声演员,精彩的包袱、漂亮的贯口、诙谐的语言、幽默的表演、机智的现挂......通过上千场的演出为无数观众带去了欢乐和笑声。他就是青岛相声名家,青岛曲艺社艺术总监朱琦。
朱琦:青岛市歌舞剧院曲艺团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山东曲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曲艺家协会顾问、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青岛市市北区曲艺家协会主席、青岛曲艺社艺术总监。师承于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先生,曾多次在全国省、市相声大赛获奖,全国相声大赛捧哏一等奖获奖者。
1991年荣获全国青年业余相声大赛捧哏一等奖;1989年在山东欢笑曲艺节中获相声表演二等奖;1992年荣获山东曲艺小段大赛表演一等奖;2000年在山东曲艺汇演中获相声表演一等奖;1988年获青岛文艺系列大赛相声表演一等奖;2007年获青岛市“清风颂”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主要创作和表演的代表作品有《一无所有》、《普通话与乡音》、《歌曲与方言》、《咱爸爸》、《方言趣谈》、《邻里之间》、《十五月儿圆》、《如此送礼》等。
记者:现在来园子里看演出的观众大概都是什么年龄?
朱琦:你们是不是以为只有中老年人才愿意来看曲艺节目?不是这样的,来园子里看演出的观众大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现在,看到有这么多的年轻人喜欢相声,我真的非常高兴。传统艺术需要有新鲜的血液来充实,年轻人喜欢,我们才能把这门相声艺术传承下去。
从业余爱好到专业演出
师承相声大师 是光环也是责任
“很小的时候,在亲戚家不经意间听到了《找舅舅》这段相声,把我乐得前俯后仰,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了相声。”在采访中,朱琦笑着说起了自己的相声启蒙,自此他便与相声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听相声到说相声,造诣深厚的前辈相声演员对其影响深远,朱琦说在众多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中,他尤其喜欢和蔼可亲、憨厚儒雅的唐杰忠老师,他觉得自己的外型和表演风格都跟老师很接近,因此在日常表演中也有意地进行了模仿。
1991年,作为一名业余相声演员,朱琦去湖南益阳参加全国业余青年相声大赛,在比赛中,他抖响了一系列的“包袱儿”,凭借着过硬的表演实力一举拿到了捧哏一等奖。然而,在朱琦心里,这次比赛带来的荣誉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是他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偶像,也是作为此次大赛评委之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老师。比赛现场,与老师的亲切交谈让他萌生了拜唐杰忠老师为师的想法,而此时,这个多才多艺的年轻人正好也走进了唐杰忠老师的心里。1996年,朱琦调入青岛曲艺团,正式成为了一名专业相声演员,他与唐杰忠老师也有了更多的交往机会。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1998年,朱琦终于入门,成为了唐杰忠老师的弟子。他深知,师承名师,这既是光环也是责任。
从艺40年,博采百家之长,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朱琦成为了了同行专家及广大观众认可的不可多得的相声捧哏演员。在不断地学习和反复地推敲中,朱琦越发爱上了自己坚定选择的曲艺事业。“相声是一门很接地气的艺术,它不但能博人一笑,逗人一乐,它还带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很好地寓教于乐。在师傅地教育和提携下,在我和团队地努力和创新下,这么多年,让更多的观众慢慢喜欢上了相声表演,了解了相声真正的文化内涵,我心里特别高兴,我想我这一生都会坚持热爱这门艺术。”朱琦告诉记者。
从门庭冷落到宾客满堂
相声回归剧场 要创新也要发展
“相声是大众的艺术,它脱胎于市井民俗,也应回到老百姓中去,坚守‘为民求乐’这一初心,如果不能被老百姓所接受,不能让观众喜欢,那就没有意义。”朱琦说。2011年,抱着“相声曲艺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必须要回到民间去,接受市场的检验,否则会失去活力。”的想法,朱琦与青岛曲艺界几位同仁共同成立了青岛曲艺社,致力于通过传承相声,挖掘本土快乐元素,打造具有青岛本土特色的曲艺专场演出。
然而,这次“试验”开始的并不顺利。青岛曲艺社最早是在文化馆演出,朱琦回忆说:“演出场地很大,能容纳500多人,但是来看我们演出的观众仅仅二十几个人。”不久,曲艺社迁到天后宫演出,没有观众依然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台下有时候也就一两个观众,为了招揽人气,我们的演员数九寒天在海边的大街上说快板,有时候为了撑场子,干脆都让大家免费来看演出。”朱琦甚是感慨道。即便当时困难重重,朱琦和团队的演员们始终没有放弃,他们情绪饱满,纷纷表示“只要上了场,哪怕只有一个观众,都会把相声说好”。
经过不懈地努力,2014年,青岛曲艺社稳步发展起来,开始了每周5天的常态化演出,也逐渐积累起了大批量的粉丝。“在园子里听相声,喝一杯茶,嗑一包瓜子,感受到的是音频和视频感受不到的,这些才是相声真正的魅力,才是值得花钱的东西。”朱琦语重心长地说。据介绍,2022年,青岛曲艺社相声剧场正式落地市南区悦喜客来购物广场,剧场能容纳百余人,目前,观看演出的观众平均每场数量达到五六十人,尤其是元旦、春节等节庆日,几乎座无虚席,演员们再也无需为观众发愁。
从门可罗雀的艰难起步,到现如今大型演出的一票难求,在朱琦的带领下,青岛曲艺社成为了目前青岛地区唯一一家保持常年演出的专业曲艺演出团体,成立至今演出三千余场,是山东省内演出场次最多的曲艺剧场。然而,面对取得的成绩,朱琦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经常去北京、天津及江浙地带,与各地的曲艺社交流,“现在全国有近百家民营的曲艺社,主要是以说相声为主,青岛曲艺社虽然名声没有那么响亮,但在业内也是小有名气的,我们已经加入了全国小剧场相声联盟,我很清楚要想真正的发展下去那必须要经常走出去、请进来”。 朱琦表示。
从传统经典到本土特色
培养新生力量 是继承也是匠心
众所周知,相声极其讲究悟性、灵气和观众缘,好的相声演员可遇而不可求。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和新娱乐形式的不断涌现,相声艺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挑战,同时,相声演员的表演也经受着严峻考验。“说相声是一件苦差事,相声演员要想成功既要通过学习和模仿前辈的经典作品,打下扎实地说、学、逗、唱基本功,还要与时俱进,拥有新颖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个人风格。”朱琦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他也甚是无奈地说现在很多年轻相声演员因为经受不住各种压力中途放弃了相声表演。
在朱琦看来,相声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继承是基础,没有继承做根基创新也是无根之木,而继承最重要的还是人才培养,他认为只有大量的年轻演员进入相声表演行业,相声这门艺术才能真正地发扬光大。也因此,朱琦多年来先后收徒15人,这些徒弟中有从事影视传媒的,有从事表演的,有从事主持的......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喜欢相声、热爱相声,能为相声的发展作出努力,他就会全心全意地培养。“相声作为一门口传心教的艺术,需要师父不仅从艺术技巧上,还要从演出经验乃至生活、事业上给予徒弟指导,才能把一些老一辈留下来的精华一代代传承下去”。朱琦说。
在朱琦的悉心教导下,数年来,青岛曲艺社为岛城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相声演员。作为师父,朱琦对徒弟们也有严格地要求,他经常说,相声是有灵魂的喜剧艺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仅是单纯的逗乐解闷儿,所以好的相声演员一定是具有喜剧之魂的“匠人”。他也反复叮嘱徒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工匠精神”,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能急于成名成腕儿,要认认真真的刻苦钻研业务,这样才能对得起观众的掌声。
风雨兼程曲艺路
初心如磐向未来
今年65岁的朱琦老爷子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仍然坚守着相声这一方舞台。他说一方面是想趁自己还有余力,多挖掘和培养一些曲艺人才,让相声这门艺术深植青岛、开花结果;另一方面,则是热爱舞台,对观众恋恋不舍。在他心中,踏踏实实地把相声说好、把老师们教给的相声艺术传承下去、把濒临失传的相声艺术挖掘出来是作为曲艺人一生地坚持。
四十年风雨兼程,历坎坷不忘初心。工人出身的朱琦始终记得自己是打哪儿来,也一直坚守着说相声的初心,是为普通老百姓带去欢笑。未来,他将带着他的曲艺团队继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为观众制造快乐”的宗旨,立足青岛、挖掘本土快乐元素,创作有青岛元素,带有本土亲切感的作品,打造出真正具有青岛本土特色的曲艺专场演出,抖响青岛相声、青岛文化的精气神儿。